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午風災: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无编辑摘要 |
CryptidNext(留言 | 贡献) |
||
(未显示5个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 |||
第12行:
|最低氣壓 = <982
|財產損失 =
|死傷人數 = [[英屬香港]]:約4,000-15,000死220人傷1,349人失蹤<ref name="h01"></ref><ref name="hko2"></ref><BR>[[葡屬澳門]]:約1,000死<ref>{{cite book|author=施梅士 | title=《澳門與颱風(Macau e os Tufões)》 |publisher= |date=1985年}}{{pt}}</ref>
|影響地區 =
|備註 =
|颱風路徑圖 =
第19行:
|風季位置 = 太平洋
}}
'''丙午風災'''發生於1906年9月18日,當天一股強烈[[颱風]]襲擊[[英屬香港]],釀成約4,000至15,000人罹難<ref name="h01"></ref><ref name="hko2"></ref>、220人受傷、1,349人失蹤<ref name="hko2">[http://www.hko.gov.hk/publica/gen_pub/WeatheringTheStorm-2.pdf 歷年天災的回顧] {{Wayback|url=http://www.hko.gov.hk/publica/gen_pub/WeatheringTheStorm-2.pdf |date=20130718071743 }},香港天文台</ref>,成為[[香港歷史]]上最嚴重的[[天災]]之一。這股颱風亦
==氣象歷史==
第26行:
==影響==
===英屬香港===
:當地發出之警告:[[
香港於9月18日上午12時至8時吹西北風,到6時風力才開始加強,7時開始錄得降雨,氣壓緩慢下降。由於天文台錯過了最佳預報時機,因此跳過紅色錐體,在當日上午7時37分
颱風期間,天文台錄得最高一小時平均風速達到67海里(124公里)<ref name="h01">[http://ebook.lib.hku.hk/HKG/B35834948.pdf The typhoon of 18 September 1906] {{Wayback|url=http://ebook.lib.hku.hk/HKG/B35834948.pdf |date=20160302010222 }}.Li, Woon-yee, 1956-Hong Kong : Royal Observatory, 1976.</ref>,但據香港天文台在1982年的風速換算技術報告指出,該颱風實際在天文台錄得的一小時最高平均風速應為52海里(96.3公里)<ref>W.C. Poon, [http://www.weather.gov.hk/publica/tn/tn066.pdf HKO Technical Note No. 66, 1982: Tropical cyclone causing persistent gales at the Royal Observatory 1884-1957 and at Waglan Island 1953-1980] {{Wayback|url=http://www.weather.gov.hk/publica/tn/tn066.pdf |date=20161130000028 }}</ref>。
颱風引起特大[[風暴潮]],[[大埔區|大埔]]錄得的風暴潮達6.1米,風暴潮加上強風對海上和沿岸地區造成重大破壞。颱風雖然祇維持了短短數小時,但由於當局未有足夠時間造好防風措施及撤離人員(尤其是大量海上居民),導致嚴重傷亡,90%的死者為漁民。風災也導致航運業務癱瘓了一段時間,80%的駁船被毀,大部分碼頭被摧毀而不能運作。貨物遭受嚴重損壞。尤其在九龍貨倉的貨物大部分受損,航運損失達數百萬元<ref name="post"></ref>。[[孖剌西報]]發行的災後特刊稱,4,000至10,000人死亡<ref name="post"></ref>,1908年英國皇家气象学会季刊引述的報告<ref name="BRT"></ref>和天文台1972年的報告均稱約10,000人死亡<ref name="h01"></ref>。現代香港天文台的資料則稱,有高達15,000人死亡<ref name="hko2"></ref>。
