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環境美感說明會舉辦之前,團隊預想應不會有多少人參加,結果最後參加者竟有50幾人!原來在地人比團隊想像得更在意環境色彩,各自都有見解。
文字:Joan
地方美學從色彩切入,美學真正的落實,需透過政府結合民間的專業和熱情,逐一實現。「北緯26度」團隊用一套北歐色彩測量儀——NCS系統,逐一測量馬祖東引、南竿島上的代表性物件,將儀器對準物體進行掃描,NCS上出現最相近色號,量測評估列島的聚落色彩,制定規範。
計畫的發起,起因是2016年一則被鄉民冷嘲熱諷的新聞事件,馬祖幾間被漆得五顏六色的老房,讓原初的聚落地景在視覺上大打折扣。於是,「北緯26度」團隊結合了建築師、景觀設計師和色彩顧問等成員的專業,除了「北緯26度」專案,也為基隆正濱漁港進行景觀規劃。
除了色彩調查,北緯26度也開始臉書粉絲頁,透過網路積極分享張張馬祖的美學地景照片。團隊在南竿、東引踏點時,隨手用相機或手機拍下,再放入pantone app程式,希望透過臉書的社群效應,感染在地人對於景觀色彩美學的重視,拍攝的同時,也把拍攝當下的地點、時間和季節等等記錄下來。依著時間、地點和照片種種的基本資料,配上一首可以描繪圖像的地景詩。
環境和景觀的視覺其實是大家共有的,如果在視覺上能達到共有的和諧與一致性,也會比較舒服。除了在臉書分享色彩計畫的進行軌跡,「北緯26度」團隊也經由許多線下的活動,找來在地人們參與設計。
今年夏天團隊帶領當地孩童進行彩繪高粱酒瓶的手作活動,要在老街上尋找某處做裝置藝術,結果發現孩子對於色彩的強烈敏銳度。「請問海是什麼顏色?」我們原本以為大家會回答「藍色」,結果他們說:「海有很多顏色啊!」確實!海有很多顏色:夏天的湛藍、冬天的淺藍、起霧時是灰色等等,這樣的觀念對孩子們而言,是非常直接簡單的。
而在做裝置藝術時,小朋友解釋起自己作品和環境的關聯時,口條也非常清晰,有特別見解。如果從小就開始紮根「環境色彩」的觀念,那對環境美學來講也是事半功倍,畢竟他們正是這個環境未來的主人。
地方環境美感說明會舉辦之前,團隊預想應不會有多少人參加,結果最後參加者竟有50幾人!原來在地人比團隊想像得更在意環境色彩,各自都有見解。有人就表示:「東引的色彩應該是魚鱗的銀色、花崗岩的灰色及白色。」、「東引是黃魚的故鄉,應該是黃魚的黃色。」、「你們可不可以協助我們將老街變回以往漁村的風貌?」
接到地方政府的委託案,準備著手進行改善時,如果只是套上「自身專業」或是「在場域內所獲得的感受」那就太一廂情願了。村民的故事、那些沒被記載到的事,往往才是計畫裡面最重要的靈魂,例如聚落牆上所漆的藍色都是來自漁船剩下的顏料,這樣的故事唯有與居民攀談才能得知,一昧的埋頭調查是不會發現的。
「我們就是很需要那樣的不以為然。」蔡沛原如是說。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劉怡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