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ric

火車站對面有一片空地,每到週一,固定的攤販各就各位,限時經營,西瓜汁、臭豆腐、烤魷魚、鹹水雞、乃至於經典的夜市牛排,規模雖小,但應有盡有。

夏夜,走出車站,幾組男女閒坐在車站前談天乘涼,女子大多身著無袖背心,長髮披肩、黑金相錯、髮梢垂潤,加上近身的一股濃香,顯然是菲律賓人;至於其他穿著樸素,紮個馬尾、或用髮夾將長髮盤至腦後的,則大多是越南女孩。

在這個入夜的小鎮,台灣人是路上的少數,夜市的消費者、乃至於攤販,以越南人為主,或許兼及東南亞諸國的移工。料想他們大多數是科技廠的基層職員,下班之後晚餐聚會,在車站前夜市、超商、星巴克,尤其王子麵白飯吃到飽的平價火鍋店,更是人潮洶湧。

隨著科技廠勞動力短缺,新竹、桃園廠區鄰近鄉鎮「國際化」的情況,已是日常風景。

而我一向不在晚間出門、也很少去那個週一限定的夜市。因為我實在不想在教室以外的地方看見學生。

我的工作,是某大學華語中心的兼任華語教師,負責教來自越南的留學生中文。在此之前,我曾經在河越南的一所大學教華語,因此對越南學生並不陌生。不過當時在越南,學生都大二以上,且是專科,中文都有一定的基礎;這回面對的,是平均年齡18歲、來台灣讀大學的高中畢業生。來台灣之前,他們在越南當地的華語中心學了幾個月中文,只有少部分具備簡單的會話能力、極少數能溝通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