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nahoru, domu]

跳转到内容

海國圖志/卷06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六十一 海國圖志
卷六十二
卷六十三 

◎外大西洋(北墨利加洲)

[编辑]

○彌利堅國東路二十部(沿革分附各部)

彌利堅洲之育奈士迭國,分士迭二十有六。士迭,華言大部落也。達厘多裏二,華言地方也。底士特力一,華言國都也。在各士迭之中,又各分岡底士,華言小部落也。惟雷西阿那所屬之小部落,不曰岡底士,而曰巴裏些士。尚有因底阿土番所屬四部在外。

戈攬彌阿部,幅員褊小,間於馬裏蘭、窪治尼阿之中。濱波多墨河,距阿蘭底海二百里。千七百九十年乾隆五十五年,頭目窪申頓所定,因以名其國都,為頒政判事會議之總地。創築三城:一曰窪申頓,一曰查治當,一曰阿力山特厘阿,此三者,皆其都城,不在部落之數。地土燥濕不一,頗多勝景,河道通達,無論大小海舶,均可徑抵都城,故貿易最盛(案此部乃國都,在二十六部之外)

窪申頓城(國初十八百年創築,街道平闊若棋局,車馬絡繹,中設加碧多爾一座,為議事公所。周三百五十忽。中央高,兩傍低平,四圍石砌,飾以白堊。有土人戰陣之圖,勃列西領衙門一所,亦用石砌。樓高二層,旁即文武官衙門,餘作書院、廟宇、民舍,並建橋梁可通阿力山特厘阿、查治當兩部。千八百十四年,被英吉利人攻破,各衙門均被焚毀,後旋奪回修復。都內居民萬三千三百七十九人,黑人三千百二十九口,奴仆二千三百十九口)

查治當城(在窪申頓之西,中隔小河,相距三里,可謂窪申頓之外城。屋多磚砌,設有加持力書館一所,公眾書館一所,讀書幼童約四百名,鑄炮局一所。商賈貿易以此為最,居民三千四百四十名)

阿力山特厘阿城(在窪申頓對岸,相距六里,築於小山。設有鑄炮局,育嬰館,廟宇手藝館,商賈貨物以麥麵、煙葉兩種為最。居民八千二百六十名)

緬部,東北俱界英吉利所屬之新墾地,西半界紐含社,南界阿蘭底海。域內多山,著名之加達領山,高五百餘丈。在緬部之北,有阿爾臘牙時河,窪爾魯士多河,阿魯士多河,三水俱由英吉利所屬之讚河發源,而注於緬地。在緬南之河道有北納士葛河、根尼碧河,各長三百五十里,曆曼峨而出阿蘭底海。模士迄湖,長五十里,寬自數里以至十五里不等。緬地河多湖廣,水居六分之一。原屬馬沙朱碩士之地,千八百二十年嘉慶十五年始來歸附。創部落,立岡色爾之官,每年一更代,由眾推舉。所舉之人,必居緬地經三載。而推舉最多者,方得充之。若小部落理事官,即由總領選擇,會商岡色爾委授。如奉委之人果賢,即可常供厥職,非如岡色爾之歲更也。幅員三萬五千方里,戶三十九萬九千口有奇,領小部落二十有五,俗奉波羅特士頓教,加特力教。歲按戶收先士四十枚,為書館修脯膏火之費。土產煤、炭、鐵石板、木料、醃魚,尤多巨木,先冬斬伐,待春漲浮出山谷(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明天啟六年,有英吉利數人,始至基尼伯河畔,創立一鄉。後數十年與馬沙諸些合而為一。道光元年,始分立一部,曰緬部。東接新普倫瑞克地,西北連千尼底吉之南,此二地皆屬英吉利國。西南連新韓賽部,南接壓瀾的洋。南界隔赤道四十三度五分,北界隔赤道四十八度,自南而北,則四度五十五分矣。西隔中線東六度三分,東極隔中線東十度三分,由此觀之自東而西之地,則四度無疑矣。其地參差,不成方圓,故以其南北極東西極而言之,延袤與浙江省相似。其山則嶄岩不等,最高者五百餘丈,萬山環繞,水皆注大西洋。其南境海潮常長至二三丈,雖冬月嚴寒,冰難凝結。北境則寒沍,雪深四五尺,數月不消,水面冰堅,人馬可渡。夏又炎蒸。故冬夏易於染疾。境南去西大洋,約五六十里,沙礫泥潦,產五穀為最,薥麰?次之。腹內地則腴沃高平,大抵地曠人稀,樹木蔥鬱,山內產鐵,禽獸有馬、牛、羊、豕,林木有鬆、橡、樺、榆,果實有林、檎、桃、苦、提、梨、梅等。惟材木極賤,漁戶歲得銀五十餘萬,貿易有大小呢、棉花、紙、孰皮、蠟燭、鐵器等物,而以木材為最。洋艘皆賴乎此。次則畜牛、羊、豕、犬,販於他邦。又次有牛油、香𬸳、蠟燭、靴鞋、石磚、鐵等,每年出口之貨,約八百餘萬,所收稅餉約銀三四十萬圓。合計美理哥國貿易,緬部居十之五焉。道光十年,其居民共計三十九萬九千四百六十二口。所務生業惟農、漁、商,無巨富,亦無極貧,皆暖衣足食。通部內分中部十,小部落三百。附基尼伯河新建會城,名奧吉士大。其官有四等,首領一人,副領七人,巡按十二人,讚議數十人。其總製巡按議處,皆以三十歲為例,由民公選。各官皆以每年正月初禮拜之第三日,會議其副總製七人,於巡按議處內,公選總製。每年俸銀千五百圓。出缺則巡按之首署理。除副總製外,別有一善書助之。軍務則總兵官保障封疆。每歲總製與巡按及議處同會議省律,法在必行其行之,必官上始。又省內有一正察院,其餘分處各方。通省各員所用之項,共計銀二十萬圓為率。書院兩所,別有大學公堂,乃儒者苦攻聖文之所。其鄉中學館,共三十間,此外童蒙之館,各處皆有。每人歲捐銀二錢八分,送交首事而已。別有聖教會所,共有五百餘。每所內約六人至十人不等,內一師於每禮拜日升堂宣訓。每年束修銀六百圓至千圓不等。別有仁會數處,以濟鰥寡孤獨疾病之人(今補)

