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歐陸戰場充滿動盪,但大西洋上也同樣不平靜,往返美國與歐洲的貨輪、運輸船往往會遭遇德軍潛艦的攻擊,而這些船隊的守護神便是圍繞在旁的驅逐艦。船長Krause領導的「獵犬號」便在一次從美國航向英國的任務中,遭逢數次德軍U型潛艇的攻擊,他能否守住陣線,保衛數十艘貨輪平安抵達目的地?

Apple TV+的二戰電影《怒海戰艦》,由湯姆漢克斯(Tom Hanks)主演並擔任編劇,漢克斯飾演一位美國驅逐艦的船長Krause,他的任務便是帶領37艘貨輪穿越德軍潛艇部署的大西洋。

這不是湯姆漢克斯第一次參與二戰題材作品的演出與製作,因此你會從中感受到一股親切感,你會想起他主演的傳奇二戰電影《搶救雷恩大兵》,以及他參與製作的二戰史詩影集《諾曼第大空降》與《太平洋戰爭》,這些作品散發的誠懇以及寫實性被延續至《怒海戰艦》中,然而同時,《怒海戰艦》也缺乏上述作品的獨特魅力與深度,更鮮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

我們在片頭看到一小段關於Krause的背景故事,他與女友Evie(全片唯一的女性演員伊莉莎白蘇(Elisabeth Shue)飾)交換聖誕禮物,隨後電影便直接來到了Krause的海上任務現場,觀眾馬上參與了這場分秒必爭、生死未卜的戰鬥,他們的艦隊遭到德軍潛艇的攻擊,無法知悉海面下的未知感、不知道何時會與敵軍展開火力交戰的緊繃,漢克斯的劇本無時無刻都讓觀眾置身於這種處境中,絲毫不拖泥帶水。

導演艾倫史耐德(Aaron Schneider)的場面調度試圖提供觀眾現場參與感,我們會看到漢克斯看向窗外的特寫鏡頭、遼闊險惡的汪洋巨浪的動畫大場面、船員士兵們在艦上不停穿梭、還有每當德軍潛艦現身時就響起的尖銳配樂,讓這場驅逐艦對決潛艦的戰鬥,猶如是貓捉老鼠的海上競逐。

但是,我們很快就會察覺,關於《怒海戰艦》的故事,實在不需要有太深入的了解,只需知道這是一位船長奮力完成他該執行的任務,漢克斯水準以上的表演時時刻刻都透露出局勢的恐懼與不安,而導演史耐德相當老派的扎實技法,烘托著這個英雄式的故事,不過他似乎也無法為其產生更詳盡、深入的探索空間,於是當《怒海戰艦》愈加嘗試要「簡潔有力」,便愈顯其「空洞」。

熟知二戰歷史的觀眾或許都知道,《怒海戰艦》的這段真實事蹟被歷史學家稱作「大西洋海戰」,這是一段葬送將近8萬人性命的海上攻防戰,好萊塢對於二戰題材有莫名的狂熱,近幾年也逐漸開始看到,題材開始從歐陸大戰的現場中有些不同的創意與變化,諸如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執導的《大尋寶家》或是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敦克爾克大行動》,而《怒海戰艦》更是少見關於大西洋海戰的題材,或許是因為技術上的高門檻,也或許是因為驅逐艦與潛艦之間的戰鬥實在是不容易營造出張力,以此來看,《怒海戰艦》的用心實在是良苦。

Photo Credit: 《怒海戰艦》劇照

也或許《怒海戰艦》可以說是好萊塢首度挑戰該題材,導演史耐德與編劇漢克斯都致力於真實地還原歷史,以及建構艦上的職位,包括負責為艦長打點餐飲與作息的廚師Cleveland(Rob Morgan飾),以及負責以雷達觀測敵軍的指揮官Charlie Cole(Stephen Graham飾),電影絕大部分的台詞,都是這群士兵們大聲地喊出各種不同的術語、方位、距離、雷達觀測的資料,這些相當資訊龐大的細節,都成為推動故事情節的載具,而為求寫實性,你甚至會看到Krause下達的指令,經過好幾階層的傳遞,才傳到命令執行者的面前,電影就這麼直接秀出幾位不同角色不斷重複一模一樣的台詞。

