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
學者談美國大選後東亞局勢:兩岸關係未來四年坎坷,日韓也會較少談台海
學者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極有可能在2027年尋求三連任,屆時他已經74歲了,中共的接班問題、領導人認知衰退問題都會越來越嚴重。加上我國總統賴清德是理想主義者,堅持原則、不願意讓步,賴清德和習近平也都有歷史使命,習近平想走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賴清德走的是台灣獨立。
亞洲短程海外旅遊市場調查:產業增長趨勢積極,變革與政策需同步應對
根據近期調查,亞洲短程海外旅遊市場正呈現強勁的增長趨勢,超過半數受訪者對未來持積極看法。然而,產業發展仍需適應多國對變革與監管的不同需求。本文詳細解析市場趨勢,為產業決策者提供有用的洞察。
《外交事務》期刊:東亞人口負成長是雙面刃,衝擊中國卻也削弱日韓台,美國需及早應對
東亞的國家發展空間勢必受即將到來的人口下滑而受限,包括實現經濟成長、累積投資與財富、打造社會安全網和兵源都會遇到困難,會面臨越來越多內部挑戰,尤其中國恐面臨無法克服雄心壯志與能力之間日漸拉大的鴻溝。儘管國力不光取決於人口,但人口以愈發難以克服的方式減少將使東亞處於不利地位,很可能意味「亞洲世紀」可能永遠不會真正到來。
《亞洲海洋大歷史》導讀:海洋帶來暴力與剝削,但人們也從跨越海洋的連繫中,看到團結與共榮的解方
《亞洲海洋大歷史》全面探討亞洲海上航道如何形塑地球上一個無比廣大的地區:時間跨度從史前時代的南島民族遷徙,到今日南海的緊張局勢;空間範圍從非洲東部海岸、東南亞群島,一直延伸到北方的日本海。作者以跨海域和跨學科的寬闊視野,描述人員、商品、宗教、文化、科技與觀念,如何藉由亞洲海路大規模流動,為這座全世界最大的洲創造歷史,也為現代世界留下深刻印記。
艾爾多安與安華的好交情帶動兩國關係升級,土耳其拉攏馬來西亞如何影響東亞地緣格局?
土耳其和馬來西亞的關係不斷加深,可能產生深遠的地區影響。其中一個可能性是土耳其在馬來西亞建立軍事基地,這可能對東亞地區的安全和戰略環境帶來重大變化。
腸病毒風暴25週年:在美發現卻東亞流行,學者揭腸病毒71型神祕面紗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及疫苗研究所研究人員齊嘉鈺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腸病毒71型最初是在美國加州被發現,近20年在東南亞地區較常爆發大小規模流行,可能與腸病毒喜歡溫暖潮濕有關。
「中樂透」會讓人更想生小孩嗎?台灣低生育率的癥結點,其實不全在錢
追根究柢,人們最擔心的是結婚生子後,可能得犧牲自己的生涯規劃。如果想提升人們的生育意願,除了改變東亞傳統的家庭觀,政府應該提出更多能幫助父母同時兼顧生養子女與個人生涯的政策。
CNN:俄烏戰爭使美國更易孤立中國,專家:若親西方政權取代普亭將是北京惡夢
外傳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期將會晤俄羅斯總統普亭,兩國親密的關係備受矚目,陳寒士說,中國利用購買能源和提供科技、人民幣流動性等方式協助普亭撐過難關,目標是讓一個友好又專制的俄羅斯逐漸成為中國的小弟。這位專精中國地緣政治的專家指出,如果俄羅斯戰敗,導致普亭垮台,一個親西方政權取而代之,將是北京的惡夢。
《紐約時報》:美軍陸戰隊加緊模擬作戰,視中國為假想敵
第3陸戰隊濱海團是美軍著眼海島與近岸作戰而成立,擁有特殊裝備與創新的自由,目標是開發新戰術,為美軍陸戰隊「如何在中國自家地盤打仗且贏得戰爭」的當務之急尋找解答。美軍陸戰隊司令柏格(David H. Berger)說:「我們必須忘掉以往受訓練的方式。」
「今日烏克蘭、明日東亞」危機感強烈,岸田文雄宣布再援烏55億美元
岸田說,目前日本周邊的安全保障環境是在東海、南海遭遇有國家試圖以武力片面改變現狀、北韓的核武及飛彈行動活絡化等問題,是戰後最嚴峻且最複雜的狀況。因此去年年底日本制訂新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決定大幅改變安保政策。他認為,最優先要做的是外交努力。
北約秘書長:歐洲不能忽視東亞局勢,尋求在印太與更多朋友合作
儘管史托騰伯格說中國不是對手,但他表示,中國正在成為一個「愈來愈專制的強權」,不僅展現獨斷行為、威脅台灣,並發展出也可攻擊北約國家的軍事能力。他補充說:「我們非常願意進一步強化和擴大與該地區國家的夥伴關係。」
淺談東亞城市文化地景:何謂「地景」?如何從地景研究中探索「日常生活」?