紐含社部,東界緬,西界窪門,南界馬沙朱碩士,北界英吉利所轄新地。城內峰巒層疊,其最高之窪申頓山,六百餘丈。其河俱由外部落山澗發源入境,湖澤最巨者,為尼比西河。尼湖長二三十里,廣十里,狹二三里。近渚遙山,螺翠掩映,淪漣澄漪,娛懷蕩目。始麻臣俄、尼士二人,於千六百二十三年(明天啟三年,墾出那窪博士茂兩處,旋與馬沙朱碩士並一部落。千六百七十九年康熙十八年,復各分治,旋歸附彌利堅國。設總領及岡色爾官,均於一年更易。領小部落二十一,幅員九千四百九十方里,戶二十六萬九千三百二十八口。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設書館千六百所,技藝館三十五所。湖澤多魚,民業漁販,邇來澤國,亦漸聲教。土產洋參、冰糖、銅、鐵、鉛、木、牛、馬、豕(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初,明萬曆四十三年,英吉利人始得新韓賽之地。迨天啟三年,許其自立為政。後數十年,土人皆將其地與馬沙諸些合為一部而不自專。及乾隆六年間,則自立為一部,改稱新韓賽。東接緬部,北接幹那大部,西接華滿部,南接馬沙諸些部,東南界洋海。南界南極出地四十二度四十一分,北界北極出地四十五度一十一分,西界隔中線東四度三十分,東界隔中線東六度。其地斜袤不正,廣如浙江省四分之一。自北而南群峰秀峙,山路崎嶇,其北山高者,六七百丈,南山次之,亦二三百丈。惟北最高之峰,積雪四時皓然,呼曰白山。山險嶺峻,為通國之最。近北有小湖,南注幹尼底吉大河,與華滿部交界。又有大湖通貫美理麥大河,南過馬沙諸些,復轉入東洋,尚有各小河湖在外。天時略暖於緬部,土氣清和,故民多壽,越百年而逝者,八十有三人。木最高者二十丈,厚徑七尺,圍二丈有餘。山內多鐵礦,且多人參。農皆立會,彼此相助以廣耕種。工匠不可勝數,其紡織之所約六十間,織呢絨之所三十二間。亦有以人力獸力而磨五穀之房,共六百有九間,以水輪鋸木之房,共九百五十二間,每間用一二人掌之。其水力可抵百人。橋梁共計二十有五,其貿易罕商他國,惟賈本都。道光十年,民戶二十六萬九千五百三十三口,百年以前,不過萬二千有奇而已。地分部八,小部二百二十。其波子某府城附近,東洋海艘所彙,港口為二十六部之冠。隆冬不冰,波濤不險,最大之洋艘皆可進口,故國中兵船於此灣泊。別有造船廠一所,炮台二座。部東瀕海有一河,名庇士駕木瓜,有二橋,一長四十八丈,一長百七十五丈。會城在美理麥河畔,名曰公哥突城。戶口四千,房屋稀少,惟有一石監,長七丈,闊三丈六尺,高丈四尺,監中五六十人工作其中。各官員與緬部同,各鄉學館千六百間,府學館三十五間。會城內有一大書院,院內為師者十位,肄業者約二百人。教會共有五百餘,每會建一禮拜堂,每會約有八九百人,掌教者一人而已。仁會亦同(今補)