《怒海戰艦》有種反英雄主義的味道,而是專注於呈現海上艦隊的日常,包括這些船上器具、燃油與彈藥的用量短缺、潛艦被擊中所浮上海面的油污,這些歷史上的細節考究,固然是觀影樂趣之一,你可以感受到幕後團隊非常用心想要為觀眾營造真實與參與感,然而呈現手法才是塑造電影娛樂效果的主要關鍵,這便是《怒海戰艦》的不足之處。

導演史耐德過於仰賴配樂營造張力,連本該是靜下來專注從聲納波中聽取潛艦位置的段落,這種任何一個聲響都是生死關鍵的緊繃時刻,音軌上卻被塞滿的刺耳的尖銳配樂,便犧牲了視覺、聽覺上的活用潛力。

即便如是說,《怒海戰艦》還有幾段令人眼睛一亮的時刻,為這些戰鬥畫面增加了視覺上的豔麗感。有一顆大遠景鏡頭,畫面中是艦隊在夜間遭遇潛艇的集體攻擊,四起的橘紅色爆炸火光,在黑色海面上映照出海浪的紋路,貨輪對空發射的求救信號彈,點亮了濃稠的深藍色雲霧,鏡頭繼續向上攀爬,穿越雲層,最終停在夜空上方的極光。

還有一夜激戰後的黎明時刻,船員們在甲板上的短暫喪禮,由於傷亡實在過多,只好將多出的屍體以海葬方式推入海水中,而其中一具屍體彷彿仍有生命力,怎麼推也推不下甲板,彷彿在求救、彷彿是拒絕以這種方式離開人世。

《怒海戰艦》的每個角色形象都是扁平的,到頭來你不會記住任何一位船員的面孔,就連Krause都是如此,漢克斯當然是一位始終耐看的演員,但我們看不到他有任何情緒存在,他作為船長做出的決定也沒有被電影賦予過於沈重的負擔。

《怒海戰艦》在接近結尾時,似乎才讓一些人性流入電影之中,任務完成後的歡呼,宛若是對生命的讚頌,世上沒有任何一個演員能跟漢克斯一樣,能如此優雅地向觀眾傳遞生命的美好時刻。《怒海戰艦》像是一部向當時戰爭英雄致敬的電影,這些老兵從未認為自己是英雄,他們僅是做好本分,堅守自己的崗位。

Photo Credit: 《怒海戰艦》劇照

原先由Sony製作並發行的《怒海戰艦》,在疫情蔓延全球的詭異時刻,選擇出售給蘋果公司的Apple TV+做線上發行。漢克斯正可以說是這次疫情中,第一位宣布確診的超級巨星,在當時疫情尚未全球蔓延的時刻,讓社會大眾更加關切疫情的情況,康復後的他仍持續在嚴重的美國,推動國民防疫的教育,你會看到他站在防疫的最前線,他捐出自己血液作為疫苗研究的樣本、他呼籲大家戴上口罩、他分享自己從染病到康復的經歷。

一直以來,這位被媒體稱作是「美國新國父」的演員,不像許多演員有無盡的花邊新聞,他比歷史老師還致力於推動國民的歷史教育,這也是為何他要費勁心力將《怒海戰艦》的目光帶至鮮少好萊塢電影接觸的大西洋海戰。我們正處在一個歷史轉折處,似乎需要一位英雄站出來解救我們,而一直以來,漢克斯演出的角色都一再提醒我們,英雄不需要披上披風、也不需要自稱為英雄,他們的所作所為,便是英雄的最佳佐證。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