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nahoru, domu]


Hi,
登出
你還沒有通知

安全感

shutterstock_624948524

周慕姿《關係黑洞》:因為被苛待而自我懷疑大可不必,更有可能對方就是個爛人

心理 精選書摘

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取決於他們自己是怎樣的人,而並非因為你是怎樣的人。也就是說,他們會如此對待你,很可能不是因為你很糟糕,而是因為他們習慣用糟糕、貶抑、不尊重他人的方式對待別人。

shutterstock_1952932696

《情感依戀關係療法》:你是否經常會抗拒依賴別人,偏好保持距離,即使是對你重要的人?

心理 精選書摘

本書以依附理論領域的核心見解為根據,提供大量的練習,除了幫助你了解自己的依附模式與傾向,也會提供你如何識別最親近的人所表現的模式。請把你在本書中做的練習視為投資在更健康、更穩定的未來。

shutterstock_1971094697

《駕馭顯化的力量》:與其不斷追求外在認可,不如反問——我們是否喜歡自己?是否對自己展現的形象感到自豪?

心理 精選書摘

我們必須了解自己對於外在認可的需求從何而來。我認為,尋求他人的認同是相當正常的事。多數人從小被灌輸順從、聽從父母或照護者的話,迎合他們才能得到愛。同時,我們也被告知避免成為某種樣子,被塑造成他人所期望的樣子逐漸地,我們開始相信愛並非無條件,而是有條件的。

shutterstock_2383637307

武志紅《深度關係》:你的安全感很低,才想要找一個像惰性氣體一樣的伴侶

心理 精選書摘

很多人的婚姻就是這樣的搭配:一個人只是另一個人的陪襯,陪襯者很難被看到、被尊重;相反地,還會被蔑視。從表面上看,做陪襯的人是婚姻的拖累者,看起來該為多數家庭問題負責。但從深層來看,做陪襯的人很慘,因為他失去了自己。而很累、很委屈的掌控者卻發展了自己,這是巨大的好處。

shutterstock_1722748354

《別再跳脫舒適圈》:有了跌到谷底的經驗以後,我就決定不要再逼自己跨出舒適圈

心理 精選書摘

談到舒適圈,我們總會有非得「跨出舒適圈」才能成長茁壯的印象。然而,從生理狀態與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在舒適圈內追求「擴展舒適圈」也許比不斷將自己推到死地絕境以追求「跨出舒適圈」還要來得穩健。有別於一般認為的「舒適圈是懶得採取行動而自滿待著的地方」,我們其實應該學會善用舒適圈帶來的安全感、自信與正能量,往自己理想的人生邁進。

22o1j565z58rcvhq4ameqzypv352b8

《不夠善良的我們》三位主角分屬三種依附類型,如何用「安全感」破解「空虛感」?

心理 雞湯來了

學者研究指出擁有安全型依附風格的人,在寂寞感的感受比不安全型的寂寞感低,表示你能夠明確感受到被他人所愛,也可以坦然的愛人;更有學者發現擁有良好的依附關係能夠提升自我效能與生活滿意度,在社會適應與社交的能力也比較高。

shutterstock_1569001225

《當家人失智時》:12個QA告訴你,面對失智症者的這些狀況,如何應對處理? 

健康 精選書摘

本書由研究高齡者身心健康的專業學者,以及投入失智症臨床照護多年的專業芳療師合著,從失智症者角度與照顧者兩方的身心需求,撰寫成能實際用於生活的照護指南,讓照顧者不用一個人撐著面對未知和無助!

shutterstock_121456048

《這僅有一次的人生,我不想說抱歉》:一個人感情履歷的參考價值,根本比不上信用卡的還款記錄

生活 精選書摘

他說,他確實有過不少前任女友,在這一點上他不想撒謊,但他也確實不記得到底有多少個,也不想去數。有多少前任能證明什麼呢?難道以前喜歡過別人,就沒有喜歡眼前人的資格了?難道以前喜歡過別人,就不再值得信任和託付了?

shutterstock_2354857851

吳軍《元智慧》:你需要的是「財務自由」還是「自由」?

理財 精選書摘

為什麼人人需要元智慧?因為它能重塑你的大腦,重塑你的認知,影響你的人生走向,是一本不分年齡,什麼時候都適合讀的智慧錦囊!這本書是吳軍博士是走過人生半百的處世智慧精華之最,他的經歷豐富且扎實,他的字句溫暖且實用。

shutterstock_2060771513

歐美職場正流行「懶女孩工作」,但它可不等於「安靜離職」或「薪水小偷」

職場 TechNice科技島

對於人資們來說,或許會覺得若公司有招募方面的需求,應該要儘量避免這種員工進入職場,但是你應該要注意,當開始抱持這種想法的話,在未來將有可能錯過更多的新一代具有潛力的人才。

shutterstock_140221927

《在一起,不是要你假裝幸福》:既然這麼耗費心神,人類為什麼還需要愛情?

