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nahoru, domu]

跳转到内容

邵逸夫獎得獎者列表: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Oldyoungman2留言 | 贡献
标签疑似noteTag與noteFoot使用錯誤
Oldyoungman2留言 | 贡献
标签疑似noteTag與noteFoot使用錯誤
第220行: 第220行:
|align=center|<ref>{{Cite web | url = http://www.shawprize.org/big5/shaw.php?tmp=3&twoid=50&threeid=59&fourid=83 | title = 2007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公布結果 |publisher =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accessdate=2007年6月12日}}</ref><ref>{{en}}{{cite web |url=http://www.hhmi.org/news/lefkowitz20070612.html|title=Robert J. Lefkowitz Wins $1 Million Shaw Prize|date=2007年6月12日 |publisher=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ref>
|align=center|<ref>{{Cite web | url = http://www.shawprize.org/big5/shaw.php?tmp=3&twoid=50&threeid=59&fourid=83 | title = 2007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公布結果 |publisher =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accessdate=2007年6月12日}}</ref><ref>{{en}}{{cite web |url=http://www.hhmi.org/news/lefkowitz20070612.html|title=Robert J. Lefkowitz Wins $1 Million Shaw Prize|date=2007年6月12日 |publisher=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ref>
|-
|-
| rowspan=3 | [[2008年]]{{notetag|1=[[2008年]]度生命科學與醫學獎一半平均授予[[伊恩·維爾穆特]]及[[基夫·坎貝爾]]教授,而另一半則授予[[山中伸彌]]。}}
| rowspan=3 | [[2008年]]{{notetag|1=[[2008年]]度生命科學與醫學獎一半平均授予[[w:en:Ian Wilmut|伊恩·維爾穆特]]及[[w:en:Keith Campbell (biologist)|基夫·坎貝爾]]教授,而另一半則授予[[山中伸彌]]。}}
| [[w:en:Ian Wilmut|伊恩·維爾穆特]]爵士
| [[w:en:Ian Wilmut|伊恩·維爾穆特]]爵士
| {{GBR}}
| {{GBR}}

2012年5月29日 (二) 16:37的版本

此列表写出了历届邵逸夫奖的得奖者。

歷屆得獎者

天文學獎

2005年邵逸夫天文學獎得獎者,美國籍的傑佛瑞·馬西教授
2004年邵逸夫數學科學奬得主陳省身院士,現已去世。
年份 得獎者 國籍[註 1] 得獎原因 參考資料
2004年 詹姆斯·皮布爾斯教授  加拿大 以彰其於宇宙學天體物理學之貢獻。 [1][2]
2005年 傑佛瑞·馬西教授  美国 以彰其發現首個外太陽系行星之貢獻。 [3][4]
米歇爾·麥耶教授  瑞士
2006年 索尔·珀尔马特教授  美国 以彰其發現宇宙加速膨脹暗能量真空能量之貢獻。 [5][6]
亚当·里斯教授  美国
布莱恩·P·施密特教授  澳大利亞
2007年 彼得·高里教授  美国 以彰其於天文物理學行星科學之貢獻。 [7][8]
2008年 萊因哈德·根舍教授  德国 以彰其發現並論證銀河中心存在超大質量黑洞之貢獻。 [9][10]
2009年 徐遐生教授  美国 以彰其於理論天文學之一生貢獻。 [11][12]
2010年 查理斯·班尼特教授  美国 以彰他們領導威爾琴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實驗之貢獻,使其能夠精確測量宇宙學基本參數,包括宇宙的幾何、年齡和組成。 [13]
萊曼·佩治教授  美国
大衛·斯佩格教授  美国
2011年 恩里科·科斯塔  義大利 以表彰他们领导天文卫星,证明了宇宙中最大能量的爆发 ─ 伽玛射线暴 ─来自宇宙学距离。 [14]
杰拉尔德·菲什曼  美国
2012年 大衛·朱維特教授  美国 以表彰他們發現海王星以外物體及描述其特性,對研究太陽系最初之形成及追尋短週期彗星來源提供寳貴資料。 [15]
珍.盧教授  美国