窪門部,東界紐含社,西界紐育,南界馬沙朱碩士,北界英國屬地。境內多地,其最高之曼士非爾山,高四百餘丈。滾特底格河,由窪門發源,而達袞特底格入海。古勃連湖,廣六百方里。始由英吉利人居馬沙朱碩士者,首墾其地。六年後,佛蘭西人亦至,千七百九十一年乾隆五十六年,即歸附於彌利堅。以滿比厘阿為首區,設立總領一,副統領一,並有立法衙門,行法衙門。其逐年更易薦舉之方,與紐含社同。領小部落二十五,幅員一萬方里,戶二十八萬六百五十口。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設書館千六百一十二所,並有技藝館、醫館。一切費用,定例每一小部供給三月,周而復始。產鐵器、布匹、棉紗、粗呢、牲畜,每年計鐵器銀七萬五千員,布百五十忽,棉紗十一萬二十棒(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萬曆元年,法蘭西人由千那大地尋至華滿。迨雍正二年,英吉利人托足於馬沙諸些省,由漸而據之,乾隆年間,別創華滿部。東接千尼底吉河,南北交界之度數,與新韓賽同,西接新約基部之汕比連大湖。其內地較新韓賽略廣,南山連峰而北,至會城,分而為二,環抱左右。內多杉木,老葉未殘,新葉又發,時人呼曰綠山,即譯名華滿也。其中瀑布有流入千尼底吉大河者,有流入西之汕比連大湖者。其湖南北長四五百里,東西闊幾十里。洋艘數十可航,更有聯杉木為筏,販運他鄉,惟冬寒湖凍,舟不往來。北界有湖,名曰緬法喇美哥,長百里,廣十里,又百里外有小湖水入之。嘉慶年間,夏月有人在大小湖之間,建一面房,欲決水磨麥,水忽漲發泛溢,百里之內廬舍皆沒,湖亦不存。天時、土產、民俗,皆同新韓賽。但山上冬春,皆有積雪。山中產鉛、銅、鐵、錫,而鐵尤旺。又產皂礬,每年不下萬餘石。內分部十三,小部二百四十五,居民則二十八萬零六百七十九口。會城在部中央,名曰滿比理。首領、副領、理刑官各一,御史十有三。書院、教會等皆同新韓賽。惟各官會議之期不以正月而以十月(今補)

馬沙朱碩斯部,東界阿蘭底海,南界袞特底格律愛倫,西界紐育,北界紐含社窪門。地崎嶇多大山。千六百二十年(明泰昌元年,英吉利人向奉加特力教者,以犯英國新例,逃至勃士茂,辟地而居。旋墾至窪治尼阿,與土人不睦,移墾馬沙朱碩士,生齒日盛。千六百九十二年康熙三十一年,復歸英吉利國管轄,及各部落怨叛自立,遂亦翕然背英而附彌利堅。設立總領一,副總領二,並立法、行法、判事、衙門,每歲更易如例。其推舉人之人,須居部內一年。曾輸納丁糧,方能舉人。判事之官,即由統領率同岡色爾選擇。定例亦是一年一更,如果率眾,亦有再續一二年者。綜計幅員七千百方里,戶六十一萬零四百口,領小部落二十有九,以摩士頓為首區。俗奉波羅特士頓教,加特力教。書館二千三百九十七所,費用亦各小部輪給。土產鉛、鐵、白礬、石板、煤炭、大呢、布匹、魚油、鹹魚,約值銀四百六十七萬二千七百四十餘員,布匹共七千九百二十萬一千碼(每碼計華尺二尺四寸)。地雖崎嶇,而道路橋梁,寬大平坦,行旅無滯(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曩者,英吉利人初至馬沙諸些,名其地曰新英吉利。後分其地為六;曰緬,曰新韓賽,曰華滿,曰馬沙諸些,曰千尼底吉,曰羅底島。而馬沙諸些東瀕大海,近海之地,陂陀稍平,近西則高山峻嶺,與華滿無異。又有千尼底吉河,由北之新韓賽、華滿交界,流過是地,而入千尼底吉。其河流在西境,僅居地之一,東境則居其地之二矣。東北角又有美裏麥河及四方各小河,港汊紛歧,島嶼亦眾。大者曰南得吉島。天時頗和暖,因其地遠於北而漸近赤道也。每年春夏之際始雪,故至四月春晴雪散,萬物始繁。地氣如中國之江浙,民罕疾癘。山產金、銀、鉛、銅、鐵,錫甚少,而草木、五穀、果實、禽獸,皆多於新韓賽、華滿兩部。業耕牧者十五七八,為二十六部之最,近年樹桑養蠶日盛。工作之所,二百五十間,織布、呢絨、玻璃器及鉛、銅、鐵、錫各器。魚船共萬一千一百六十隻,惟得魚葉其肉而取其油,每年得資不下數百萬圓。貿易亦多,然在二十六部,則居其次。內分大部十四,小部三百有三,居民六十一萬零十四口。會城附東曰波士頓。然二十六部皆無城,故波士頓亦無也。城中房屋,或磚或石有高至四五層者。有一會議之館,高一十丈,中有華盛頓石刻之像。客旅寓館甚多,大者高五層,內房百八十間,時人稱曰三山客寓。又其市所冠於二十六部。樓高二層,廣長五十三丈六尺,有左右街。左街有六丈五尺,右街有十丈二尺,其市所名曰法內離阿。內外四面皆通,百貨闐溢,任求皆獲。城內當留餘地,廣百畝。圍以闌干,外環樹木,馬牛不容踐踏,故人煙雖極稠密,而地氣得以疏通。城中文學最盛,書樓數所,內一樓藏書二萬五千本,各樓共藏公書約七八萬本。官吏士子,皆可就觀,惟不能攜歸而已。通城學館,每年用銀五六萬圓,濟窮養疾之院亦如之。海內商船火船甚眾,陸地之車用馬四匹,或五六匹或一二匹,日行六七百里。其外更有火車,惟以火力旋輪,日可行千餘里。城外市鎮亦多,大書院共六所,內一所自始建迄今已曆二百年,為二十六部書院之首。內為師者三十五人,受業者三四百人,藏書四萬本(今補)