心理 精選書摘

要獲得一段「合適的愛情」並不是件輕鬆的事,不妨來看看要做些什麼。你得不斷打磨自己、你還得透過不同的管道認識潛在對象......為愛情付出的成本這麼多,那我們能得到什麼回報呢?

shutterstock_594029558

親朋好友遭遇性暴力怎麼辦?心理師的八個支持陪伴指南

近期的MeToo事件中,不乏有多年前的受侵害個案站出來發聲,當中也有不少受暴者將事件前後描述得鉅細靡遺,顯見性暴力對於倖存者所造成的創傷之重。那身為親友等重要他人,我們可以怎麼樣提供協助,讓倖存者不會在將受暴經驗說出口之餘,再一次受到傷害。

shutterstock_124943081

童年創傷:過度體罰只會令大腦「斷開魂結」,別期待孩子能從中獲得教訓

教育 精選轉載

當你的體罰嚴重到某個程度時,大腦通往情緒調控、抽象思考、執行功能與邏輯推理、時間感、動作規劃的神經路線就會被斷開。這是一種在被凌虐之下,不得不為之的大腦保護機制。而你期待孩子能夠從體罰中得到的教訓與學習,但被過度體罰孩子的大腦在那個當下,是不大可能做到這件事情的。

shutterstock_1810976710

就算是「焦慮依附者」,也能從三個面向學習在感情中尋找安全感

在瑪那熊的《在一起,不是要你假裝幸福》這本書中,他將良好伴侶的關係構築在安全感上,並分為「可及性」、「回應性」與「投入性」這三種依附需求來談。

shutterstock_2216250493

朋友問我:性騷擾明明沒有身體傷害,女生為何深感創傷?

性別 方格子vocus

提問的是一個聰明自信,教育程度和事業成就都遠高於平均的女生,她無法理解女性對於私密影像被公開的深邃恐懼,也覺得男性的肢體接觸是自己可以選擇接受與否的性邀約——講白話就是摸一下又不會少一塊肉,反應這麼大幹麼?而這種想法,剛好非常接近許多男性不能理解的癥結......

shutterstock_446567287

《人脈風格》:一句惡意評論,便足以毀掉整個工作團隊的心理安全感

職場 精選書摘

你提出一個新主意,有人回「老實說,那根本不管用。」你可能會在開完會後很久一直想著這件事,在腦海中重演這段對話,說著你希望當時有說的話,或者想著其中一名團隊成員真是個混蛋。下次你或許會再三猶豫要不要提出建議,其他團隊成員也會這樣。團隊的心理安全感已遭受重創。

shutterstock_69602605

《靈魂謀殺》:亂倫倖存者的因應策略——防禦機制和對意義的追問

心理 精選書摘

身為榮格心理分析師,沃爾茲引入「靈魂」的觀念看待性創傷,認為創傷經歷可以摧毀意義,使人的靈性層面蒙上陰影,但也正是「靈魂」的深度,使得對意義與愛的體驗成為可能。

shutterstock_1469908382

《練習不想要》:不要從眾,不要追隨大多數,群體智商一般會低一些

心理 精選書摘

為什麼有人的口頭禪是「對對對」?因為他下意識地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同,很害怕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不一樣,甚至相反。這樣的人甚至覺得對方應該看見自己的表現,應該認同自己,因為自己已經夠迎合、討好對方了,如果沒有得到認同和讚許,他還會生氣、不滿。

shutterstock_2069274854

這不是你的錯!「沒安全感」也許能成為找回自己人生意義的契機

心理 方格子vocus

沒安全感與被愛的需求有關,是每個人在關係中都會面臨的擔心,適當的表達需求能潤滑雙方的關係,讓彼此感覺到自己是重要的,但若被原因不明的沒安全感拖著走,就很容易消磨雙方的愛情存摺,愛久了自然疲憊不堪,也被生活瑣事耗竭。

shutterstock_2072414141

從這三個角度自我反省,擺脫男女感情「同床異夢」的定錨困境

生活 幸福拼圖ZEC99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這種狀態之下,兩個人的關係其實已經脫離了正常交往的規範,而是來到一種粉飾太平的局面。雖然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需要從很多面向下手,但是若是以一個整體來看,卻有很多點可以幫助自己來擺脫這些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