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nahoru, domu]

eld logo eld logo

一片大海的入口,一座私密的建築:沉浸式公共藝術「藍屋」開放過夜

Blue House

一片大海的入口,一座私密的建築:沉浸式公共藝術「藍屋」開放過夜

作品在展出期間,也將開放訪客過夜體驗,讓民眾透過沉浸式的體驗,用最自在的方式感受作品。

文字整理:潘偉至

5月21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外,一座藍色建築開始佇立於地面上,散發著強烈的夢幻復古藍色調,並隱約呈現出一股懷舊氛圍。不禁好奇,這到底是一棟什麼樣的建築呢?

原來,它叫做《藍屋》(Blue House),是第9屆「X-site 計畫」的首獎團隊之同名作品。這個由北美館主辦的比賽,近日在戶外廣場正式進行揭幕,而其中,這個呈現了多重感知沉浸場域的作品《藍屋》,以曲面結構的地板設計獲得了評審青睞,奪下首獎。

「《藍屋》雖然沒有明確的目的,也不是一個多功能空間,它可能是一個盛裝事件的容器,一片大海或森林入口,一座私密的公共建築,更重要的,它是關於當下的不同閱讀方式。」藍屋團隊如此描述這次作品的創作理念。

280761601_5052437264870237_6987621845319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282006682_5052425044871459_8496026061017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廣場上顯眼的《藍屋》,與北美館的純白色幾何建築相互襯托,團隊也暱稱這樣的灰藍色調為「藍屋藍」。這個獨特的藍色,實際上還蘊含了多重涵義,提供觀者一個感性的濾鏡,展開各種想像,也在這段期間為北美館點綴了不一樣的景象。

由外觀可見,建築物整體由斜面屋架、延伸出非規律的結構體,以及內部曲面地板,一共三大元素所組成,也是近幾屆X-site計畫中相對少見的全木構建築。在藍屋裡,團隊還設置了不同的裝置,嘗試透過聲音去勾勒空間,讓身體去感知木材的震動頻率、尺度、方位、時間等。

除了建築展演以外,團隊也同時策劃了與空間的緊密對話,是名為「藍屋研究」的公眾計畫,並舉辦場域限定的互動遊戲「藍字」,包含與視障工作團隊共同策劃無視覺觀看藍屋、與聲音藝術家將結構體轉化為空間聲音裝置,調製出兩種藍屋概念的氣味。

從揭幕當天開始,一直到7月30日,這座建築將會持續在北美館外的廣場上展出。除此之外,作品在展出期間也將開放訪客過夜體驗,讓民眾透過沉浸式的體驗,用最自在的方式感受這件作品的藝術魅力。

280752008_5053020828145214_6947073404062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潘偉至
核稿編輯:古家萱


eld editor avatar

eld editor

每個物件都因為各種細節的差異而有著截然不同的樣貌呈現,我們是一個在意細節的編輯團隊,想好好地說出屬於生活風格的醇厚故事。Every little detail matters.

更多此作者文章

此篇文章含有成人內容,請確認您是否已滿 18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