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nahoru, domu]

跳转到内容

天: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okseng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补救2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1.5beta)
第39行: 第39行:


===[[東漢]][[道教]]的神格天和[[中華民間信仰]]的[[玉皇大帝]]===
===[[東漢]][[道教]]的神格天和[[中華民間信仰]]的[[玉皇大帝]]===
[[道教]]中的玉皇大約是東漢時期出現的概念,由[[儒教]]中的昊天上帝轉化而來,但更人格化了。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本于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鬼神看作人类之外的另一种生灵<ref>[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Literature/SHL-DL/SHL-DL-1552 墨子]</ref>宋真宗封玉皇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再加封玉皇大帝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和昊天合一,從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間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開來。<ref>[http://www.daoist.org/culture/theogony/culture_theogony_g_005.htm 玉皇大帝]</ref><ref>《宋史·志·禮·吉禮·天書九鼎》:「徽宗政和六年九月朔,復奉玉冊、玉寶,上玉帝尊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蓋以論者析玉皇大天帝、昊天上帝言之,不能致一故也。又詔以王者父天母地,乃者祇率萬邦黎庶,強為之名,以玉冊、玉寶昭告上帝,而地祇未有稱謂,謹上徽號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ref>玉皇上帝、昊天上帝,名稱有异,而所指相同,實指一體,只是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概念。儒教、中國傳統官方祭祀中一般稱昊天上帝,民間、道教中多稱玉皇大帝。
[[道教]]中的玉皇大約是東漢時期出現的概念,由[[儒教]]中的昊天上帝轉化而來,但更人格化了。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本于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鬼神看作人类之外的另一种生灵<ref>[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Literature/SHL-DL/SHL-DL-1552 墨子]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125080432/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Literature/SHL-DL/SHL-DL-1552 |date=2010-11-25 }}</ref>宋真宗封玉皇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再加封玉皇大帝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和昊天合一,從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間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開來。<ref>[http://www.daoist.org/culture/theogony/culture_theogony_g_005.htm 玉皇大帝]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511153554/http://www.daoist.org/culture/theogony/culture_theogony_g_005.htm |date=2011-05-11 }}</ref><ref>《宋史·志·禮·吉禮·天書九鼎》:「徽宗政和六年九月朔,復奉玉冊、玉寶,上玉帝尊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蓋以論者析玉皇大天帝、昊天上帝言之,不能致一故也。又詔以王者父天母地,乃者祇率萬邦黎庶,強為之名,以玉冊、玉寶昭告上帝,而地祇未有稱謂,謹上徽號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ref>玉皇上帝、昊天上帝,名稱有异,而所指相同,實指一體,只是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概念。儒教、中國傳統官方祭祀中一般稱昊天上帝,民間、道教中多稱玉皇大帝。


儘管玉皇上帝為中華民間信仰中的最高神、眾神之王,在[[道教]]中和[[太上老君]]一樣有著極為崇高的地位,玉皇被稱為「諸天之主」、「萬天之尊」,但地位低於道教中的最高神靈[[三清]]:[[元始天尊]]、[[道德天尊]]、[[靈寶天尊]]。在道教中,玉皇上帝的職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專掌,大事申呈」。
儘管玉皇上帝為中華民間信仰中的最高神、眾神之王,在[[道教]]中和[[太上老君]]一樣有著極為崇高的地位,玉皇被稱為「諸天之主」、「萬天之尊」,但地位低於道教中的最高神靈[[三清]]:[[元始天尊]]、[[道德天尊]]、[[靈寶天尊]]。在道教中,玉皇上帝的職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專掌,大事申呈」。

2017年8月13日 (日) 06:39的版本

中華文化信仰體系的一个核心,狹義僅指與相對的天;廣義的天,即太一大自然天然宇宙

天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概念,指的是最高之神,稱為皇天、昊天、天皇大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即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的玉皇上帝(玉皇大帝);又稱為蒼天、上天、上蒼、老天、老天爺等。實際應用的例子有「天意」、「蒼天在上」、「老天有眼」、「奉天承運」、「天譴」、「天生我材必有用」、「老天爺」、「我的天啊!」等。

敬天

毛詩傳》:「元氣昊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則稱蒼天。此則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昊天上帝和天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的意味。

