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nahoru, domu]

跳转到内容

Talk:德累斯顿大轰炸:修订间差异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Dragoon16c留言 | 贡献
Dragoon16c留言 | 贡献
第58行: 第58行:
:::順帶一提,30萬人的[[南京大屠殺]],相比蒙古人的赫拉特屠城(150萬)和猶太人滅絕方案(600萬),只是小巫見大巫,還是移動至[[南京屠殺]],反正30萬人數亦是有爭議的--[[User:Dragoon16c|Dragoon16c]] ([[User talk:Dragoon16c|留言]]) 2011年12月6日 (二) 14:50 (UTC)
:::順帶一提,30萬人的[[南京大屠殺]],相比蒙古人的赫拉特屠城(150萬)和猶太人滅絕方案(600萬),只是小巫見大巫,還是移動至[[南京屠殺]],反正30萬人數亦是有爭議的--[[User:Dragoon16c|Dragoon16c]] ([[User talk:Dragoon16c|留言]]) 2011年12月6日 (二) 14:50 (UTC)
書中,什麼書,史家,哪些史家。你還是先解決你的舞弊事件,其他的,你沒有能力掌握的內容就不要出來貽笑大方了。-[[User:Cobrachen|cobrachen]] ([[User talk:Cobrachen|留言]]) 2011年12月6日 (二) 15:21 (UTC)
書中,什麼書,史家,哪些史家。你還是先解決你的舞弊事件,其他的,你沒有能力掌握的內容就不要出來貽笑大方了。-[[User:Cobrachen|cobrachen]] ([[User talk:Cobrachen|留言]]) 2011年12月6日 (二) 15:21 (UTC)
:::哈哈,你又試圖扯開話題,因為你無法辦解我對你的質疑--[[User:Dragoon16c|Dragoon16c]] ([[User talk:Dragoon16c|留言]]) 2011年12月6日 (二) 15:52 (UTC)
:::哈哈,你又試圖扯開話題,因為你無法辦解我對你的質疑,看看你如何把日本海軍的'''XX型'''移動至'''XX級''',你沒有能力掌握的內容就不要出來貽笑大方了--[[User:Dragoon16c|Dragoon16c]] ([[User talk:Dragoon16c|留言]]) 2011年12月6日 (二) 15:52 (UTC)

2011年12月6日 (二) 16:15的版本

请教英文高手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

RAF casualties on the two raids were 6 Lancasters lost, with 2 more crashed in France and 1 in Englan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Bombing_of_Dresden_in_World_War_II 我在翻译的条目“德累斯顿轰炸”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B7%E7%B4%AF%E6%96%AF%E9%A1%BF%E8%BD%B0%E7%82%B8 翻到上述句子时,有些犯糊:with后面的2+1架飞机到底包不包括在前面的6架内?此外,2后面的more该做如何解?参看拙译:“两次空袭中英国皇家空军损失了六架兰开斯特式重型轰炸机,其中不少于两架坠毁于法国,一架坠毁于英国”,倘若有不正之处,烦请大家指正,谢谢:)!--Aray 04:21 2005年7月1日 (UTC)

根据文中的意思,我觉得应该是在德国轰炸时损失了6架,另外在飞行过程中因为其他事故,在法国境内又损失两架,在英国境内损失了一架。因为在法国和英国境内不是轰炸程序内,只能是飞行起降的过程,不应该算作战斗过程中。“两次空袭中英国皇家空军损失了六架兰开斯特式重型轰炸机,另外往返途中,在法国境内损失两架,在英国境内损失一架”似乎更贴切一些。--方洪渐 03:51 2005年7月2日 (UTC)

六架犧牲(失去、失蹤、失去進一步的聯繫),此外,還有兩架在法國、一架在英格蘭墜毀。「往返途中」在確認之前,最好不要加入,因為也可能是訓練時墜毀,原文只講了crash(墜毀、擊撞)。England譯成英國會丟失信息。「不少於兩架」應該是2 or more(兩架或更多);2 more是「額外兩架」、「比什麼多兩架」、「多餘兩架」的意思(不是多於兩架)。--roc (talk) 13:24 2005年7月2日 (UTC)


