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nahoru, domu]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标签手工回退 移动版编辑 移动应用程序编辑 Android应用编辑
 
(未显示28个用户的40个中间版本)
第1行:
{{Speciesbox
'''明蝦'''({{lang-en|Prawn}}),是多種蝦類的{{tsl|en|Common name|泛稱}}。在餐飲業界,明蝦通常泛指較大型的食用[[蝦]]類,尤其是重達15[[克]]的蝦隻,如「大頭蝦」(king prawn);而在學術界,明蝦則用以專指「中國對蝦」([[學名]]:''Penaeus chinensis'')<ref>[http://fishdb.sinica.edu.tw/chi/importpic.php?id=ZA19 台灣魚類資料庫]</ref>,和[[草蝦]]同為{{tsl|en|Penaeus|對蝦屬}}。
| taxon =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 authority = Osbeck, 1765
| synonyms =
*''Cancer chinensis'' <small>Osbeck, 1765</small>
*''Penaeus chinensis'' <small>(Osbeck, 1765)</small>
*{{nowrap|''Penaeus orientalis'' <small>Kishinouye, 1917</small>}}
| synonyms_ref = <ref name=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http://www.fao.org/fishery/species/2586/en Species Fact Sheets: ''Penaeus chinensis'' (Osbeck, 1765)] {{Wayback|url=http://www.fao.org/fishery/species/2586/en |date=20201212061340 }}. 2014.</ref>
}}
 
'''明蝦'''(學名:{{lang|la|''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又名'''中国对虾'''<ref>[http://search.cnki.com.cn/search.aspx?q=%E4%B8%AD%E5%9B%BD%E5%AF%B9%E8%99%BE] {{Wayback|url=http://search.cnki.com.cn/search.aspx?q=%E4%B8%AD%E5%9B%BD%E5%AF%B9%E8%99%BE |date=20190609184948 }}[[CNKI]]知網空間</ref>、'''中国明对虾'''、'''對蝦'''、东方对虾、中国对虾、海捕大虾、在日本被称为“大正虾”。因为雌性偏青、雄性偏棕黄,又称为青虾、黄虾。曾經和[[草蝦]]同為{{tsl|en|Penaeus|對蝦屬}}。归属[[枝鳃亚目]],而常见的各种[[虾]]、[[蟹]]属于[[抱卵亚目]],亲缘关系较为疏远。
 
==特徵==
明虾个体的尺寸较大。雌虾长二、三十厘米,体重达到300克;雄虾一般十几厘米,体重近一百克{{fact}}。
 
对水温的适应性更强,养殖期适温范围14~30℃,最适水温25℃;致死低温4℃,致死高温38℃。
 
没有潜底栖息习性,便于捕捞。外壳较为软且薄,在运输过程中不易保存。
 
==中國的使用狀況==
1958年,天津开始尝试纳潮圈养中国对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动物养殖室“对虾发育条件及其苗种的人工培育”研究工作,1959年作为研究实习生的[[赵法箴]]参与了[[朱树屏]]领导的对虾人工育苗课题,成功地培育出中国第一批人工虾苗。基本弄清了对虾从产卵孵化到虾苗发育中所需的主要条件,总结出对虾人工育苗中所需要掌握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对虾各幼体阶段所需饵料的基本种类等技术难点。1960年代中期,[[黄海水产研究所]]对虾养殖研究组在山东省[[石臼所]]、[[即墨]]、[[文登]]、[[崂山]]等地进行养殖试验,攻克了对虾小面积人工养殖技术难关。1967-1978年黄海所“对虾人工育苗及精养高产技术研究”,虾苗成活率果然大幅度提升,对虾养殖得以迅速推广因此成了当时山东省“[[抓革命、促生产]]”的典型。该项成果先后荣获1978全国科学大会奖、山东省和青岛市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科委推广奖。
 
1978年在广东的[[汕尾]]、[[台山市|台山]]、[[湛江]]、海南成立四家对虾养殖公司出口创汇。1979年中国人工育苗生产量3800万尾,开始成规模人工养殖对虾,养殖面积2万亩,养殖产量450吨。1979年底召开全国对虾养殖工作会议。1980年,[[国家水产总局|国家水产局]]下达“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任务,[[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协作成功突破对虾育苗技术中的关键措施,该项成果1983年荣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一等奖,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1年全国人工育苗生产量增至15亿尾。此后出苗量逐年提高,1984年育对虾苗80亿尾,养殖面积近50万亩,产量1.9万吨,产值1.5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4200万美元。1985年全国对虾养殖产量达到4万吨。1988年,对虾产量达2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并保持了5年。1988年,台湾商人引进[[日本对虾]](花虾、竹节虾、花尾虾、斑节虾),在福建沿海养殖。1990年出口量11.7万吨,7.1亿美元。<ref>{{Cite web |url=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13644.html |title=“细述中国对虾养殖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南方农村报》,2008-12-22 |accessdate=2018-12-09 |archive-date=2018-12-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209165533/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13644.html |dead-url=no }}</ref>1982—1992年,全国养殖对虾直接产值累计超过400亿元人民币。
 
1993年暴发[[白點症病毒|白斑病毒]]流行。1993年,全国对虾养殖产量降到8.7万吨,1994年继续下降至5.5万吨,出口量降至6.8万吨,金额3.8亿美元。1997年,抗病毒更强的[[草蝦]]开始推广养殖,华南崛起产量占全国的60%,全国对虾养殖产量突破10万吨。1999年,[[南美白对虾]]成为主流养殖品种;2000年全国对虾养殖产量超历史最高纪录,达22万吨。2002年全国海水对虾养殖产量增至38万吨世界第一,出口量13.3万吨创历史纪录。2001年4月,欧盟检测证实:出口虾仁氯霉素残留量超过欧盟食品标准。2001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通报:“浙江出口的虾是海捕虾,本身不含氯霉素,残留原因是个别剥虾工人手上涂氯霉素,未能清洗干净所致。”2002年1月25日,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虾采取自动扣留并进行批检的保护性措施。中国重新修订了《水产养殖禁用药物名单》。2004年7月16日,欧盟宣布解除中国虾等动物源性食品的进口禁令。2004年11月30日,[[美国商务部]]做出终裁,对中国水产企业倾销虾类制品的平均税率是55.23%。但2004-2007年,全国对虾养殖产量逐年创历史新高,主要市场转向国内。
 
==參考文獻==
{{reflist}}
 
{{Taxonbar}}
[[Category:枝鰓亞目]]
{{Edible crustaceans}}
[[Category:甲壳纲]]
[[Category:水产业對蝦科|M]]
[[Category:食用甲殼類水产业|M]]
[[Category:枝鰓亞目食用甲殼類|M]]
[[Category:1765年描述的動物|M]]
[[Category:中國壳纲殼動物|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