《尚書》“商書·伊训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春秋左傳·僖公五年》:「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緊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墨子天志

自然天

春秋战國之時,思想進步,人文理性精神勃發,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神為人創,民為神主,則上古神秘觀念漸消,「皇天上帝」之概念漸由自然之「天」取代,天為道德民意之化身,這構成了後世中國文化信仰的一個基礎,而「敬天祭祖」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

儒家不可知論和衍伸出儒教的神格天

中國的某些傳統,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不可知論。例如在論語中,孔子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但並沒有說,「子不信鬼神」,亦曾說過:“未知生,焉知死”,很典型地說明了東方的不可知論。

鄭玄曰:「上帝者,天之別名也」;另一方面,有時又作了區分,如《漢書》記載:「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其中又將天和上帝區分開來,上帝地位低於天。以鄭玄為代表的神學體系認為上帝為天之別名,總共有六天六上帝。六天上帝即昊天上帝與五方上帝。昊天上帝(天皇大帝)為全天之帝;五方天帝各為一方天帝,分別為中央土德黃帝含樞紐、東方木德青帝靈威仰、南方火德赤帝赤熛弩、西方金德白帝白招拒、北方水德玄帝汁光紀。

王肅為代表的宗教系統認為五行人帝可稱為上帝,但不可稱為天;昊天上帝則可稱為天,祭祀昊天上帝即代表祭天。中華文化中單說上帝即指昊天上帝。六上帝中,五行人帝可稱為上帝,但不可稱為天;昊天上帝則可稱為天,祭祀昊天上帝即代表祭天。按《隋書·禮儀》所載:「五時迎氣,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屬,非祭天也。天稱皇天,亦稱上帝,亦直稱帝。五行人帝亦得稱上帝,但不得稱天。」周朝以後的儒教繼承了周以前的中華宗教信仰傳統,因而歷代祭天延綿不絕。

中國西漢的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一套神學理論:神格天

中國漢朝的思想家董仲舒認為天是有意志的,能够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自然界的一切規律,以及人類的人事變化都是“天”所决定的。而人也是“天”按照自己的特點塑造的,人是為了體現天意被創造出来的。此套神學理論成為當時君主獲得统治合法性的一個依據,同時也是儒生集團制衡君主的一個思想工具。

中國皇室中獨特的一神論

西周確立了天子直接向上帝祭祀的祭天禮儀。其他人則通過祖先祭祀上帝,上帝降福給有德行的人。《尚書·高宗肜日》:「惟天監下民、典厥義。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絶命。民有不若徳、不聴罪、天既孚命、正厥徳、乃曰、其如台。嗚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無豊於昵。」中國雖然有民間多神及自然崇拜,但是皇室中獨特的一神論「天子祭天」,仍在許多朝代以非偶(圖)像崇拜的祭天儀式綿延流傳。

皇室祭天的天壇之圜丘

道教中的玉皇大約是東漢時期出現的概念,由儒教中的昊天上帝轉化而來,但更人格化了。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本于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鬼神看作人类之外的另一种生灵[1]宋真宗封玉皇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再加封玉皇大帝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和昊天合一,從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間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開來。[2][3]玉皇上帝、昊天上帝,名稱有异,而所指相同,實指一體,只是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概念。儒教、中國傳統官方祭祀中一般稱昊天上帝,民間、道教中多稱玉皇大帝。

儘管玉皇上帝為中華民間信仰中的最高神、眾神之王,在道教中和太上老君一樣有著極為崇高的地位,玉皇被稱為「諸天之主」、「萬天之尊」,但地位低於道教中的最高神靈三清元始天尊道德天尊靈寶天尊。在道教中,玉皇上帝的職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專掌,大事申呈」。

參見

参考文献

  1. ^ 墨子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0-11-25.
  2. ^ 玉皇大帝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1-05-11.
  3. ^ 《宋史·志·禮·吉禮·天書九鼎》:「徽宗政和六年九月朔,復奉玉冊、玉寶,上玉帝尊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蓋以論者析玉皇大天帝、昊天上帝言之,不能致一故也。又詔以王者父天母地,乃者祇率萬邦黎庶,強為之名,以玉冊、玉寶昭告上帝,而地祇未有稱謂,謹上徽號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