律愛倫部,東北俱界馬沙朱碩士,西界袞特底格,南界阿蘭底海。幅員千二百二十五方里,戶九萬七千一百九十九口。土不惡劣而寒洌,不宜種植,多捕魚,貿易為生。始有馬沙朱碩士之羅查威廉者,遷謫此地。千六百三十六年(明崇禎九年,鳩眾開墾,至千六百六十三年康熙二年,創築部落,始屬英國,後歸彌利堅國。領小部落七,以波羅威頓士為首區。設正總領一人,副總領一人,會議公署一所,每季會議一次。設書館三百二十三所,肄業學童萬有七千。俗奉波羅特士頓教,加特力教。產鐵、煤、石板(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明崇禎九年,有馬沙諸些人,初至羅底島。乾隆五十五年,則自立一部,為二十六部中之最小。東北界連馬沙諸些,南接壓瀾的洋,西接千尼底吉。內分中部五,小部落三十有一。其幅員僅如粵東之南海、番禺二縣。居民九萬七千二百一十二口。平原無高山,近城河畔有島,故人呼曰島部。所謂羅底島者,即譯名島部也。島上有小樓高十餘丈,樓上小房四圍玻璃,每夜然燈數十,光與水映,俾夜行海艘,不致觸島沉礁。此皆國中首領及富戶捐貲所設。各部濱海者,無不有之。地氣又略暖於馬沙諸些。會城名普羅費典,在部之東北,與馬沙諸些相近。城南海港通洋艘,名曰新灣。其貿易多販運出洋,故其人戶雖不及馬沙諸些之多,而貿易工作,竟能與馬沙諸些相毗,惟棉布更勝之。又部內地平無高山瀑布,不能借水磨穀。每於海傍曠地,建樓高六七丈,上置風車,借風動輪而磨其穀。其境既小,各官往來會議不難,故每年三四次不等(今補)

袞特底格部,東界律愛倫,西界紐育,南界海,北界馬沙朱碩士。幅員七千七百六十四方里,戶二十九萬七千六百七十五口。西多大山,河最長者,袞特底格河。由緬地發源,經本部落五十里,至紐蘭頓而注之海。土雖不沃,種植尚易,近已栽桑畜蠶。溯其開址之始,一為馬沙朱碩士人墾出赤活之地,一為英吉利人墾出紐蘭汾之地。千六百六十二年康熙元年,皆歸英國管轄,遂並合為一。千八百一十八年嘉慶二十三年始歸於彌利堅國。設立正總領一,副總領一,總會公署一所。更代推舉如前例。領小部落十有三,以紐含汾為首區。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書館甚多,肄業學童八萬四千。歲費銀百有九十三萬員。尚有醫館、律例館,不在此數。土產牛、馬、羊、騾、銅、鐵、石板、魚油、鹹魚(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明崇禎六年,馬沙諸些人,始至幹尼底吉寄居,其後漸次開辟,皆屬馬沙諸些。迨十二年,然後自立一部,名之曰幹尼底吉。北界馬沙諸些,東連羅底島,西連新約基,南濱海,其方域有如中國直隸省十分之一。內有五山,高者七十餘丈,餘多平地。小河各處皆有,大者名幹尼底吉河,徑新韓賽、華滿、馬沙諸些三地,而後入幹尼底吉注於海。南有大港口,水不生波,而且回環西注,而曆地獄門(其地狹隘,江流旋繞,小舟難渡,故土人稱為地獄門雲),出新約基也。沿河土地膏腴,近南尤和暖。百產皆有,惟無人參。居民以其地腴,故尤加意耕種。工作製造之物,布、棉、麻、布匹、大小呢紙、鐵器等物。又一地每年作木時辰鍾三萬件,每件價約銀六圓至十圓不等。餘物出販無多,故洋舶亦少。分中部落八,小部落百有二十,居民二十九萬七千七百十一口。會城有二:一曰哈得富耳,一曰新港某。哈得富耳在部中,附幹尼底吉河。其新港在境南瀕海。通共教會共四五百,每會於禮拜日,約千數百人,登堂聽教。其學館為二十六部之最,於新港會城之內。大書院有四,其一例學四年,然後隨意學於三所。三所內一學聖文,一學醫道,一學國中律例規條。四所為師者共二十人,受業者四五百人。於哈得富耳城內一大書院,名曰華盛頓。其外教啞與聾者一,院中有百數十人。所學之法皆以手指,其後二十六部皆仿此焉(今補)

