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nahoru, domu]

駐藏大臣: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驻藏大臣为官职而非行政区,不适用旧区划模版撤销2402:7500:953:CB07:0:0:22E0:7EAF讨论)的版本66272993
标签撤销 已被回退
 
(未显示22个用户的2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Infobox former political post
| political_office = 欽差駐藏辦事大臣<br />{{native name|bo|བོད་བཞུགས་ཨམ་བན}}
| country =
| insignia = Flag of China (1889–1912).svg
| insigniasize = 200px
| insigniacaption =
| image =
| caption =
| predecessor =
| successor = [[达赖喇嘛]]、[[西藏摄政]]
| first_officeholder = [[内閣學士]]僧格、[[副都統]]馬喇
| last_officeholder = [[聯豫]](转任西藏办事长官,[[辛亥拉萨动乱]]后经印度返京)
| style =
| residence =
| appointer = [[大清皇帝]]
| began = 1727年
| ended = 1912年6月
}}
{{西藏历史}}
'''駐藏大臣'''({{bo|z=བོད་བཞུགས་ཨམ་བན|w=bod bzhugs am ban}}<ref>陈观胜、安才旦 编,《常见藏语人名地名词典》,外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374页</ref>;简称:{{Bo-textonly|ཨམ་བན་}}<ref>藏语意為“钦差”,来自满语Amban(意为大臣)。《藏汉词典》,西北民族学院藏文教研组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965页。</ref>)是[[清代西藏]]的軍政長官、[[駐紮大臣]]。全稱為'''欽差駐藏辦事大臣'''或'''欽命總理西藏事務大臣''',又稱'''西藏辦事大臣'''。另設副職一員,稱'''幫辦大臣'''。[[雍正]]五年(1727年)置,加[[副都統]]銜者為[[正二品]]官階,加[[兵部尚書]]銜者為[[從一品]]。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監理西藏政務,並代表[[清朝政府|朝廷]]主持並監管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以及西藏各大[[呼圖克圖]]之[[轉世]]、[[坐床儀式|坐床]]等事宜。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地位平等,後兩者上書[[清朝君主列表|皇帝]]須經駐藏大臣轉奏。1912年末任[[第一次驅漢事件|駐藏大臣被逐出境]],[[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中華民國]]政府改設[[西藏辦事長官]]及[[蒙藏院|蒙藏事務局]],名義上管理西事務
 
==設置==
{{seealso|清军驱准保藏}}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皇帝]]派遣[[侍郎]][[赫壽]]前往[[拉薩|喇薩]],辦理西藏事務<ref>《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六</ref>。此為清代派遣大臣駐藏辦理政事之始,但赫壽為臨時派員,未成定-{制}-。平定蒙古[[準噶爾部]]侵藏事變後,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雍正皇帝]]遣[[内閣學士]]僧格、副都統[[馬喇]]駐紮[[拉薩]],“與[[達賴喇嘛]]、[[康濟鼐]]、[[阿爾布巴]]等和衷辦事”<ref>《世宗實錄》卷五二</ref>,並設立駐藏大臣衙門。自此,朝廷派駐紮大臣數員辦理西藏事務,遂成定-{制}-。
 
==沿革==
第11行 ⟶ 第30行:
雍正末年以前,駐藏大臣尚無統一頭銜,有總理、料理、協理西藏事務等多種名號。員額初定為二員,一人卸任時,仍有一人留駐,有助於新赴任者熟悉西藏政務。然而雍正年间,藏內局勢不穩,同時派駐西藏的辦事大臣、協理大臣常達四、五人之多。[[阿爾布巴之亂]]平定後,[[乾隆]]元年(1736年),減駐藏大臣為一員。但乾隆十二年(1747年)[[頗羅鼐]]死後,袭其位之次子[[珠爾默特那木札勒]]性情乖张,駐藏大臣[[紀山]]约束不力,致使[[乾隆皇帝]]認為“藏地關係甚要,彼處應辦事件有二人相商,較爲有益,且換班先後更替,有一舊人,尤覺妥當。”<ref>《高宗實錄》卷三五一</ref>遂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恢復了駐藏大臣二員的舊-{制}-。果然,次年[[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发难,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 (清朝)|拉布敦]]二人被杀,乾隆帝对其忘恩负义极为震怒,曾有意在西藏设州县,建城池,任命[[流官]]统治,后经[[三世章嘉]]的劝阻乃止。<ref>{{cite book|author=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陈庆英,马连龙译|title=《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location=北京|publisher=民族出版社|date=1988年4月|isbn=7-105-00117-8|pages=第211—212页}}</ref>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叛乱平定以后,驻藏大臣制度始通过《[[西藏善後章程]]》得以确固。乾隆四十五年後,駐藏辦事大臣與駐藏幫辦大臣始有嚴格區分。
 