任何物理空間都不是理所當然存在在那裡的,我們所見的「地景」是過去人與空間關係互相調合下所留下可被我們所見的景象,而這個地景在不同時代中不斷競爭、變動、接受或發起挑戰。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需要考慮政治過程,即空間與人類變遷過程中的權力關係。
安倍的「東亞永久和平」構想:由民主國家構成的印太新秩序,取代美中共管的東亞秩序
而安倍也已經勾勒出他的藍圖了,對安倍身後的政治家,或者一般人來說,擺在眼前的是選項是:繼續相信美中共管,再輸出和平紅利一百年?還是認為地緣政治秩序已經落後歐洲快兩百年的亞洲,有一天可以正常化?
【專訪】《中國大掠奪》作者董尼德:中國面對有史以來最強同盟,不敢對台灣輕舉妄動
董尼德6月23日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中國大掠奪」也將在印度、日本出版,其中一個原因是世界對中國的態度明顯不同。他以日本為例,去(2021)年前首相安倍晉三表示「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日美同盟有事,日本二戰後不再對外使用武力的態度也因中國有了改變。
人口學家鄭雁馨談少子化困境:台灣低生育率的關鍵並非「不生」,而是「不婚」
在東亞各國,未婚人口對生育率的影響異常關鍵,因為東亞的一大婚育特色是:孩子必須出生在婚姻關係中。以台灣來說,非婚生育僅2~4%,數十年不動如山。
香格里拉對話:美國防部長稱台海和平與穩定是國際關切事務,日防衛大臣警戒中國武力犯台
奧斯汀表示,烏克蘭危機引發一些緊急問題,包括「規則重要嗎?主權重要嗎?我們已共同建立的體系重要嗎?」他強調,他今天出席「香格里拉對話」就是因為相信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在歐洲、在印太地區都同樣重要。
拜登亞洲行有如「房間裡的大象」,毫不避諱拉攏日韓組「抗中陣線」
拜登訪日期間,在與日相岸田文雄的聯合記者會上,脫口說出「美國會以軍力協防台灣」,引起全世界關切。無論拜登是意有所指,或是一時口誤,都可看出美國對台海兩岸「戰略模糊」政策的虛實。
拜登亞洲行前,中國與日韓外長通話「暖身」,隨後在西太平洋與美軍較勁
王毅對日、韓兩國軟硬兼施的作法,展現中國外交的些許彈性轉變,不只因日、韓與中國今年都分別適逢50、30週年建交年,也向日、韓強調拜登訪亞洲離開後,日、韓兩國依舊不想與中國完全交惡。
日本與英國簽了《相互准入協定》,日相岸田文雄警告「烏克蘭困境可能在東亞重演」
岸田文雄表示,如果大國不共同作出回應,烏克蘭的入侵可能會在東亞複製,他強調七大工業國組織必須團結一致,維護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