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Qiufenggudu(留言 | 贡献) |
|||
(未显示7个用户的16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東亞男性歷史人物
|名稱 =李漁
|身份 =
|國家 =明朝、清朝
|時代 =明末清初
第10行:
|字 =笠鴻
|號 =笠翁
|籍貫 = [[浙江]][[蘭溪]]
|其他名號 = 笠道人、隨庵主人、湖上笠翁、覺世稗官、覺道人、十郎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1611|9|13}}([[明神宗]][[万历]]39年8月7日)
|出生地點 =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680|2|12|1611|9|13}}([[
|逝世地點 = [[大清]][[浙江省 (清)|浙江省]][[杭州府]]
|父親 =李如松
|母親 =
第25行:
|著作 =《笠翁十種曲》、《[[無聲戲]]》、《[[十二樓]]》、《[[閑情偶寄]]》
}}
'''李漁'''({{bd|1611年|9月13日|1680年|2月12日|CatIdx=X李}})<ref name="張"/>{{rp|32、90}},原名'''仙侣''',號'''天徒''',字'''謫凡'''
==生平==
第68行 ⟶ 第64行:
1650年代,李漁先後出版白話小說集《[[無聲戲]]》及《無聲戲二集》,前者包含12個故事,後者包含6篇中篇小說;第三部小說集《[[十二樓]]》則有12篇故事<ref name="韓"/>{{rp|24、26}}。文言小說李漁只寫過一篇《秦淮健兒傳》,故事以晚明[[宋懋澄]]《劉東山》為基礎<ref name="韓"/>{{rp|27}}。李漁小說措辭優雅準確,故事結構明晰,敘事方式富有創意,觀點新穎,超脫世俗,以幽默諷刺與豐富想像力見長,其輕鬆語調,有時是黑暗背景的反襯<ref name="莫">{{cite book|author=[[莫芝宜佳|莫宜佳]]|others=韋凌譯|title=《中国中短篇叙事文学史》|publisher=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location=上海|year=2008|isbn=9787561760765|language=zh-hans}}</ref>{{rp|212-213}}。小說製作精心,思想新奇,令人驚奇與震撼。故事充滿對話與獨白,並且即使在恐怖的瞬間,都是喜劇場面,敘事詼諧簡潔,對話流暢,為了達致滑稽效果,有時濫用引語和老生常談。小說開場白時常採取小品文的形式,有時也包含個人軼事,就像是隨筆<ref name="韓"/>{{rp|81-82}}。故事邏輯緊謹,結局不會不了了之。敘事有時集中在主人公身上,使這一人物控制了自始至終的情節發展,更常見的是,故事圍繞一個中心主題展開,如妒忌、卜算之不可信、賭博或吝嗇<ref name="莫"/>{{rp|215}}。他筆下的藝術家總是拮據,充滿才華,代表人性美好的一面;反面人物則是庸俗商人和官吏,而藝術家終將戰勝粗俗卑鄙的商人,如《三與樓》中,以貧窮的藝術家勝過無知的富人而告終。李漁融合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手法,並不否認藝術家的窘境和悲愴,同時也美化艱難的時世,描繪出理想的圖畫<ref name="莫"/>{{rp|216}}。
李漁以開放的態度處理有關性的話題,如閹割、月經、沒有陰道的女人、同性戀等,會用浪漫幽默的譬喻將美少年的屁股大書特書。其小說開創同性戀這一主題的新天地,一面描寫他們遭受歧視和侮辱,一面將傳統價值觀顛倒過來<ref name="莫"/>{{rp|216-217}}。《男孟母教合三遷》是男同性戀的故事,講述許秀才與男童龍瑞郎相愛,龍瑞郎自閹以確保二人的「婚姻」可以恒久圓滿,但其自閹惹來官非,有人誣蔑許秀才應對此負責,許秀才被刑杖至死,龍瑞郎立刻冒充作女人,照顧許秀才的兒子,像[[孟母]]三遷一樣遷居到其他城市以教導孩兒,使他長大後考取功名<ref name="韓"/>{{rp|100-101}}。《萃雅樓》寫的是[[嚴世