駐藏大臣多由[[滿洲族|满洲]]、[[蒙古八旗|蒙古]]旗人充任,歷任173人中漢人只有8人。如[[道光]]年间,[[漢軍八旗|漢軍旗人]]徐錕、孟保、鍾方等人任駐藏大臣。清末廣東人[[張蔭棠]]、[[溫宗堯]]任幫辦大臣,漢軍旗人[[趙爾豐]]任駐藏辦事大臣。<ref>{{Cite book| title=''Tibetan Buddhists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author=Gray Tuttle| isbn=0231134460| year=2004年| publisher=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url=http://www.urbanlab.org/articles/China/religion/Chinese%20and%20Asia%20religions/Tibetan_Buddhists_in_the_Making_of_Modern_China.pdf| format=PDF| page=第252頁腳註66| access-date=2017-11-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110114331/http://www.urbanlab.org/articles/China/religion/Chinese%20and%20Asia%20religions/Tibetan_Buddhists_in_the_Making_of_Modern_China.pdf| archive-date=2017-11-10| dead-url=yes}} {{Wayback|url=http://www.urbanlab.org/articles/China/religion/Chinese%20and%20Asia%20religions/Tibetan_Buddhists_in_the_Making_of_Modern_China.pdf |date=20171110114331 }}</ref>
 
駐藏大臣任期為三年。雍正十年(1732年)諭令曰:“嗣後駐藏大臣、[[章京]]、筆帖式皆酌量於[[綠營 (清朝)|綠營]]換班之期,三年一換。更替之大臣自[[成都]]帶領換班官兵至藏,清查交待後,舊駐藏大臣帶領原駐官兵同回內地。”<ref>《高宗實錄》卷二五二</ref>然而由於路途遙遠、政局變化等原因,實際任期短則數月,長則四五年。
 
==職權==
第21行 ⟶ 第40行: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兩廣總督[[福康安]]領兵[[廓爾喀之役|平定廓爾喀]]入侵後,奏請頒行《[[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再次確定了駐藏大臣及[[噶廈]]的職權。章程規定駐藏大臣地位與達賴、[[班禪]]平等。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西藏各地大呼圖克圖的[[轉世]][[金瓶掣籤]],以及達賴喇嘛坐床典禮,須由駐藏大臣主持。達賴喇嘛等僧官不得直接上書[[皇帝]],須由駐藏大臣轉奏。各大寺廟[[堪布]](住持)如有缺出,由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揀選。噶倫及其下的[[噶廈]]僧俗官員均為駐藏大臣下屬。噶廈辦理的各項政務,須由噶倫稟告駐藏大臣及達賴喇嘛,不得擅自隱匿。噶倫、戴琫(即[[代本]])級別的官員出缺,由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開具候選名單上奏皇帝,由皇帝揀選任命。前後藏其餘官員由駐藏大臣分別會同達賴、班禪選補。凡西藏地方邊防、駐軍、通商(廓尔喀一年可到西藏一次,克什米尔三年一次)、鑄幣、外國朝貢等事宜,均由駐藏大臣統籌辦理。駐藏大臣亦有權稽查西藏地方財政收支;並督察司法、戶口、差役(烏拉)等事項。
 
