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廠藥
無藥可用!百憂解退出台灣市場,對兒少憂鬱症患者的影響可說是首當其衝
百憂解退出台灣市場,凸顯出過專利期的老藥退場對醫療產業的影響,尤其是對於本來藥物選擇已相對有限的兒童青少年族群,更是少了一個重要的治療工具。百憂解退出台灣市場,對於兒童青少年憂鬱症患者影響尤為直接,可說是首當其衝。
打破原廠藥迷思,藥界盼處方箋成分名取代商品名,賴清德挺藥師允改善缺藥問題
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14日表示,多數國家在開立處方箋時「學名藥寫成分就好」,但台灣卻皆以商品名為主,只要單一產品缺貨,就容易出現明明有同成分、同劑量替代藥,但民眾卻不願意使用。賴清德表示,政府願意與藥界合作,改善藥品供應困境,解決近年頻傳的缺藥問題。
《藥命之財》:孤兒藥物成功地打破定價障礙,製藥公司明白自己可以安然地制定高價
作者比利.肯伯為《泰晤士報》記者,多年訪查揭露英美製藥產業的崩壞。全書以康格迪亞「掠食者」製藥公司的開始到殞落過程,闡述製藥業的歷史,探討英美製藥業與健康保險制度,揭發許多製藥業貪婪與黑暗的真相,最後指出後續改善的方向,可作為臺灣的借鏡。
《零阻力改變》:「懶惰」其實有助於促成改變,而這正是發生在賓州大學醫療系統的事
與其把人們與生俱來的懶惰看成缺陷,我喜歡當它是一項也有不少優點的特徵。懶惰確實會妨礙行為改變,但也能預防我們浪費大量的時間及精力。
《謊言之瓶》:成本高達十四美元的原廠藥變成四美分的學名藥,要怎麼維持住品質?
事實上,學名藥公司打從他們開始開發某款學名藥的那一刻起,就得在法律上、科學上和法規上打一場仗,而且多半是暗中進行。一般來說,他們的藥不是靠著原廠藥公司的幫忙進入市場,而是在無視原廠藥公司的阻止下硬行進入。
郭台銘喊話蔡英文:盼取得「代表政府的採購權」並同意疫苗採購合約
劉宥彤強調,「協助」要有實質行為,畢竟在國際上的採購政府是需要公開表態,不是在國內說說而已,在國際上要有個說法,例如政府有沒有同意民間購買,以及德國進口之後到海關就由衛福部處理相關細節。
學名藥、原廠藥是否療效相同,可從BA、BE關鍵兩指標來解答
針對學名藥、原廠藥的迷思,廖玲巧主任指出,「只要疾病能控制穩定,用藥能安全就夠了,不用太在意原廠或學名藥。」若藥物療效不佳、品質不良、藥物不良反應,讓藥師與醫師來把關,確保藥物安全且有效。
《人生路引》:2030年面臨健保大限,有幸福的醫護,才有幸福的台灣
這次健保署第N個錯誤政策終於引爆眾人之怒。若以張鴻仁教授大作《二○三○健保大限》一書內容來討論健保,將最有機會、最有效率的凝聚眾人共識。
嘗過齊頭式藥價的苦果,未來「高品質自費醫材」也將陸續退出台灣市場
齊頭式藥價苦果這幾年已然發生,許多國際藥廠直接放棄台灣市場,在台灣有錢也買不到品質較好的原廠藥。現在連不影響健保支出的自費醫材,也要採取齊頭式價格管理。
專家怎麼看「百憂解」退出台灣市場這個決定?
百憂解的市占率約24%,目前原廠藥退出台灣市場,尚有其他與百憂解同成分的藥品可供醫師處方。對此,專家針對不同影響因素進行之回應如下。
原廠藥退出,不是還有學名藥?關鍵在於「賦形劑」
原廠藥退出市場確實對於病患可能造成困擾,但絕大多數的病人在轉換藥品的過程中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只要一段時間的監測與觀察,病人仍可以穩定的控制疾病。
「砍藥價」這策略該有底線,成敗就在原廠願不願意引進新藥
關鍵原因是台灣健保藥價世界低。一但賣入台灣,其他國家又不是土豪,當然會要求比價。所以各大藥廠的策略自是把新藥延後賣給台灣。我得說這才是台灣醫療品質在客戶滿意度之外最大的困境。當你還在惋惜泰寧要退出台灣的時候,真正關鍵的問題是MSD為什麼不引進其他更好更新的藥物。
「百憂解」、「泰寧」為何選擇退出台灣市場?
這類的事件在台灣近年來,似乎不時在發生。健保沒錢,就砍藥價;藥價太低,原廠就退出,結果就是就是少了一項原廠藥的選擇。這對健保、對民眾,或者是整個醫療體系,到底是不是好事呢?
《便宜沒好藥》導讀會側記:為何你還迷失在原廠藥的迷思裡?
《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絕對不是一本談論「吃甚麼藥才對」的書。作者在這本書中,一方面呈現了「醫療化」其實是一種「創新」,但同時也是一種壟斷。這也與近年更細膩的醫療化理論中提及,醫師並不是醫療化過程中唯一的主角,至少還有病人組織、健保(第三方支付)、以及生技製藥產業這三種角色,本書某種程度呼應了這個部分。
《便宜沒好藥?》:新藥該如何命名,成為迫切的實務、經濟與政治問題
統一的學名是科學家與醫藥從業者數十年來的計畫成果,他們相信理性語言能為藥物世界合理地建立秩序;這樣的樂觀精神和生物醫學國際主義不謀而合,後者強調了在戰後初期成立世界衛生組織的重要性。某方面來說,這個計畫意外地相當成功。然而在其他方面,它卻徹底失敗。
政策打壓、通路商殺價、劣質藥入侵⋯⋯學名藥30年好日子已成過去式
學名藥也許經過再次的嚴苛價格調整後,2018年的基本面有機會反彈。 至於,生物相似藥會不會是下一個成長的動力,恐怕就有待考驗了!
「藥價差額自費」政策下,該讓孩子用哪種藥?小兒科醫師真心話:我們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
目前的社會氛圍下,我可以大膽的預測衛福部試辦的藥品差額負擔計畫最後無法上路,因為沒有一個官員願意背負讓「醫療階級化」的罪名,一切將不會改變,台灣的醫療品質將繼續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