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療法
《淚之女王》金智媛所患腦癌正確名稱是「膠質母細胞瘤」,醫揭症狀、好發族群與治療五方式
膠質母細胞瘤初期症狀缺乏特異性,如頭痛、頭暈、記憶衰退等,往往直到特異性症狀出現,如語言障礙、認知缺損、感覺異常、肢體無力、癲癇發作,及嚴重意識昏迷等才確診。
癌症治療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將納健保,QA懶人包一次看
自費NGS需要花費大約新台幣1萬至10萬元,價格隨檢測基因位點多寡而增減。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彭夢婷說,NGS以「第4期癌症」精準用藥為主,這些精準用藥「綁定」特定基因與癌別,藉由符合癌別適應症精準投藥,提高醫療決策品質與效率,避免浪費生命。
國衛院研發癌症免疫治療潛力新藥,可促進巨噬細胞吞噬腫瘤
癌症蟬聯台灣10大死因之首40年之久,罹癌率逐年攀升,國衛院研發癌症免疫治療潛力新藥,搭配現有藥物,可促進巨噬細胞吞噬腫瘤,據動物研究及細胞研究發現,對淋巴癌、頭頸癌、大腸癌及卵巢癌有療效,最快1至2年內進行臨床試驗。
美國新免疫療法震撼血液腫瘤界:6個月臨床實驗後,12名直腸癌患者「癌細胞清零」
這次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研究也顯示,醫院後續追蹤參與治療實驗的患者一年下來,沒有任何一名患者有癌症復發的跡象。
「隱形殺手」膀胱癌治療新突破,晚期患者有機會再度延長生命
免疫治療對部分患者有很好的控制率,副作用也少。一般來說,腫瘤反應率約3至4成,若是屬於有腫瘤反應的幸運患者,有機會得到長期腫瘤控制並延長存活期;再加上免疫治療副作用小,長期使用的耐受性遠優於化療,是晚期病人的一大福音。
《抗癌大突破》:逐漸從夢想變成科學的「癌症免疫療法」
我們必須強調,這項承諾並非一種保證,在個別病患身上可能會出現不同結果。我們仍需努力,來擴大反應圈,找到真正治癒的方法。不過,現在機會的大門已開啟,我們才剛剛啟程。
以「吃少量致敏原」治療過敏,可能反過來增加風險
一項分析發現,「讓病童暴露於少量花生來治療過敏」這種方法,雖然在幾項研究中取得了成功,但實際上可能與增強過敏反應的風險有關,甚至包括過敏性休克。
以「口服免疫療法」治療過敏,反而可能增強過敏反應
研究發現,「讓病童暴露於少量花生來治療過敏」的這種方法,雖然在幾項研究中取得了成功,但是實際上可能與增強過敏反應的風險有關,甚至包括過敏性休克。
近六成癌症病人五年後還活著,如何展開癌後新人生?
「回家後如果你不改變生活習慣,仍然是高危險群,」王秋雯對一名治療前抽菸、喝酒,少蔬果多肉食的病人說。而個管師與內科醫護團隊,幫助離院後病人調整飲食及不良的生活習慣。癌症病人回家後如何整調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癌後人生的功課。
病友家屬站出來:紀君霖推動台灣癌症「免疫細胞療法」技術開放
評估治療時,她建議考量經濟能力與身體狀況。多方諮詢,別單聽一個醫生、病友,或是協會意見,就堅信某種療法一定有效。此外,千萬別負債,若是因為任何治療拖垮家庭,甚至失去治療意志,很不值得。
癌症中的隱形殺手——腎臟癌
腎臟癌雖然是隱形的殺手,但只要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配合泌尿科醫師精密的腹腔鏡或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以及最新的標靶或免疫療法,就可以克服癌症,大大增加存活率。
癌症中的隱形殺手——腎臟癌
腎臟癌雖然是隱形的殺手,但只要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配合泌尿科醫師精密的腹腔鏡或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以及最新的標靶或免疫療法,就可以克服癌症,大大增加存活率。
諾貝爾醫學獎出爐,兩學者發現免疫細胞的「煞車」,突破癌症療法
本庶佑曾表示,過去,癌症專家都不會將免疫療法視為癌症治療的首選,因為效果不好。但是透過他和艾莉森發現的PD-1和CTLA-4現在免疫療法成為最有希望的療法。
諾貝爾醫學獎出爐,美、日兩學者發現免疫細胞的「煞車」,突破癌症療法
本庶佑曾表示,過去,癌症專家都不會將免疫療法視為癌症治療的首選,因為效果不好。但是透過他和艾莉森發現的PD-1和CTLA-4現在免疫療法成為最有希望的療法。
新免疫療法「踢走」末期乳癌病人所有癌細胞
羅森伯格的成功反映即使是沒有很多抗原(antigens)的癌症如乳腺癌,都可以透過新療法治好,那麼以往免疫療法成效不大的其他癌症,都有望透過這種方法治療。
試管嬰兒失敗的下一步?那些醫師沒跟你說的事
面對各種治療方案,門診也常被問及「醫師我有需要存卵嗎?」、「網路上看到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我需要嗎?」、「醫師服用這些藥物的作用是什麼呢?」,從臨床醫師的立場來看,必須替病人篩選掉沒有價值甚至是有害的療法,免除走更多的冤枉路及不必要的花費。
癌症治療新突破!基因改造「記憶T細胞」保護人體終身防癌
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基因改造(genetically modified, GM)的免疫「記憶」細胞,帶著攻擊腫瘤與感染的藍圖,能夠在血液裡存活14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