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nahoru, domu]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Ericliu1912留言 | 贡献
top:​ 修飾語句
标签2017年版源代码编辑
无编辑摘要
第32行:
李漁生於[[江蘇]][[如皋]],李家在當地經營藥品買賣,開有藥鋪,世代行醫,父親李如松、伯父李如椿均在如皋行醫。李漁從小就背誦詩歌,聰慧出眾,成為李家族人中舉出仕的希望。李漁一家後來搬返故鄉[[蘭溪]],1629年父親李如松過世<ref name="張"/>{{rp|32-33}},但家境尚未受影響。1635年,李漁赴[[婺州]]([[金華]])應[[童子试|童子試]],即中[[生员|生員]]([[秀才]]),受到主考官[[許豸]]特別拔舉,試卷被印出來,在當地文人流傳。日後李漁一直感懷許豸的賞識。李漁中秀才之後,在宗祠所在的伊山買地,並在小丘上修建居所,名為「伊園」。他在1636年及1639年參加鄉試,但皆落榜,頗受打擊<ref name="張"/>{{rp|34-35}}。其後三年李漁在鄉間隱居,生活快樂暇逸。1642年,李漁赴省城考試,在蘭溪東北途中因軍事警戒而被迫返回。同年母親逝世,李漁開始自主為家庭負責<ref name="張"/>{{rp|36-38}}。這時家境趨於窘困,李漁只好辭去僕人,遣散親戚。1643年,李漁遷到金華府治婺州,這是因為要參加舉人考試,生員每年尚須通過一次考試,住在婺州較為方便。1644年初,金華府爆發[[许都 (东阳)|許都]]之亂,李漁在造反者佔領婺州之前逃避到附近山間。不久官軍收復婺州,許都被殺,李漁遂搬回婺州<ref name="張"/>{{rp|39、42、44}}。
 
1644年5月清兵入關,翌年6月進入南京,[[弘光帝|弘光政權]]結束。明朝敗軍由[[方國安 (明朝)|方國安]]率領,攻擊[[婺州]]<ref name="張"/>{{rp|44}},李漁又再逃離府城,之後方國安在明魯王[[朱以海]]命令下撤軍,李漁才回到婺州,發現房子已被燒燬,書籍、手稿、財產都付諸一炬,無家可歸。這時[[金華]]府[[同知]]許檄彩收納李漁入幕下,李漁得以在官署避難,受到善待並獲贈曹氏為妾。1646年,清軍進入浙東<ref name="張"/>{{rp|46}},攻陷與洗劫金華城,李漁事先逃入山中。後因金華城毀於戰火,他回到故鄉[[蘭溪]],於1647年剃髮以示臣服滿清<ref name="張"/>{{rp|47}}。李漁在蘭溪倡導水利,親自設計和督工興建水利設施,為農田灌溉而築垻挖渠,世人把堰垻稱為「李漁垻」以示紀念<ref name="金">{{Cite web|url=http://slj.jinhua.gov.cn/art/2021/4/6/art_1229264165_58923858.html|title={{單雙書名號轉換|兰溪李渔坝 ——“识字农”山中且为“相” 惠乡里修成“引流长”}}|accessdate=2024-01-13|author=|work=《金華日報》|publisher=金華市水利局|date=2021-04-06|language=zh-hans}}</ref>。戰亂和旱災下,李漁難以養家糊口,遂賣去蘭溪伊園土地,移居[[杭州]]<ref name="張"/>{{rp|49}}。但李漁不肯為清朝服務,不參加清朝科舉考試,不求官職而做隱逸文人<ref name="張"/>{{rp|94、56、58}}。從1648至1657年,李漁居住杭州十年,成為職業作家,靠寫作維生,寫成多篇小說和六部戲劇,戲曲很受歡迎,得到好評,結交了不少當地名流顯要。短篇白話小說於1654年和1658年分別結集出版,題為《無聲戲一集》和《無聲戲二集》,都是由浙江[[布政使]][[張縉彦]]印行<ref name="張"/>{{rp|50-51}}。李漁在杭州也寫了12篇中短篇小說合集《[[十二樓]]》。在杭州最後幾年,李漁開始鑽研吏治,收集有關經世文論,編成《資治新書》<ref name="張"/>{{rp|52、55}}。
 
===中年及老年===
第98行:
==史學==
1664年,李漁完成《論古》一書,含有133則歷史故事,按年代順序,截至元朝初期,故事大多選自[[朱熹]]《[[資治通鑑綱目]]》,隨後是李漁的道德上的闡釋<ref name="韓"/>{{rp|31}}。書中李漁讚賞[[文天祥]]是忠臣義士的典範,也欣賞[[忽必烈]]豁達大度善待文天祥的態度<ref name="張"/>{{rp|252}}。他敬重文天祥之死,但認為這等同自殺,因為忽必烈實際上已赦免了他。李漁懷疑古文獻的記載,認為當中許多人物都是虛構的<ref name="韓"/>{{rp|33、55}}。李漁又編纂了一部通史《古今史略》,從[[盤古]]講起,終至明亡清兵入京,結構嚴謹,夾入生動軼事與故事,評注均在文中,但用小字雙行。其文體遵循當時流行的「綱鑑」體裁,書中很多章節就是對《史論》作事實說明<ref name="張"/>{{rp|66}}。{{Link-en|韓南|Patrick Hanan}}則認為《古今史略》是假冒之作<ref name="韓"/>{{rp|31}}。
 
==建築==
李漁在[[蘭溪]]倡導水利,為村民親自設計督工興建水利設施,為農田灌溉而築壩挖渠,世人把堰垻稱為「李漁垻」以示紀念<ref name="金">{{Cite web|url=http://slj.jinhua.gov.cn/art/2021/4/6/art_1229264165_58923858.html|title={{單雙書名號轉換|兰溪李渔坝 ——“识字农”山中且为“相” 惠乡里修成“引流长”}}|accessdate=2024-01-13|author=|work=《金華日報》|publisher=金華市水利局|date=2021-04-06|language=zh-hans}}</ref>。園林方面,李漁自稱「遍覽名園」<ref name="劉">{{cite book|author=[[劉敦楨]]|title=《苏州古典园林》|publisher=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location=北京|year=1979|isbn=9787112074655|language=zh-hans}}</ref>{{rp|20}}。他建造的庭園至少有四座。一是他在故鄉蘭溪建造的「伊園」,有一座精美的別墅。二是他定居[[金陵]]時所造的「芥子園」,園址在南京韓家潭,佔地不滿三畝,屋宇與山石各佔三份一,以小勝大,含蓄有餘。三是為[[賈漢復]]在[[北京]]弓弦胡同設計的庭園「半畝園」,該園的房舍庭樹、山石水池安排得緊湊而不覺侷促,佔地不多,豐滿舒暢,清秀恬靜。四是在[[杭州]][[西湖]]畔雲居山所建的「層園」,地處西湖邊上,借景於西湖山水,依山勢高低而設計營造,錯落有致,層層入勝<ref name="杜">{{cite book|author=杜書瀛|title=《李渔美学思想研究》|publisher=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location=北京|year=1998|isbn=9787500421689|language=zh-hans}}</ref>{{rp|168-169}}。李漁指出,建造園林和建築庭院住宅,都必須因地制宜,妙在高下錯落,虛實相映,曲折有致<ref name="杜"/>{{rp|175}}。有關疊石造山,李漁批評當時園林的假山「補綴穿鑿」,因用石過多,奇矯而不自然,望之不似真山。他提倡以土帶石及土石相間的方法,增加使用泥土<ref name="劉"/>{{rp|20}}。
 
==評價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