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文學史
台灣同志文學史該怎麼書寫?我要轉向西方,借用東尼賈德的史學方法
今日我們在台灣的學院中,亦複製著歐美學院的身分政治,在著書立言因其身分本質,而顯得權威,這正是賈德所提出的危險性:本質、隔離與排他。
【小說】《魂斷威尼斯》導讀:美與醜、生與死,其間距離就跟靈肉之間一樣迷離
電影版魅人,渲染了痴迷的狀態。但我也要強調,原著小說除了展示痴迷狀態之外,還觸及了電影版無暇照顧的幾種課題:例如,靈與肉之間應該如何取捨。
紀大偉談《同志文學史》:沒有競爭力的文學,值得由你來珍惜
紀大偉費時4年整理出近30萬字篇幅的《同志文學史》,作者宣稱要讓讀者從同志文學作品感受到歷史的種種感覺,從中回味種種委屈的力量,因為這些難言之隱都在文學留下痕跡。
【解嚴三十】同志解嚴:讓文學「歷史化」婚姻平權
人們談到戒嚴歷史的時候,太在乎政治名人的不凡,卻很不在乎一般民眾的平凡。我在各地演講《同志文學史》,非常清楚許多年輕讀者對於戒嚴時期的同性戀故事缺乏興趣,但是他們卻對蔣家秘辛大有興致。這種對比正是一種歷史失憶症的病徵。
冷戰的小孩:戰後同志文學的藏身處
到了21世紀,既然呈現同志的種種影像變得像自來水一樣隨手可得,國人也就未必想要重啟鑿井取水的克難精神,未必想要繼續珍惜文學。越多的自由,反而會讓人忘記文學的價值。
冷戰的小孩:戰後同志文學的藏身處
到了21世紀,既然呈現同志的種種影像變得像自來水一樣隨手可得,國人也就未必想要重啟鑿井取水的克難精神,未必想要繼續珍惜文學。越多的自由,反而會讓人忘記文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