紐育部,東界窪門、馬沙朱碩士、袞特底格,南界賓西爾窪尼、阿紐惹西,西北皆界英國新地。幅員四萬五千六百五十八方里,戶百九十一萬八千六百口。域內多山,地亦平曠。山以朗答峰為最高,約三百餘丈。河以赤臣河為最要,長三百二十五里。此外河湖盡通舟楫。始蘭頓之人於千六百九年(明萬曆三十七年,開辟紐育,千六百六十四年康熙三年,設官治理。迨各部背英,而紐育亦於千七百七十五年乾隆四十年,歸附彌利堅國。英國以紐育本我自墾之地,不甘遽葉,故興師報復,大受荼毒。領小部落二十有四,以紐育為首區。設立正總領一人,副總領一人,均由人民公舉。其立法之官,一曰西業,一曰阿新墨裏。西業四年一易,阿新墨裏一年一易。其審判訟獄者又分大小,即由西業選充,如大者果能供職,至六十歲始更易,小者五年即更。其推舉必須白人年逾二十,居本部經一年者,方能出書薦人,否則不得預也。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文學日盛,書館萬有一百三十二所,學童五十四萬一千四百,費用銀四十一萬九千八百七十八員。尚有各技藝館,不在此數。先浚運河,費官銀千餘萬員。其通各部車路多鐵鑄成,費亦不貲。土產銅、鐵、鉛、鹽、牛、馬、豕、羊、匹、頭、玻璃等類,計每年工作之物約值銀六千餘萬員,未成器皿,亦值銀四千餘萬員。各家造織粗呢等物,亦值銀二百餘萬員(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明嘉靖二十四年,伊大裏人始至新約基寄居,為荷蘭服役。其時地屬荷蘭,故稱之曰新荷蘭。迨後順治年間,英吉利人逐荷蘭而奪有其地。英國王分封其昆弟名約者主之,與荷蘭久戰爭,終為英吉利所得,名之曰新約基。其疆域有如中國之福建省,地形三角,惟東南角為海島。東界幹尼底吉、馬沙諸些、華滿等三部,東北角直至西南角,皆連幹那大地,南接邊西耳文、新遮些二部。土地高下不一,惟東多峻嶺。大者名亞罷拉既俺山,河不勝數,大者名活得遜河,自北流出千里入海,河闊三四里,來往洋艦可納。於半河有瀦瀑布之湖,名曰畜治。又西北之湖有二:一名晏爹利珂,一名伊裏其。二湖之界半屬部境。晏爹利珂湖,比於中華之鄱陽湖尤大。其水出而西流,其瀑布自上而下,高十六丈,聲聞數十里。其地自南而北,千百餘里,故北之寒甚於南。每冬春之月,河冰可行車。水有可作鹽,有可作藥者,惟作鹽更佳,每年約賣數十擔。民耕種者居四之三,以地為田者居四之一。又部中首領,欲人設農圃會,故每部立一會。首領每年共送銀一萬員。其貿易為二十六部之最。土產出賣,每年共銀二千三百餘萬員,進口之貨變價約銀三四千萬。各行工作會所約二百,每年賣出棉布約三百萬,嗶嘰約三百萬,鐵器約四百萬,帽約三百萬,熟皮約三百萬,所作之靴鞋約共五百萬,所作之白紙約共五十萬,玻璃約二十萬。其運貨,河有火船,陸有火車。若速行,每點鍾可五六十里,慢行,每點鍾可三四十里。內分中部五十六,小部七百六十二,居民百九十一萬三千五百零八口。會城亦名新約基。在東南活得遜河口之東,千二十六部城池形勢,當推此城為首。城南港口可納洋舶,每月數百艘,皆可駛至城下。城外更有各市鎮。逾河而北數百里,一鎮名阿爾巴尼,一鎮名推來者是也。部內總製等官,皆以二年為一任,二年後復選。議處三十二人,分四班,每班四年為一任,首班任滿,則二班升為首班,別選八人為四班,周而復始。參議百二十八人,每年一任,會議以正月為期。按察院之大者有四:一、內巡撫一員,議處三十一員,正按察一員,副按察三員,每事皆會審定議。一、內按察一員,省內各事,皆專自辦理。一、內按察三員,每事商辦。一通部分為八巡道,每道一按察院。所有道內各事,皆自查辦,其外州縣司等小察院亦有四。每年大小學館費銀約一二百萬圓。國中有一演武館,在省內活得遜河傍,地名西角。內為師者三十人,學習者二百五十餘人,學刀槍炮械軍器(今補)