翻译请教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

1.On March 4 Das Reich a weekly newspaper founded Goebbels ran a lengthy article for the German public emphasising the suffering and the destruction of a cultural icon without mentioning any loss the destruction had caused the German war effort. 英文来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Bombing_of_Dresden_in_World_War_II(可用查找)

拙译: 在3月4日创办的Das Reich周报上,戈培尔撰写冗文,向德国公众强调文化偶像的受苦与破坏,未提努动德国战争的破坏带来的伤亡情况。 译文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B7%E7%B4%AF%E6%96%AF%E9%A1%BF%E8%BD%B0%E7%82%B8

质疑:1.Das Reich是否一定要译出?中文如何表达?中文自“向……”之后总觉得怪怪的。

2.At this time no official figure had been released so the numbers were speculative but the foreign press like the Stockholm Svenska Morgonbladet were using phrases like "privately from Berlin".

其时还未见官方数字,所以上述死亡人数是推测而来,但国外通讯社像斯德哥尔摩的“Svenska Morgonbladet”就使用“来自柏林的非官方报道”这样的习语。

"private from Berlin”翻译成“来自柏林的非官方报道”妥当么?


3.On February 16 Goebbels ministry issued a press release which outlined the Nazi propaganda line: Dresden had no war industries, it was a place of culture and clinics.

2月16日,戈培尔内阁发表了一份新闻稿,概述纳粹宣传路线:德累斯顿是文化和会诊中心,没有军事工业。

“culture and clinics”翻译成“文化和会诊中心”,那个“会诊”~~呵呵,也觉得别扭。

P.S.感谢每次给俺翻译问题提供帮助的人:泅水大象、方鸿渐、spacecat、Ross、Wiseworm等人:)。--218.78.248.114 02:50 2005年8月18日 (UTC)

  1. Das Reich作为杂志名称不一定必要被翻译,可以翻译为帝国周报或周刊。原文我更愿意如下翻译:3月4日戈培尔在《帝国周刊》中发表了一篇庸长的文章,他向德国公众强调对德国文化象征的破坏和损毁,但对德国战争行为造成的破坏却只字不提。
  2. 可以,翻译为“来自柏林的私人渠道”也许更精确。
  3. place of culture and clinics应该译为文化和医学中心。另外Goebbels ministry不是戈培尔内阁。戈培尔是纳粹宣传部部长,不是总理,因此应该译为戈培尔领导的纳粹宣传部。
--Wing 06:24 2005年8月18日 (UTC)
同意Wing的译法。但是a place of culture and clinics为什么要译为……中心呢?这个纳粹宣传语可以译为:德累斯顿没有军事工业,只有文化和诊所。如此文气比较通畅。也符合原义。Wiseworm (talk) 12:21 2005年8月18日 (UTC)

将“德累斯顿轰炸”移动到“德累斯顿大轰炸”的理由

昨天我将“德累斯顿轰炸”移动到“德累斯顿大轰炸”,因为google:"德累斯顿大轰炸"110,000个结果;google:"德累斯顿轰炸"31,300个结果。但被User:Cobrachen回退,他的理由是“總共3天四次轟炸,不是單一的轟炸任務,沒有必要加上大小。在英文相關的資料上也沒加上個Big/Large/Huge等等字眼”。

我认为,在这次轰炸中投下了数千吨炸弹,炸死了两万多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大轰炸”。英文之所以没有加上Big/Large/Huge,那是英文的习惯,英文中从来都不会在事件前面加上Big、Great、Small等字眼。而中文则通常习惯对规模较大的事件加上个“大”字,如唐山大地震重庆大轰炸通古斯大爆炸克拉玛依大火省港大罢工等(英文分别为en:1976 Tangshan earthquakeen:Bombing of Chongqingen:Tunguska explosionen:1994 Karamay fireen:Canton-Hong Kong strike)。因此,还是移动到“德累斯顿大轰炸”比较好。--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1年12月6日 (二) 02:17 (UTC)[回复]