《[[無聲戲]]》故事特徵之一,是結語冗長。例如在《醜郎君怕嬌偏得艷》,最後作者詳細忠告「美妻配醜夫例是理之常,才子配佳人反是理之變」的道理<ref name="韓"/>{{rp|96-97}}。《無聲戲》中最優秀的浪漫喜劇,是《譚楚玉戲裏傳情》,講述主人公譚楚玉加入戲班,迷戀上一位女[[旦]],但限於戲班內男女不能有私情的禁令,他只能在戲台上假戲真做對她宣示愛意。一次他們二人先到達要演出酬神的寺廟,得到交歡的機會,並許下愛的誓言。女旦的母親卻因貪財,答應在第二年把女兒嫁給一名富翁作妾。女旦反對這頭親事無效,翌年臨出嫁前再次酬神演戲時,女旦在演出中自殺投江,譚楚玉也同樣投河殉情。二人為廟神所救,被漁夫網起,成親並回到譚楚玉的故鄉。譚楚玉刻苦力學,後來高中科舉,在戲班回到寺廟再次酬神演出時,女旦與母親相認,原恕了母親。譚楚玉夫婦二人在為官一任後,就退隱山林<ref name="韓"/>{{rp|91-93}}。《美男子避惑反生疑》則寫了一件錯判案,那判案的是清官,對自己盲目自信。作者說出了自己的反論,認為清官不受責難,這正是害事的地方,表現了才能高於道德的看法<ref name="韓a"/>{{rp|171}}。在《女陳平計生七出》中,一個文盲農婦有其聰明才智,在叛軍突擊村莊,搶走所有女人後,她不但使計保住了貞潔,還設法獲取了部份叛軍的戰利品;她和丈夫後來購置了自己的土地,錢財來源卻一直保密<ref name="韓"/>{{rp|106}}。
《[[十二樓]]》又名《覺世明言》<ref name="張"/>{{rp|52}},小說是多章回的,最長的達六回,可以處理比較複雜的情節<ref name="韓a"/>{{rp|175}}。其情節富有創意,主題新穎出奇,語言簡練嫻熟,其成書表明李漁在情節、人物、主題和敘述方式等小說創作藝術方面都臻成熟<ref name="張"/>{{rp|9、52}}。《十二樓》追求喜劇效果,貫之以吊詭修辭,貌似道貌岸然,同時卻機趣橫生,施之以嘲諷揶揄<ref name="陳a">{{cite journal|author=陳建華|title={{單雙書名號轉換|凝視與窺視:李漁〈夏宜樓〉與明清視覺文化}}|url=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08085920|journal=《政大中文學報》|year=2008|volume=9|issue=|pages=25-54|accessdate=2023-08-28|language=zh-hant}}</ref>{{rp|33}}。各篇小說的共同特徵是,情節的開展猶如起承轉合,常常是無事生非,波瀾突起,又千轉百回,驚喜不已。《生我樓》中尹小樓尋妻與義父失散,《萃雅樓》中權汝修被騙而遭閹割,這些情節都在正文鋪陳之後如異峰突起<ref name="陳">{{cite journal|author=陳建華|title={{單雙書名號轉換|“空中楼阁”的势力场域——李渔
《合影樓》既諷刺道學先生也諷刺風流才子,一面袒護青年男女對愛情自由的追求<ref name="陳"/>{{rp|78}}。《拂雲樓》是浪漫喜劇,敘事生動活潑<ref name="韓"/>{{rp|86、90}}。女主角侍女能紅由《[[西廂記]]》中[[紅娘]]的角色衍生,對待男主角頤使氣指,顛覆了男女尊卑秩序,其婢女形象具開創意義<ref name="陳"/>{{rp|80}}。她使計精心撮合裴七郎與自己的小姐,並在婚前向裴七郎提出要求,小姐嫁入後自己也要做「二夫人」,不是婢女。新婚洞房之夜,裴七郎先與能紅交歡而撇下新娘子,之後能紅與裴七郎弄計使小姐同意夫君娶第二房妻子,能紅得以名正言順嫁入裴家<ref name="韓"/>{{rp|87、89}}。《歸正樓》講述一個騙子有時會劫富濟貧,是個雙性變的酒色之徒,玩弄過最好的妓女和孌童;後來他得遇一個被丈夫賣出的妓女,她表示有意出家為尼,騙子替她贖身後,自己也退休不幹,決定改做道士<ref name="韓"/>{{rp|105}}。《三與樓》和《聞過樓》最富於作者的傳記成份,尤其是《三與樓》中的虞素臣,「絕意功名,寄情詩酒」,「只喜歡構造園亭」,簡直是李漁的自我寫照<ref name="陳"/>{{rp|85}}。