根據香港天文台的紀錄,其實在此風災過後的兩天及10天裡,即9月20日及9月28日,也相繼有強烈颱風來襲,9月20日錄得的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為每小時39海里(72.2公里),而9月28日錄得的最高風速為每小時53海浬(98.2公里),但由於香港天文台能及時作出有效預報,故傷亡數字不及9月18日那天來得嚴重。<ref name="h01"></ref>
第51行:
該颱風在海面所造成的災害最為嚴重,所造成的船只沉沒數量是各個風災中最多,至少2,983艘漁船,670艘遠洋輪船沉沒。<ref name="hko2"></ref>
由[[黃埔船塢]]到[[深水埗]]一帶沿岸,可以觀察到有大量船只擱淺。海面上滿佈舢舨的殘骸和貨物。[[九龍倉]]擁有的三、四個碼頭在颱風過後“消失”,只餘下一個碼頭。九龍[[天星小輪]]碼頭一帶海面大量船只沉末,死傷慘重。在該海域,「廣州號」(Kwangchow)沉沒,船長和三個工程師死亡,至少300到400個乘客喪生。重413噸的「香江輪」(Hongkong)在[[油麻地]]失控撞上海港毀壞,警察局的墻壁被撞爛,溺斃32人。重402噸的「江南輪」(Kongnam)在[[油麻地]]沉沒,10人身亡,包括6名[[華人]]及4名[[西人]]。另有一隻名為「投石」(Fronde)的[[法國海軍]][[驅逐艦]]亦在[[維港]]沉沒,法籍船員5死25傷,後來有民間組織在[[九龍]][[加士居道]]豎立了[[投石號紀念碑]]以作悼念。<ref>{{cite news | title=屍浮滿港 |publisher=[[華字日報]] |date=1906年9月21日 }}{{zh-hant}}</ref><ref name="華字日報19061006"></ref><ref>{{cite news | title=港事要聞 |publisher=[[華字日報]] |date=1906年10月11日 }}{{zh-hant}}</ref><ref>{{cite news|title=書若蜉蝣:佐敦道老建築|url=http://paper.wenweipo.com/2015/12/12/WH1512120002.htm|publisher=[[香港文匯報]]|date=2015-12-12|accessdate=2016-02-20|archive-date=2017-04-0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407032725/http://paper.wenweipo.com/2015/12/12/WH1512120002.htm|dead-url=no}}</ref><ref name="post"></ref>
在其他地方,重83[[噸]]的「亞利巴多士輪」(Albatross)在[[果洲群島]]沉沒,釀成113人喪生,包括船主及[[大副]]。由[[深圳]]開出的「英發輪」在[[昂船洲]]以西沉沒,約100人罹難,僅數人生還。而重616噸的「亞邊律輪」(Apenrade)則在[[昂船洲]]之西沉沒,27人死亡。[[布力架|廣東及澳門輪船公司輪船]]的輪船「黃山號」(Heungshan)由澳門開出,半路遇到颱風,引擎被大浪潑至熄火,隨大浪飄至[[石鼓洲]],部分船員墜海死亡。同公司另一輪船「毅力號」(Perseverance)在長洲附近受風浪影響下撞上岩石解體,只有一個船員倖存。<ref name="華字日報19061006">{{cite news | title=港事要聞 |publisher=[[華字日報]] |date=1906年10月6日 }}{{zh-hant}}</ref><ref>{{cite news | title=港事要聞 |publisher=[[華字日報]] |date=1906年10月8日 }}{{zh-hant}}</ref><ref name="post"></ref>
第62行:
[[File:1906 Hong Kong typhoon damage.jpg|250px|thumb|油麻地沿岸災後滿目瘡痍]]
在陸上的情況同樣惡劣,有大量建築物倒塌,道路損毀,市内窗户碎片和各種殘骸堆積如山。[[卜公碼頭]]、[[皇后碼頭]]、[[天星碼頭]]的建築相繼倒塌。在[[卜公碼頭]],一名男子在過馬路期間被大風吹入海遇溺死亡。許多貨倉和房屋的屋頂和外牆被吹倒,其中[[捷成洋行]]和[[怡和洋行]]位於[[西角]]的貨倉完全被毀。新郵政局大樓和法院大樓外的大棚倒塌,導致通往[[畢打街]]的道路被阻斷。[[香港電車|電車]]由於路軌被大量倒塌的障礙物阻碍而停駛,有電車電線和路軌損毀。[[山頂纜車]]在18日10時後因樹木倒塌導致信號線損毀而停駛。[[寶雲道]]的樹木被吹爛,竹林被連根拔起,附近又發生山泥傾瀉,導致附近道路被覆蓋。大埔有38間房屋倒塌。<ref name="h01"></ref><ref name="hko2"></ref><ref name="post">[http://ebook.lib.hku.hk/HKG/B36228084.pdf The Calamitous typhoon at Hongkong, 18th September, 1906] {{Wayback|url=http://ebook.lib.hku.hk/HKG/B36228084.pdf |date=20160417110531 }}, [[孖剌西報]]</ref>
