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nahoru, domu]

跳转到内容

裴耀卿: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Yinweichen-bot留言 | 贡献
機械人根據格式手冊移除多餘日期內鏈
第1行: 第1行:
'''裴耀卿'''({{bd|681年||743年|catIdx=P裴}}),字'''焕之''',[[绛州]]聞喜(今[[山西]][[聞喜县]])人,是[[唐朝]]中葉[[唐玄宗|玄宗]]時的一个政治家和诗人。[[河东裴氏]]南来吴裴出身。
'''裴耀卿'''({{bd|681年||743年|catIdx=P裴}}),字'''焕之''',[[绛州]]聞喜(今[[山西]][[聞喜县]])人,是[[唐朝]]中葉[[唐玄宗|玄宗]]時的一个政治家和诗人。[[河东裴氏]]南来吴裴出身。


宁州刺史[[裴守真]]的次子。自小是個[[神童]],八歲能應童子試。二十歲時授秘书省正字,不久补相王府(後來的唐睿宗)藩邸典韱。唐睿宗即位,授国子監[[主簿]]、检校[[詹事]][[府丞]],升考功[[员外郎]],改右司郎中、[[兵部]]郎中。。开元初,为长安令。开元十三年([[725]]),官[[济州]][[刺史]],改任[[宣州]]、[[冀州]]刺史,入為戶部侍郎。二十年([[732]]),隨信安王[[李禕]]討伐[[契丹]],遷[[京兆尹]]。二十一年([[733]]),官[[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江淮、河南[[轉運使]]。二十二年([[734]]),官[[侍中]],二十四年([[736]])任[[尚书]]左[[丞相]]、參知政事,封'''赵城侯'''。[[天寶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改为[[尚书右仆射]],转左仆射(一作自左仆射转右仆射)。二年([[743]])卒,年六十三,谥曰'''文獻'''。
宁州刺史[[裴守真]]的次子。自小是個[[神童]],八歲能應童子試。二十歲時授秘书省正字,不久补相王府(後來的唐睿宗)藩邸典韱。唐睿宗即位,授国子監[[主簿]]、检校[[詹事]][[府丞]],升考功[[员外郎]],改右司郎中、[[兵部]]郎中。。开元初,为长安令。开元十三年(725年),官[[济州]][[刺史]],改任[[宣州]]、[[冀州]]刺史,入為戶部侍郎。二十年(732年),隨信安王[[李禕]]討伐[[契丹]],遷[[京兆尹]]。二十一年(733年),官[[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江淮、河南[[轉運使]]。二十二年(734年),官[[侍中]],二十四年(736年)任[[尚书]]左[[丞相]]、參知政事,封'''赵城侯'''。[[天寶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为[[尚书右仆射]],转左仆射(一作自左仆射转右仆射)。二年(743年)卒,年六十三,谥曰'''文獻'''。


耀卿的主要功绩是整顿[[漕运]]。江南当时是主要产粮区,江淮两京([[洛阳]]、[[长安]])之间漕运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唐朝财源的依托和保证。至[[唐玄宗]]后期,一度漕运不畅,京师粮食供不应求。玄宗听从耀卿整顿漕运的建议,命他为江淮、河南转运使,负责漕运。裴耀卿在[[黄河]]入汴的附近设输场并置河阴仓。江南漕运至输场,即将租米纳入仓内,船返本州。然后再由政府另雇运船,一路经洛漕输[[含嘉仓]];另一路到[[三门峡]]的集津仓,再由陆运十八里至陕西盐仓,绕过三门峡之险,再水运至黄河岸的陕州太原仓,溯河水到[[潼关]]附近的永丰仓,经渭水直达长安。自开元十二年([[734]])以后的三年中,运往关中长发的租米达七百万斛,是隋唐漕运史上的最高记录,节省陆路雇车运费三十万缗<ref>《新唐书·食货志三》</ref>。裴耀卿成功地整顿漕运,成为开元盛世的一段佳话。
耀卿的主要功绩是整顿[[漕运]]。江南当时是主要产粮区,江淮两京([[洛阳]]、[[长安]])之间漕运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唐朝财源的依托和保证。至[[唐玄宗]]后期,一度漕运不畅,京师粮食供不应求。玄宗听从耀卿整顿漕运的建议,命他为江淮、河南转运使,负责漕运。裴耀卿在[[黄河]]入汴的附近设输场并置河阴仓。江南漕运至输场,即将租米纳入仓内,船返本州。然后再由政府另雇运船,一路经洛漕输[[含嘉仓]];另一路到[[三门峡]]的集津仓,再由陆运十八里至陕西盐仓,绕过三门峡之险,再水运至黄河岸的陕州太原仓,溯河水到[[潼关]]附近的永丰仓,经渭水直达长安。自开元十二年(734年)以后的三年中,运往关中长发的租米达七百万斛,是隋唐漕运史上的最高记录,节省陆路雇车运费三十万缗<ref>《新唐书·食货志三》</ref>。裴耀卿成功地整顿漕运,成为开元盛世的一段佳话。