第80行 ⟶ 第76行:
《[[肉蒲團]]》世傳為李漁所作<ref name="李"/>{{rp|230}},[[馬漢茂]]<ref name="張"/>{{rp|181}}、[[莫芝宜佳|莫宜佳]]<ref name="莫"/>{{rp|213}}、司馬濤(Thomas Zimmer)<ref name="司">{{cite book|author=司馬濤(Thomas Zimmer)|others=葛放等譯|title=《中国皇朝末期的长篇小说》|publisher=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location=上海|year=2012|isbn=7561766262|language=zh-hans}}</ref>{{rp|339}}、李惠儀<ref name="李"/>{{rp|235}}、《[[清代名人傳略]]》<ref name="恒">{{cite book|editor=[[恒慕義]]|others=張廣達等譯|title=《[[清代名人传略]]》|publisher=青海人民出版社|location=西寧|year=1990|isbn=9787225101323|language=zh-hans}}</ref>{{rp|291}}、陳建華<ref name="陳"/>{{rp|80}}、{{Link-en|韓南|Patrick Hanan}}都相信為李漁所撰,約於1657年問世<ref name="韓"/>{{rp|27}},而[[柳無忌]]<ref name="柳"/>{{rp|238}}、張春樹則認為並非李漁所作<ref name="張"/>{{rp|178}}。《肉蒲團》描寫性欲寫得新奇、直率、幽默與充滿想像,語言樸素,對話豐富,突出因果報應的主題<ref name="韓"/>{{rp|113、125}},情節從淫縱到報應悟道,是明清小說的熟套<ref name="李"/>{{rp|236}}。主人公未央生娶了道學先生鐵扇道人的女兒玉香,用[[春宮圖]]和[[色情小說]]調教她,使她懂得享受性愛。未央生對岳父鐵扇道人的管教感到惱火,決心外出獵艷,卻被神偷賽昆侖直斥其陽具太小,無法誘惑女性<ref name="韓"/>{{rp|118}}。未央生得到術士的幫助,將狗的生殖器移植到自己身上,陽具達到能勾引婦女的大小。他先與賣絲綢的艷芳通奸和私奔,不久她懷孕了,未央生改而與三個美麗的表姊妹,以及她們寡居的姑媽通奸,一起雜交。另一方面,艷芳的丈夫權老實為了報復,作為佣人混入未央生的家,誘奸未央生的妻子玉香。玉香懷孕後,與權老實私奔,卻被賣進了妓院,成為京城的名妓。未央生不知其事,反而因鐵扇道人的瞞騙而以為妻子病死了。他上京尋訪名妓,玉香首先看到他<ref name="韓"/>{{rp|119}},畏罪而自盡,未央生由此而明白因果報應:被他戴綠帽的權老實回敬他以綠帽,三個表姊妹的丈夫亦碰巧跟玉香睡了。未央生向和尚孤峰長老請求指點迷津,發過一場與表姊妹及其姑媽交歡的春夢後,自我閹割<ref name="韓"/>{{rp|120}}。《肉蒲團》渲染主人公無窮的性能力,描繪其以精湛房中術駕馭性伴侶,誇張描寫陽具粗大,抽動次數成千上百,床上姿勢變化多端<ref name="司"/>{{rp|340}}。
1679年終,李漁得見毛綸、[[毛宗崗]]父子新編的《[[三國志演義]]》, 1680年初李漁為《三國志演義》寫了長序,將它列為[[四大奇書]]之首。李漁欣賞毛宗崗本的評語,但不滿意毛氏對[[羅貫中]]本的改寫<ref name="張"/>{{rp|88-89}},遂編訂《李笠翁批閱三國志》,以[[李卓吾]]評本《三國志演義》為底本,偶爾參考毛宗崗本修訂而成的<ref name="中">{{cite book|author=中川諭|others=林妙燕譯|title=《