數學科學獎

安德魯·懷爾斯-
2005年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得獎者
2008年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其中一名得獎者,俄羅斯籍的弗拉基米爾·阿諾爾德教授
年份 得獎者 國籍[註 1] 得獎原因 參考資料
2004年 陳省身教授  美国 以彰其開闢微分幾何之貢獻。 [16][17][2]
2005年 安德魯·維爾斯教授  美国 以彰其證明費馬大定理最後定理之貢獻。 [18][19]
2006年 大衛·曼福德教授  美国 以彰其於圖案學視覺學之貢獻。 [20][21]
吳文俊教授  中国 以彰其於數學的機器證明法之貢獻。
2007年 罗伯特·郎兰兹教授  加拿大 以彰其啟始及發展連結素數對稱性朗蘭茲綱領之貢獻。 [22][23]
理察·泰勒教授  英国
2008年 弗拉基米爾·阿諾德教授  俄羅斯 以彰其於數學物理之廣泛且富影響力之貢獻。 [10][24]
路德維希·費迪夫教授  俄羅斯
2009年 西蒙·唐納森教授  英国 以彰其於三維四維幾何學之貢獻。 [12][25]
克利福·陶布斯教授  美国
2010年 辛康·布爾甘教授  比利时 以彰其在數學分析方面的工作與其在多項學科上的應用:偏微分方程數學物理組合學數論遍歷理論理論計算機科學 [26]
2011年 德梅特里奥斯·克里斯托多罗  希腊 以表彰他们在洛兰兹几何黎曼几何中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方面的高度创新工作,及对广义相对论拓扑学的应用。 [27]
理查德·哈密顿  美国
2012年 馬克西姆.康采維奇教授  法國 以表彰他在代數幾何數學物理,特別是形變量子化,Motivic積分和鏡像對稱的開創性工作。 [28]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2004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主之一,英國籍的理查·多爾爵士
年份 得獎者 國籍[註 1] 得獎原因 參考資料
2004年[註 2] 史丹利·科恩教授  美国 以彰其發明去氧核糖核酸複製技術基因工程之貢獻。 [2][29]
赫伯特·布瓦耶教授  美国
簡悅威教授  美国 以彰其發現去氧核糖核酸多形性之貢獻。
2004年[註 2] 理查·多爾爵士  英国 以彰其於癌症流行病學之貢獻。
2005年 邁克爾·貝里奇爵士  英国 以彰其發現細胞調節中的作用之貢獻。 [30][31]
2006年 王曉東教授  美国 以彰其發現生物化學為本之細胞凋亡機制之貢獻。 [32][33]
2007年 羅伯特·尼科威教授  美国 以彰其研究G蛋白偶聯受體之成果。 [34][35]
2008年[註 3] 伊恩·維爾穆特爵士  英国 以彰其於哺乳類細胞分化逆轉過程中之重大發現。 [10][36]
基夫·坎貝爾教授  英国
山中伸弥教授  日本
2009年 道格拉斯·高爾曼教授  美国 以彰其發現瘦素之貢獻。 [12][37]
傑弗理·弗理德曼教授  美国
2010年 大衛·朱利雅斯教授  美国 以彰其對人類皮膚感知疼痛、刺激和溫度以至產生疼痛、過敏現象背後的分子機制的開創性發現。 [38]
2011年 朱爾·A·奧夫曼  法國 以表彰他们发现先天性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解开了抵抗病原体的首道防线之谜。 [39]
魯斯蘭·麥哲托夫  乌兹别克斯坦
布鲁斯·博伊特勒  美国
2012年 弗朗茲-烏爾里奇·哈特爾教授  德国 以表彰他們在解析蛋白質折疊的分子機制上的貢献。妥當的蛋白質折疊是許多細胞功能的必要元素。 [40]
亞瑟·霍里奇教授  美国