紐惹西部,東界海,南界地那窪,西界賓西爾窪,北界紐育。幅員七千二百七十六方里,戶三十二萬八百二十三口。北多大山,而平地多沃衍。有巴沙益河,總受各水,彙成深潭,澄泓涵演,怡人遊眺。其初開地者一為綏林之人,首墾南隅沙臨之地。嗣有荷蘭人開辟東北。千七百二年康熙四十一年,始歸英吉利管轄。迨各部落叛英吉利,遂即率眾歸附於彌利堅國。領小部落十有八,以特連頓為首區。設立總領,及立法之岡色爾,並總會公署一所,均由民人公舉。其審判訟獄者,即由總領等選充。上等者七年一更,次等五年一更。國人須年逾二十,曾納丁糧者,方準出書薦人。若婦人黑人,皆不得預。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禁販人口。近來文學亦有起色。產鐵、白鉛、石板、匹頭等類。車路亦皆治鐵為之(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明天啟四年間,大尼國人始至新遮些寄寓,其後英吉利、荷蘭、瑞典等國人漸至,其後英吉利盡逐各國自立一部,近始歸美理哥。其地延袤比浙江五分之一。東南瀕海,北接新約基,西接邊西耳文。內分中部十三,小部百二十,居民三十二萬七百六十九口。西南有底拉華小港通海。東界海,皆沙漠無山,惟近西有小山。其東沙漠之地,夏令炎熱倍於他方。由東而西地漸高,則炎熱漸減。地土不美,耕種無多,工作貿易則勝別部。會城名鐵鏈遁,其城近於底拉華(今補)

賓西窪尼阿部:東界紐惹西,南界馬裏蘭窪治尼阿,西界阿西阿,北界紐育。幅員四萬七千方里,戶百有三十四萬八千二百口。城內有墨魯山,高百餘丈。此外大山尚多,未及測量。河澤雖多,不甚長廣。如底臘窪河最巨,亦僅長三十餘丈。其初開地者,本綏林之人。至千六百八十二年康熙二十一年,為英吉利將官威廉邊所據。千七百九十年(乾隆五十五年),始歸附於彌利堅國。領小部落二十有七,以哈裏士麥為首區。設總領一人,並總會公署一所。內有西業裏勃、裏先特底甫兩官,讚襄諸事。均由人民公舉,三年一更,如各部例。先日文學迂劣,千八百三十六年道光十六年,漸見起色。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土產鐵、煤、鹽、馬、牛、羊、磁器、布匹、大呢、玻璃、苧麻等,五穀尤豐。車有鐵路,可通近部(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邊西耳文之始,原康熙十九年,我國未立首領之際,尚屬英吉利。於是有英吉利人姓邊者,其父曾為水師大將,征伐捕盜,有勳勞於國,故以其地封其子。至康熙二十年,有船三隻。至二十一年又有邊船自至,其時尚未有歐羅巴人至此。土曠人希,故邊向土人買此野地,今名之曰邊西耳文。譯雲邊之林野也。東接連新遮些省,東北接連新約基,西北直接伊裏湖,正西界阿嘻阿、費治彌亞二地,南界連費治彌亞、馬裏蘭、底拉華等三地。較之浙江略廣。有押罷拉既俺山,自東北至西南闊數千里,高三四百丈,城不瀕海,惟西北有伊裏大湖,東有新遮些交界之底拉華河,其河水出而下注至省城之底拉華大灣。是故洋舶常至城外。又押罷拉既俺山,有濕布下蘇貴哈那大河,由此而南注馬理蘭部境東。不暑不寒,與新遮些無異,惟城外峻嶺,則寒較勝。然過此以往,至西則又和暖,地土肥瘠,則東勝於西。山中多樹木禽獸,而煤更盛,甲於諸部。土人每常掘地四五十丈取水作鹽,亦有水可作藥者。耕種不甚加意,以其地太廣也。五穀以麥為多,果實以桃、梨、蘋果為盛。工作則有呢絨、布匹、玻璃、鐵器、木器各等,又有作煙櫃之所,其煙櫃在車則雲火輪車,在船則曰火輪船,此皆賴水烝之力,旋轉而行。部內分為二巡道,五十一中部,五十一小部,居民百三十四萬七千六百七十二口。城介底拉華灣、底拉華河之間,名曰費拉地。費至海約四五百里,城居底拉華河之西,四圍皆九里十里方平,街衢廣五丈至十一丈,無曲道小巷。省西有小河,河四十里外之上流,清如瀑布,於此有水車渡其水,上進至一小山,山上有池,池外有大鉛管貫入,而復渡其水出也。其鉛管斜下,透入城中地底,如中華之溝渠。由是各家地下,皆有鉛管引水,各街地下,亦有鉛管分流也。又街中家家各豎一管,以截其水,管上有一扭準,如欲放水,則扭出其準,欲止其水,則扭入其準。故炎夏洗街,家中用水,皆於此管焉。其管或鉛或瓦為之,非比地下之必以鉛為也。省城內有一博物院,廣聚天下出類拔萃之人。官員每年以十二月會議,餘與馬沙諸些無異。大書院有七,每院為師者三四人,從學者一二百人。鄉中學館,在前時無多,今土人合議,各人捐輸,竟有一人樂助銀二萬者,餘亦捐題不少,教會遂多至八九百所焉(今補)