===散文===
李漁博學多才,除了小說戲曲,還寫有專文談論建築、家居和家具、飲食、衛生、娛樂、園藝、舞台表演,理財等等<ref name="張"/>{{rp|26}}。文集《[[閑情偶寄]]》於1671年出版,全書以八大主題編排: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膳、種植、頤養,風格生動而富有個性<ref name="韓"/>{{rp|34}},立意新穎富有情趣,討論範圍廣泛,反映李漁觀察入徵,重視生活的藝術<ref name="張"/>{{rp|67}}。文章討論生活情趣,表面上類似晚明的[[隨筆]],但筆調比較舒緩、風趣、自嘲<ref name="李"/>{{rp|236}},精粹在表達詼諧,觀點新奇,常常顛覆傳統,思想新穎。李漁受到晚明[[袁宏道]]思想和[[小品文]]運動的影響,相比於表現自我感情,李漁更關心創造與分析能力<ref name="韓"/>{{rp|42、176}},小品文具有清晰的邏輯結構,語言簡潔,生動幽默<ref name="韓"/>{{rp|59、176}},結構美妙而手法熟練,辯論迂回曲折而妙語如珠<ref name="韓"/>{{rp|48}}。[[顧彬]]稱讚《[[閑情偶寄]]》是[[小品文]]藝術的典範,文章語調輕鬆,李漁寫了幾篇「中文裏最美的個人散文」<ref name="顧">{{cite book|author=[[顧彬]]等|others=梅琦雯等譯|title=《中国古典散文: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散文、游记、笔记和书信》|publisher=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location=上海|year=2008|isbn=9787561761090|language=zh-hans}}</ref>{{rp|79、81}}。李漁散文有時採用辯論或致詞的方式,《回煞辯》是青年李漁與風水先生的一場辯論,《瘗犬文》反駁訪客,其斷言李漁對家犬之死過度悲傷。《賣山券》包含李漁對其伊山別業買家的預言,《逐貓文》則是對母貓和小貓的講話<ref name="韓"/>{{rp|48-49}},訓示貓必須抓老鼠,文筆幽默。《行樂》一文悲嘆「造物」罕有讓人活過百歲,即使年過百歲,在憂傷困苦以外,剩餘時間已極其短暫<ref name="韓"/>{{rp|181、66}}。
李漁散文清晰簡潔而又充滿文采,關於花草園藝,他列舉了71種花草樹木,有關短文共64篇,可算是他最精彩最有新意的散文<ref name="張"/>{{rp|222}}。《金錢》一文有多個隱喻,將一年中連續盛開的鮮花比作「天工一部全稿」<ref name="韓"/>{{rp|75}}。李漁談論美味可口的鱉肉,述說死裏逃生的三次經歷,談述將鮮花放到床帳裏的主意,暢談其喜歡吃的螃蟹,有滋有味地記錄在異地遇到的奇異食物與水果<ref name="韓"/>{{rp|38-40}},描述寫作與想像的樂趣:「我欲作人間才子,即為[[杜甫]]、[[李白]]之後身」。在「聲容」章節,他論述如何選擇、訓練和對待妾侍;與妻子不一樣,妾侍是丈夫自己所選擇的<ref name="韓"/>{{rp|42、187}}。李漁細致地寫下庭園建築的理論和經驗<ref name="張"/>{{rp|72}},關注自然與人工如何湊合。《[[閑情偶寄]]》描寫娛己娛人的湖舫「便面」,窗戶取形扇子,於是舟外湖光山色、往來遊人攝入舟中,變成天然國畫;舟中人物見於窗外,也備往來遊人玩賞,李漁名之為「取景在借」<ref name="李"/>{{rp|236}}。李漁散文的論據,往往訴諸個人經驗。《沐浴》一文先指出,一些道教養生家反對沐浴,認為有損元氣,然後提出反對論據:根據類推,雨露對植物有益,沐浴對人不會有害;其次,李漁自己已經測試其效果<ref name="韓"/>{{rp|179}}。
第96行 ⟶ 第92行:
==思想==
