文:王音

在今(2024)年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呈現的《威廉・肯特里奇》個展中,策展人掛名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RA)的艾瑞恩・洛克(Adrian Locke)以及北美館館員吳昭瑩。

而北美館在其中扮演的策展角色顯得相當隱晦,令觀眾難以辨識北美館策展人所做出的貢獻。儘管策展人在展覽的數位或展場文宣中被大肆提及,甚至在畫冊上也署上了名字,但整體展覽從動線設計到展區劃分,再到作品的選擇,卻與之前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展出的版本幾乎如出一轍。

這不禁讓人質疑,北美館的策展人是否只是執行了向各地機構借展及內部行政流程的繁瑣程序,而非真正在策展過程中發揮了應有的學術與交流作用。

展場空間設計更是如此。

北美館此次展覽的空間設計,幾乎完全沿用了英國策展人所配合的設計師方案,未能充分利用北美館現有空間的潛力。例如,在北美館《李義弘:回顧展》的展覽中,觀眾從原有入口進入後,便能進入一個足夠大的空間,此空間足以作為《威廉・肯特里奇》展覽的第一分區及素描展示區域。

由此例子可合理推測,空間的變動其實是可以因地制宜的,甚至是熟悉北美館場地的策展人及相關工作人員,需要跟空間設計師充分溝通時,有相當的籌碼與較為主動地提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