地那窪部,東界海,西南皆界馬裏蘭,北界賓西爾窪尼阿。幅員二千一百二十方里,戶七萬六千七百四十八口。地勢平蕪,南多潮濕,河渠不多,其大者墨蘭地溫河。不與他國貿易,惟與近部舟貨往來。千六百二十七年(明崇禎七年,始有綏林之人,開辟其地。千六百六十四年(康熙三年),歸於英國。千八百三十年(道光十年),始附於彌利堅國。領小部落六,以那窪為首區。設總領一人,四年一易,薦舉如前例。書館百有三十三所,需費銀十八萬員。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土產大呢、布匹、鐵器等(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明萬曆年間,瑞典王遣使渡海至新瑞典地,後順治九年,為荷蘭人所奪,至康熙間復為英吉利人轉奪,改名曰底拉華。於二十六部內羅底島極小,而底拉華次之,僅當浙江省二十分之一。東與洋底拉華灣等分界,北與邊西耳文為界,西南接馬理蘭。內分為三中部,二十四小部,居民七萬六千七百三十九口。水路通海,通底拉華灣,並有數小河交彙,其運河長六十里,廣十丈,深一丈。有山不高。地則西北為佳,東南時虞漲潦,土既不美,耕種者稀,工作貿易亦然。境內一城,名曰多發。官員、學館、教會皆與邊西耳文無異,惟大學未有建設,緣始與邊西耳文本為一部,後分為二,故土人之規模動靜,皆大同小異(今補)

馬裏蘭部,東界地那窪海,西南俱界窪治尼阿,北界賓西爾窪尼阿。幅員萬有三千六百方里,戶四十四萬七千四百口。地多大山,平壤頗沃,河道四達,故海舶貿易甚大。其初英國律官,曰麻爾底摩者,領眾二百至此開墾,父子相繼。千六百三十三年(明崇禎六年,值馬裏阿女王時告成,遂以王之名,而名其地曰馬裏蘭。迨各部落叛英以後,馬裏蘭亦歸附於彌利堅國。領小部落十有四,以阿那波裏為首區。設總領公署一所,薦舉更代如前例。各部書館,費用銀五萬員。文學漸起。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產銅、鐵、磁器、石板、麥、粟、魚油、鹹魚、大呢、布匹(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明萬曆年間,英吉利人奏準女王,請往美利哥辟地,遂領二百人置買此地,名曰馬理蘭。馬理者,王後也。蘭者,地也。蓋言王後之地也。海口在底拉華之東,邊西耳文在北,費治彌亞在西南。內分二路,十九中部落,居民四十四萬六千九百十三口。東接大洋,中貫遮士壁灣,北連蘇貴哈那河,西連頗多麥河。東南瀕海,地廣無山,西北峻嶺高三百丈,海濱甚暑,近山甚寒,東南土宜五穀果木。工作則有鐵器、牙器、玻璃、紙料等。會城有二:一名霸地磨耳,一名安那城。書院有四,公貯書數百卷,境域當浙江四分之一。美利哥國都,半在部西,半在費治彌亞周四十里,名曰華盛頓。初未立都城時,與英吉利爭戰,以華盛頓為帥得勝,故以其名名都城。今為二十六部之公地,故各官亦公同理。事於其中(今補)

窪治尼阿部,東界馬裏蘭海,南界北戈羅裏,西界根特機阿希阿,北界馬裏蘭,及賓西爾窪尼阿。幅員七萬方里,戶百二十一萬一千四百口。地多大山,其高者有波威爾土山,四百餘丈。河渠甚多,最長之波多墨河,長三百六十里,商賈所彙也。初英國依裏薩柏女王時,有英人在占士開墾告成。千七百七十六年乾隆四十一年,即自立為一部,歸附於彌利堅國。領小部落五十有三,以裏治滿為首區。設總會公署一所,薦舉更代如前例。書館百所,學童萬七千餘口。歲費銀四萬五千員。此外各部,尚有大書館、大書院及技藝等館。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產金、鐵、銅、鉛、煤、鹽、麥、粟、煙葉、棉花等。部落庫中常貯銀三百萬員,備各款經費(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明萬曆三十四年,英吉利占士王時,有人至美利哥開一新地,立其城即以王占士之名名之。然地開辟人煙稀少,鳥獸交錯,廬舍荒蕪,迨後分茅列土之際,始名曰費治彌亞,譯雲貞女,意以頌讚女王也。東瀕海,東北接馬裏蘭,北接邊西耳文,西邊嗬嘻阿建大基二部,南連典尼西駕羅連二部,二十六部疆域,此為最廣,有如貴州省焉。省北有押罷拉既俺山,橫亙邊西耳文部,斜抵西南,有羅晏屋河,占士河,頗多麥河,嗬嘻阿沙河,其外尚有數小河。境東瀕海無膏腴,惟沿河皆沃土。境內之山,有一橋浮石生成,非由人力,橋底離水二十丈,橋闊數丈,傍多樹木,掩映又有一石洞,口僅容人,而內深一里許,內有數石人,不知製自何代,時人呼曰龍洞。地廣務耕種,多稻穀、果實、貿易亦眾,內分為二路,又分中部落百有三,居民百二十一萬一千二百七十二口。會城近東沿河,名裏是滿(今補)