李漁對女性有較開放的觀點,承認才女的平等地位,相信教育應當普及。他懷疑「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認為女子應當「習技」,學習讀書習字、文學、書法繪畫、音樂歌舞,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實用藝術<ref name="張"/>{{rp|62、59}}。不過,李漁仍主張一夫多妻制,認為男人可以有一個正室和多個妾侍,女人間不應心存妒忌。女人在智力上專業上可以和男人不相上下,但夫妻關係則是不平等的,女人得忍受和忠於丈夫<ref name="張"/>{{rp|60-61}}。李漁的生活哲學是不要存有太高期待,應居安思危,不指望上天眷顧。一個人若想到其他還要糟的境況,他自己的痛苦就可減少。「我以為貧,更有貧於我者;我以為賤,更有賤於我者」,這樣想就能心態平衡<ref name="張"/>{{rp|221、223}}。如要過健康愉快的生活,必須承認人性的需要,不應受到自待或道德觀念的束縛,也不應盲目使用藥物<ref name="張"/>{{rp|224}}。生活上李漁是[[享樂主義]]者,寫文章詳述世俗的快樂和美食<ref name="韓"/>{{rp|69、71}}。對李漁影響最大的,是晚明[[李贄]]開創,為[[袁宏道]]繼承的美學原則。《[[閑情偶寄]]》強調簡樸節儉的生活,樸素指品味上的雅淡,李漁認為文人在壁間掛滿書畫是庸俗的;在建築和家具方面,他崇尚節儉而忌諱奢靡,選擇樸素而捐棄浮華<ref name="張"/>{{rp|40、79}}。
李漁宣稱自己是[[儒家]],反對[[佛教]]、[[道教]]與儒家並列。李漁拒絕[[道士]]養生家的藥石和[[導引 (氣功)|導引]],亦不接受沉思冥想法,原因是他自認太懶散,不願服從道士的清規戒律<ref name="韓"/>{{rp|57、67}}。他對民間迷信持批判態度,顯示其理性思維。他批評在做媒時靠[[八字命學|八字]]推算,也質疑家鄉當地「[[回煞]]」的習俗,即人死了,活人要從住宅搬出,讓死者鬼魂回來一趟後再永久離開。他也批評百姓設祭敬神的習俗<ref name="張"/>{{rp|217-218}},認為設宴、演戲等慶祝活動過於浪費。超自然或神靈的力量是心理作用,實際上是人創造出來的<ref name="張"/>{{rp|219-220}}。李漁思想開放,懷有理性主義與實證主義,帶著懸念去衡量人類的知識、直覺與宗教<ref name="張"/>{{rp|225}}。李漁賞識西方傳教士帶到中國的發明,其《夏宜樓》中說明了望遠鏡和顯微鏡。他相信現代產品優於古代,現代道德也並不比古代的差<ref name="韓"/>{{rp|53、55}}。
==史學==
第104行 ⟶ 第100行:
==建築==
李漁在[[蘭溪]]倡導水利,為村民親自設計督工興建水利設施,為農田灌溉而築壩挖渠,世人把堰
==評價與地位==
第124行 ⟶ 第120行:
==延伸閱讀==
{{wikisource author}}
*{{cite journal|author=許暉林|title={{單雙書名號轉換|
*{{cite journal|author=高美華|title={{單雙書名號轉換|李漁的戲曲評點}}|url=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17020840|journal=《戲曲學報》|year=2017|volume=16|issue=|pages=39-78|accessdate=2023-08-28|language=zh-hant}}
*{{cite journal|author=汪詩珮|title={{單雙書名號轉換|圖像、敘事、讀者反應:論李漁的〈譚楚玉〉與
{{Authority control}}
第139行 ⟶ 第135行:
[[Category:在杭州身亡者]]
[[Category:如皋人]]
[[Category:南明人物]]
[[Category:在清朝身亡者]]
[[Category:明朝生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