====救災====
第71行:
對於災民的救濟工作,主要由[[東華醫院]]負責,東華醫院派人逐家逐戶以及向社會人士募捐,作救災之用。海外華僑聞訊後,紛紛匯款給東院,辦理救災事宜<ref name="香港6000年316頁"/>。在舊金山,截至9月底,華人的捐款籌得90,000[[元 (貨幣)|元]]以上<ref name="post"></ref>。
是次颱風亦重創[[廣東省]]沿岸地區,當時的[[兩廣總督]][[岑春煊]]將災情上報,[[慈禧太后]]下旨撥[[银两|白銀]]10萬[[兩]],作為賑濟廣東及香港災民之用。岑春煊即匯3萬兩銀給[[港英政府]]。惟港府並未將款項分給災民,而是用作成立「救濟基金」,並組織一委員會,利用這筆款項投資賺取利息,日後倘再遇災情,則撥出部份利息作為救濟。至於丙午風災到災民則分毫並未享受到這筆慈禧太后撥來的款項。<ref name="香港6000年316頁"/>
====天文台責任====
第78行:
風災過後,[[港英政府]]撥款2萬[[港元]]作修路之用,並每月另撥1,100港元予天文台,責成其多注意天氣預測工作。<ref name="香港6000年316頁">{{cite book |author=湯開建 蕭國健 陳佳榮 |year=1998年 |title=《香港6000年(遠古-1997)》 |page=頁316 |publisher=麒麟書業有限公司 |quote= |isbn=9622321232}}{{zh-hant}}</ref>
===葡屬澳門===
在施梅士(Joaquim Baião Simões)著《澳門與颱風(Macau e os Tufões)》1985年,當中記載風暴在澳門以北十里掠過,引致很多財物、數以千計的生命損失,港澳渡輪沉沒,並紀錄風暴吹襲期間,短短約三十分鐘內氣壓便迅速下降了二十五公厘(毫米汞柱,即約33[[百帕]])。受颱風影響,澳門損失達7000萬[[澳門元]]。<ref>{{Cite web |url=http://www.gmw.cn/03zhuanti/2_zhuanti/jinian/macau/e2.htm |title=澳門大事記之二 |accessdate=2014-10-31 |archive-date=2014-10-3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31194301/http://www.gmw.cn/03zhuanti/2_zhuanti/jinian/macau/e2.htm |dead-url=no }}</ref>
===
[[肇慶]]高要的新江雲松嶺文閣上三層完全倒塌,下二層石額破裂,牆壁崩頹。[[东莞]]萬頃沙圍堤崩潰。<ref>中國氣象災害大典:廣東卷</ref>
第88行:
|氣象台=[[香港天文台]]
|警告系統=[[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熱帶氣旋警告]]
|熱帶氣旋警告=[[
|使用時間={{#time:Y-m-d H:i|1906-09-18 08:17}} 或 {{#time:Y-m-d H:i|1906-09-18 08:40}}
|上一熱帶氣旋=[[丙午風災 (1906年5月)|1906年5月颱風]]
第107行:
* [https://www.google.com/culturalinstitute/beta/exhibit/RAKi3Kg4-5RzJQ 香港海事博物館記錄(經Google展示)]{{Wayback|url=https://www.google.com/culturalinstitute/beta/exhibit/RAKi3Kg4-5RzJQ |date=20161009153225 }}
{{香港颱風}}{{澳門颱風}}{{香港風災}}
{{澳門風災}}
{{香港船難}}
第118行 ⟶ 第117行:
[[Category:1900年代中国灾难]]
[[Category:影響英屬香港的熱帶氣旋]]
[[Category:影响葡属澳门的热带气旋]]
[[Category:影响中国大陆的热带气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