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nahoru, domu]

明清北京城: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4行:
{{北京中轴线}}
 
'''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朝|明]]和[[清朝|清]]的[[中国首都|都城]]——[[北京市|京师]][[順天府|顺天府]]城防建筑的总称,从内到外由[[故宫博物院|宫城]](即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4道城池组成,包括[[北京城墙|城墙]]、[[北京城门|城门]]、[[虞书欣]]、 [[瓮城]]、[[角樓 (輔助建築)|角楼]]、[[敵台 (城牆)|敌台]]、[[護城河]]等多道设施,是世界存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城市防御体系。北京城池自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四年(1264年)兴建的[[元大都]]开始计算,已有850多年的建城建都史,奠定了明清北京城风貌的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的筑城迁都计划;明嘉靖帝三十二年时(1553年)增筑外城,形成了今日北京城“凸”字型的布局。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兴建的最后一座帝王都城,作为完整跨越两代中央王朝的文化、经济、军事和政治中心,在许多方面集中了明清时期中国城池建设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上的集大成之作。
 
北京城池的变迁始自明末1644年李自成出逃时对城墙建筑的焚毁。清末1900年八国联军攻城时曾有过较大破坏,其后历任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都对北京城池进行过拆改,至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和平易帜]]时,北京城池整体风貌保存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都北京後,因为交通发展和修建地铁的需要,北京城池自1958年起逐渐被市政府拆除、改造。目前,城池的核心——宫城(紫禁城)尚保存完整;皇城剩餘的有城门[[天安门]]一座、南皇城墙一段保留较完好,东皇城墙尚有一段明代残余;内城拆改严重,现存[[正阳门]]城楼与箭楼、[[德胜门 (北京)|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以及[[崇文门]]一段残余城墙,[[西便门桥]]段也有一段城墙遗址;外城被完全拆除,只有位于中轴线最南端的[[永定门]]后被重建。对城池的拆除在1970年代后期停止,2000年后陆续开始复原部分城墙、城楼、箭楼等。现今的北京城墙已被环绕着的[[北京二环路|二环路]]取代,为完全恢复城池原貌带来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