註釋

  1. ^ 1.0 1.1 1.2 各得獎者的國藉一欄是根據邵逸夫獎官方網站(shawprize.org)提供的資料,並不反映得獎者的出生地及現時國籍。
  2. ^ 2.0 2.1 2004年度生命科學與醫學獎設有二獎,一獎一半平均授予史丹利·諾文·科恩赫伯特·布瓦耶,一獎另一半授予簡悅威;二獎則授予理查·多爾爵士。
  3. ^ 2008年度生命科學與醫學獎一半平均授予伊恩·維爾穆特基夫·坎貝爾教授,而另一半則授予山中伸彌


参考资料

  1. ^ 2004年邵逸夫天文學獎公布結果2004.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04年5月27日]. 
  2. ^ 2.0 2.1 2.2 行政長官在邵逸夫獎頒獎禮演辭. 2004年9月7日.  已忽略文本“publisher香港政府新聞處” (帮助)
  3. ^ 2005年邵逸夫天文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05年6月3日]. 
  4. ^ (英文)Sanders, Robert. Planet hunter Geoffrey Marcy shares $1 million Shaw Prize in astronomy. UC Berkeley. 2005年9月1日. 
  5. ^ 2006年邵逸夫天文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06年6月21日]. 
  6. ^ (英文)Berkeley physicist Perlmutter wins Shaw Prize for work on expansion of universe. UC Berkeley. 2006年6月22日. 
  7. ^ 2007年邵逸夫天文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07年6月12日]. 
  8. ^ (英文)Caltech Astrophysicist Peter Goldreich Wins $1 Million International Shaw Priz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7年6月12日. 
  9. ^ 2008年邵逸夫天文學獎公布結果2008.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08年6月10日]. 
  10. ^ 10.0 10.1 10.2 (英文)Viñas, Maria José. 6 Professors to Share $1-Million Shaw Prizes.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8年6月10日. 
  11. ^ 2009年邵逸夫天文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09年6月16日]. 
  12. ^ 12.0 12.1 12.2 (英文)Beja, Marc. $1-Million Shaw Prizes Go to 5 Researchers.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年6月16日. 
  13. ^ 2010年邵逸夫天文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10年5月27日]. 
  14. ^ 2011年邵逸夫天文學獎公布結果2011.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11年6月7日]. 
  15. ^ 2012年邵逸夫天文學獎公布結果2012.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12年5月29日]. 
  16. ^ 2004年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10年5月27日]. 
  17. ^ (英文)Sanders, Robert. Renowned mathematician Shiing-Shen Chern, who revitalized the study of geometry, has died at 93 in Tianjin, China. UC Berkeley. 2004年12月6日. 
  18. ^ 2005年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10年6月3日]. 
  19. ^ (英文)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Congratulates 2005 Shaw Prize Laureate Andrew Wiles.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2005年6月7日. 
  20. ^ 2006年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06年6月21日]. 
  21. ^ (英文)UT Southwestern biochemist wins $1 million research prize for cell death, cancer insights. 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2006年6月21日. 
  22. ^ 2007年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07年6月12日]. 
  23. ^ (英文)Two Faculty Members Named 2007 Shaw Prize Laureates.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2007年6月13日. 
  24. ^ 2008年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08年6月10日]. 
  25. ^ 2009年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09年6月16日]. 
  26. ^ 2010年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10年5月27日]. 
  27. ^ 2011年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11年6月7日]. 
  28. ^ 2012年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12年5月29日]. 
  29. ^ 2004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兩項)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04年5月27日]. 
  30. ^ 2005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10年6月13日]. 
  31. ^ (英文)$1 million ‘Nobel of the East’ awarded to Sir Michael Berridge, Emeritus Fellow at the Babraham Institute. Babraham Institute. 2005年7月18日. 
  32. ^ 2006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06年6月21日]. 
  33. ^ (英文)Xiaodong Wang Wins $1 Million Shaw Prize.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2006年6月22日. 
  34. ^ 2007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07年6月12日]. 
  35. ^ (英文)Robert J. Lefkowitz Wins $1 Million Shaw Prize.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2007年6月12日. 
  36. ^ 2008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08年9月9日]. 
  37. ^ 2009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09年6月16日]. 
  38. ^ 2010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10年5月27日]. 
  39. ^ 2011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11年6月7日]. 
  40. ^ 2012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公布結果. 邵逸夫獎官方網站 shawprize.org. [2012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