百科的編輯要趨向中性的字眼,避免有誇大傾向的描述。這是在維基百科:不要華而不實提到的。這是一個三天當中,4次轟炸的總論,不是一次,也不是一天或者是一個晚上。這個轟炸在日後有許多爭議或者是記載,並不是在他的投彈量或者是死人人數,更不是架數上面。原本沒有這個字就沒有甚麼不妥,這個條目當中記載的資料,在戰史上的重點也不是他的規模。一般的中文的寫法和百科的考慮不同,拿著個當理由來加個沒啥重要的字,意義是甚麼?在哪裡?請你改回原先的文字和標題,戰史的重要性不需要靠這種字眼來襯托。編輯者無須故意說服讀者、向讀者強調條目主題的存在或重要性。。24小時之後你不改動,我就會改回去,請不要用這種沒有太大意義的是情引發編輯戰。重要的是內容,差一個字在這一點上沒有差別。-cobrachen (留言) 2011年12月6日 (二) 04:37 (UTC)[回复]
重庆大轰炸也不是一次、连续性的轰炸,是从1938年到1943年长达五年期间的断断续续的轰炸,那你认为应该移动到重庆轰炸吗?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是单一的战争,是由许多战争如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等所组成的,你认为应该移动到第二次世界战争吗?虽然百科的編輯要趨向中性的字眼,避免有誇大傾向的描述,但也要考虑到常用性。就算是不中立的字眼,只要常用就应该使用。见en:Wikipedia:Neutral point of view#Naming:“If a name is widely used in reliable sources (particularly those written in English), and is therefore likely to be well recognized by readers, it may be used even though some may regard it as biased. For example, the widely used names Boston massacre, Tea Pot Dome scandal and Jack the Ripper are legitimate ways of referring to the subjects in question, even though they may appear to pass judgement.”--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1年12月6日 (二) 05:22 (UTC)[回复]

就說你常常不想清楚就發言,這下馬上又挖個坑自己跳。重慶轟炸是中文環境的產物,德勒斯登轟炸是源自中文以外的產物,這兩個還算是性質比較接近(對城市目標的轟炸),其他性質差距更大的,你是想要表達什麼呢?然後又來貼英文,就像你上回一般,有沒有先看看呢?particularly those written in Englishit may be used even though some may regard it as biased。知道may的意思嗎?你要移動完全不討論,就你這樣對戰史的了解,為什麼需要以你的標準為主,而不是當初撰寫的為主呢?

你要繼續把坑挖的更深,以後跳不出來也請便,但是條目請你自己移動回去,這種編輯戰不想打。-cobrachen (留言) 2011年12月6日 (二) 13:27 (UTC)[回复]

荒謬的事,書中甚少描寫成德累斯頓轟炸,反而是使用德累斯頓大轟炸,這是史學界約定俗成的,在自己非專業的領域,不要以突顯自己的無知,英文維基不是神聖而不可侵犯。我還是建議C君把利瑪竇移動至馬泰奧·里奇--Dragoon16c (留言) 2011年12月6日 (二) 14:42 (UTC)[回复]
順帶一提,30萬人的南京大屠殺,相比蒙古人的赫拉特屠城(150萬)和猶太人滅絕方案(600萬),只是小巫見大巫,還是移動至南京屠殺,反正30萬人數亦是有爭議的--Dragoon16c (留言) 2011年12月6日 (二) 14:50 (UTC)[回复]

書中,什麼書,史家,哪些史家。你還是先解決你的舞弊事件,其他的,你沒有能力掌握的內容就不要出來貽笑大方了。-cobrachen (留言) 2011年12月6日 (二) 15:21 (UTC)[回复]

哈哈,你又試圖扯開話題,因為你無法辦解我對你的質疑,看看你如何把日本海軍的XX型移動至XX級,你沒有能力掌握的內容就不要出來貽笑大方了--Dragoon16c (留言) 2011年12月6日 (二) 15:52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