他和[[张九龄]]的关系很好。[[737年]]跟張九齡一起被[[李林甫]]陷害,被玄宗免除宰相职务,但沒跟張九齡一起被貶,繼續居高位,天宝二年(743年)去世。
他和[[张九龄]]的关系很好。737年跟張九齡一起被[[李林甫]]陷害,被玄宗免除宰相职务,但沒跟張九齡一起被貶,繼續居高位,天宝二年(743年)去世。


==注釋==
==注釋==
第11行: 第11行:
{{start box}}
{{start box}}
{{s-before|[[张说]]}}
{{s-before|[[张说]]}}
{{s-title|[[唐朝]][[尚书左仆射|左丞相]]|(非宰相)<br />[[736年]]—[[742]]}}
{{s-title|[[唐朝]][[尚书左仆射|左丞相]]|(非宰相)<br />736年—742年}}
{{s-after|[[李林甫]]}}
{{s-after|[[李林甫]]}}
{{s-before|[[张九龄]]}}
{{s-before|[[张九龄]]}}
{{s-title|[[唐朝]][[尚书右仆射]]|(非宰相)<br />[[742年]]—[[743]]}}
{{s-title|[[唐朝]][[尚书右仆射]]|(非宰相)<br />742年—743年}}
{{s-after|[[裴冕]]}}
{{s-after|[[裴冕]]}}
{{end box}}
{{end box}}

2014年3月7日 (五) 10:12的版本

裴耀卿(681年—743年),字焕之绛州聞喜(今山西聞喜县)人,是唐朝中葉玄宗時的一个政治家和诗人。河东裴氏南来吴裴出身。

宁州刺史裴守真的次子。自小是個神童,八歲能應童子試。二十歲時授秘书省正字,不久补相王府(後來的唐睿宗)藩邸典韱。唐睿宗即位,授国子監主簿、检校詹事府丞,升考功员外郎,改右司郎中、兵部郎中。。开元初,为长安令。开元十三年(725年),官济州刺史,改任宣州冀州刺史,入為戶部侍郎。二十年(732年),隨信安王李禕討伐契丹,遷京兆尹。二十一年(733年),官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江淮、河南轉運使。二十二年(734年),官侍中,二十四年(736年)任尚书丞相、參知政事,封赵城侯天寶元年(742年),改为尚书右仆射,转左仆射(一作自左仆射转右仆射)。二年(743年)卒,年六十三,谥曰文獻

耀卿的主要功绩是整顿漕运。江南当时是主要产粮区,江淮两京(洛阳长安)之间漕运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唐朝财源的依托和保证。至唐玄宗后期,一度漕运不畅,京师粮食供不应求。玄宗听从耀卿整顿漕运的建议,命他为江淮、河南转运使,负责漕运。裴耀卿在黄河入汴的附近设输场并置河阴仓。江南漕运至输场,即将租米纳入仓内,船返本州。然后再由政府另雇运船,一路经洛漕输含嘉仓;另一路到三门峡的集津仓,再由陆运十八里至陕西盐仓,绕过三门峡之险,再水运至黄河岸的陕州太原仓,溯河水到潼关附近的永丰仓,经渭水直达长安。自开元十二年(734年)以后的三年中,运往关中长发的租米达七百万斛,是隋唐漕运史上的最高记录,节省陆路雇车运费三十万缗[1]。裴耀卿成功地整顿漕运,成为开元盛世的一段佳话。

他和张九龄的关系很好。737年跟張九齡一起被李林甫陷害,被玄宗免除宰相职务,但沒跟張九齡一起被貶,繼續居高位,天宝二年(743年)去世。

注釋

  1. ^ 《新唐书·食货志三》
前任:
张说
唐朝左丞相
(非宰相)
736年—742年
繼任:
李林甫
前任:
张九龄
唐朝尚书右仆射
(非宰相)
742年—743年
繼任:
裴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