1846年,驻藏大臣[[琦善]]就當時的種種弊端擬定《[[裁禁商上积弊章程]]》,奏准施行,其中放弃对[[西藏摄政列表|商上]]财政审核权、奏罢训练藏军成例,削弱了此后驻藏大臣的权力,《[[清史稿]]》等说使清朝丧失了对西藏的财权和兵权。<ref>{{Cite journal | url=http://bianjiang.cssn.cn/bjyj/bjyj_xnbj/201209/t20120928_1809774.shtml | journal=《中国边疆史地研究》|date=2009年3月 |title=驻藏大臣琦善改订西藏章程考|author=周伟洲|access-date=2018-07-11|archive-date=2018-07-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710194952/http://bianjiang.cssn.cn/bjyj/bjyj_xnbj/201209/t20120928_1809774.shtml|dead-url=no}} {{Wayback|url=http://bianjiang.cssn.cn/bjyj/bjyj_xnbj/201209/t20120928_1809774.shtml |date=20180710194952 }}</ref>
 
==上司==
駐藏大臣的奏摺通常送交[[軍機處]]處理,但在有危機時由[[四川總督]]代遞奏摺,因為對西藏的任何行動都會交由四川總督辦理。西藏進貢和西藏與青海、甘肅、蒙古的貿易則由[[理藩院]]辦理。<ref>{{cite book|editor1=Gray Tuttle|editor2=Kurtis R. Schaeffer|author=Luciano Petech|chapter=''The Administration of Tibet during the First Half-Century of Chinese Protectorate''|title=''The Tibetan History Reader''|chapter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REweJ02Xel8C&pg=PA405|date= 2013-04-09| publisher=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sbn=978-0-231-51354-8|pages=405|access-date=2018-07-11|archive-date=2021-05-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515033317/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REweJ02Xel8C&pg=PA405|dead-url=no}}</ref>
 
==僚屬==
第39行 ⟶ 第58行:
==廢除==
[[File:驻藏大臣衙门.png|thumb|清末的驻藏大臣衙门(鲁布衙门)]]
[[File:Lhasa, Amban's Yamen from Southeast.pngjpg|thumb|駐藏大臣的衙门在拉萨城东南]]
 
1911年(宣統三年)10月,[[湖北]]新軍發動[[武昌起義]]。駐藏清軍分化為支持帝制與共和兩派。11月,駐拉薩清軍發生内訌,部分官兵囚禁了末代駐藏大臣[[聯豫]],更有士兵乘機鈔略百姓,攻擊寺院。拉薩陷入混亂狀態。1912年,噶廈與聯豫、[[鍾穎]]等清朝駐藏官員達成協議,聯豫等人留藏,川軍解除武裝後離開西藏,史稱[[第一次驅漢事件]]。5月,大總統[[袁世凱]]任命鍾穎為'''西藏辦事長官''',行使清朝駐藏大臣職權。聯豫不願留藏,于1912年6月經[[印度]]回國,駐藏大臣制度終結。7月,民國政府設立[[蒙藏事務局]],後又恢復了[[十三世達賴喇嘛]]名號
 
==衙門遺址==
第47行 ⟶ 第66行:
 
==歷任駐藏大臣==
《[[中國大百科全書]]》統計,自雍正五年至宣統三年(1727年-1911年)的185年,有駐藏辦事大臣57人,共83任;幫辦大臣49人,共52任。由幫辦大臣陞任辦事大臣者9人。<ref>《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III,1615页。</ref>據藏學家吳豐培的統計,在此185年間,朝廷向西藏派遣大臣173人次,共計136人;包括未到任者21人,實到任115人。其中辦事大臣共計102人次,實到任(且初任即為辦事大臣)者64人。幫辦大臣71人次,實到任者51人。由幫辦大臣陞任辦事大臣者18人。
 
===雍正朝===
第528行 ⟶ 第547行:
|蒙古正藍旗
|駐藏辦事大臣
|1794年8月14日
|1799年2月25日
|
|}
第546行 ⟶ 第565行:
|滿洲鑲藍旗
|駐藏辦事大臣
|1799年2月25日
|1803年12月23日
|1804
|
|-
第553行 ⟶ 第572行:
|蒙古鑲黃旗
|駐藏辦事大臣
|1800年9月1日
|1801年3月12日
|
|-
第560行 ⟶ 第579行:
|滿洲鑲藍旗
|駐藏幫辦大臣
|1801年3月12日
|1803年12月23日
|
|-
第567行 ⟶ 第586行:
|滿洲鑲藍旗
|駐藏辦事大臣
|1803年12月23日
|1804年11月20日
|1805
|
|-
第574行 ⟶ 第593行:
|滿洲鑲藍旗
|駐藏幫辦大臣
|1803
|1805年12月3日
|
|-
第581行 ⟶ 第600行:
|蒙古鑲黃旗
|駐藏辦事大臣
|1804
|1805年12月3日
|
|-
第588行 ⟶ 第607行:
|滿洲正紅旗
|駐藏幫辦大臣
|1805年12月3日
|1808年11月30日
|
|-
第595行 ⟶ 第614行:
|滿洲正紅旗
|駐藏辦事大臣
|1805年12月3日
|1808年11月30日
|
|-
第609行 ⟶ 第628行:
|滿洲正紅旗
|駐藏幫辦大臣
|1808年11月30日
|1810年11月17日
|1809
|
|-
第616行 ⟶ 第635行:
|滿洲正白旗
|駐藏幫辦大臣
|1810年11月17日
|1809
|1811年12月15日
|
|-
第623行 ⟶ 第642行:
|滿洲正白旗
|駐藏辦事大臣
|1811年12月15日
|1812
|
|-
第630行 ⟶ 第649行:
|滿洲正白旗
|駐藏幫辦大臣
|1811
|1812
|
|-
第637行 ⟶ 第656行:
|滿洲正白旗
|駐藏辦事大臣
|1811年12月15日
|1814年3月12日
|
|-
第665行 ⟶ 第684行:
|滿洲正藍旗
|駐藏辦事大臣
|1814年3月12日
|1817年7月2日
|1818
|
|-
第672行 ⟶ 第691行:
|蒙古镶蓝旗
|駐藏幫辦大臣
|1814
|1820
|病卒于歸途
|-
第679行 ⟶ 第698行:
|滿洲正黃旗
|駐藏辦事大臣
|1817年7月2日
|1820年11月10日
|1821
|
|-
第686行 ⟶ 第705行:
|?
|駐藏幫辦大臣
|1819
|1822
|
|-
第693行 ⟶ 第712行:
|滿洲正紅旗
|駐藏辦事大臣
|1820年11月10日
|1823年7月7日
|病卒于任上
|}
第708行 ⟶ 第727行:
|align="center" ! width=20% |'''備註'''
|-
|align="center"|[[那丹珠 (赫舍里氏)|那丹珠]], [[赫舍里氏]]
|滿洲鑲藍旗
|駐藏幫辦大臣
第736行 ⟶ 第755行:
|赴任途中受傷,回京調養
|-
|align="center"|[[廣慶 (清朝)|廣慶]]
|?
|駐藏幫辦大臣
第1,101行 ⟶ 第1,120行:
|
|-
|align="center"|[[希凱]],伍弥特氏
|蒙古正黄旗
|駐藏辦事大臣
第1,130行 ⟶ 第1,149行:
|駐藏幫辦大臣
|1876<ref>德宗實錄卷二九</ref>
|1878<ref name="#1">德宗實錄卷七九</ref>
|
|-
第1,136行 ⟶ 第1,155行:
|滿洲正藍旗
|駐藏幫辦大臣
|1878<ref>德宗實錄卷七九< name="#1"/ref>
|未到任
|因病乞休
第1,252行 ⟶ 第1,271行:
|光緒二十四年七月離藏返京
|-
|align="center"|[[文海 (人物)|文海]],費莫氏
|滿洲鑲紅旗
|駐藏辦事大臣
第1,316行 ⟶ 第1,335行:
|-
|align="center"|[[聯豫]],王氏
|滿洲正旗<ref>有泰在日記中記聯豫為正白旗人</ref>
|駐藏幫辦大臣
|1905.4
第1,323行 ⟶ 第1,342行:
|-
|align="center"|聯豫(擢任)
|滿洲正
|駐藏辦事大臣
|1906.12
第1,354行 ⟶ 第1,373行:
*左參贊:[[羅長裿]],字申田,[[湖南]][[湘鄉]]人。宣統末年出征[[波密土王]],後於亂軍中被害。
*右參贊:[[錢錫寳]],字叔楚,[[浙江]][[杭州]]人。著有小說[[檮杌萃編]]。
 
== 相关影视作品 ==
{{Main|驻藏大臣 (电影)}}
 
==外部連結==
第1,372行 ⟶ 第1,394行:
[[Category:駐劄大臣]]
[[Category:西藏歷史]]
[[Category:清朝西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