南戈羅裏部,東界海,西南俱界若治阿,北界北戈羅裏。幅員三萬三千方里,戶五十八萬一千一百八十口。境內僅有特墨爾山,高有四百餘丈,餘俱培嶁,林木叢茂。初英國律官曰格拉領頓者,與依爾額蘭威爾裏等,奉渣爾士王之命,於千六百六十三年康熙二年,墾此即以國王之名而名其地,曰渣爾士頓。嗣與臘裏開墾之地,亦經告成,總名曰戈羅裏,地方遼闊,旋分南北兩部。千六百八十年康熙十九年,英國續遣落機至此,又將南戈羅裏,再分兩部落,設官治理,不洽人心。千七百一十九年康熙五十八年並歸為一。迨千七百九十年乾隆五十五年,亦背英而歸彌利堅國,領小部落十有九,以果攬彌阿為首區。計幅員三萬三千方里,戶五十八萬一千一百八十口。設正副總領各一人,並總會公署一所,薦舉更代如前例。書館八百一十七所,學僮八千三百九十人,歲費銀三萬七千員。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產鐵、棉花、苧麻、絲發、穀稻等。河渠不甚長遠,有鐵路通鄰部(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康熙五十九年,駕羅連之南,始有人托足。後康熙六十年,立一城曰查士頓。原與北駕羅連為一,迨雍正七年始分疆為二:號南駕羅連東南濱海,北接北駕羅連,西南接磋治亞,地當中國浙江省四分之一。皆平地無高山,由東南而西北,則地漸高,故北有比底大河,貫境而注東南洋。又有散底河貫境而至南洋,西北交界有卸番亞河,亦斜入西而注南洋。海中自東而西多島,其中參天材木不可勝數。故部內火輪船皆在島內往來,不致遭外洋之風浪,東南多煙瘴,歲中常暑熱,冬至不過稍寒數日,霜雪旋落旋消。西北地漸高,天氣亦漸適中。東南瀕海一二百里皆膏沃,多鬆橙。三百里外則沙漠無際,漸進而高,直抵西北,則又勝乎東南,與駕羅連北部相同。地多產金,不可勝用,貿易以棉花、穀米為最盛。境內無販貨之船,皆鄰部之船,載運出境。內地分為中部二十九,居民五十八萬千四百五十八口。東方查士頓城最大,瀕海,此外別無大城。會城名個倫備亞。其官員與駕羅連北部無異,惟北部無副領,此則多一副領,亦並無職事,惟遇首領缺出,則補其缺。教會約二三百,大書院二所(今補)

北戈羅裏阿部,東界海,南界南戈羅裏,西界地尼槱,北界窪治尼阿。幅員五萬方里,戶七十三萬七千九百口。墨魯山,亦有在境內者,最高之峰五百餘丈,此外大山尚多,林木叢茂,河港歧分,最長之羅阿菉河,由窪治尼阿發源四百里。始英國之臘裏墾此,與格拉領頓所墾之查爾士頓(即今南哥羅裏拿內小部落)等處告成遂合為一曰戈羅裏。與窪治尼阿毗連,故有謂戈羅裏之北,即窪治尼阿。至千七百二十年(康熙五十九年),分疆設吏,始各有其地,遂分戈羅裏為南北兩部。甫分,五十六年即背英而歸附彌利堅國。領小部落二十,以臘裏為首區,設立總領岡色爾等官,掌理政事,設總會公署一所,及書館技藝館。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產金、鐵、木料、粟、麥、洋藍布、棉花、苧麻,工作器皿(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明萬曆十二年,英吉利人始至北駕羅連而得其地,以費治彌亞為鄰,西以典尼西為界,南接駕羅連,東南濱海。方域比中國浙江略廣。東南地平無嶺,惟西北有押罷拉既俺山,時人或呼之曰蓋山,或呼之曰鐵山,又呼為煙山,皆以其山所有稱之也。省東北有晏羅屋磋灣上河,其源自費治彌亞而入,過東南而注於海。東則有大河,及奈士,東南有呷非耳河,有壓健河,源委皆在境內。其入海處激沙成洲,由是分流於班利哥亞,皮麻祿二灣。境內地氣惟西為美,東多煙瘴。土產黃金,故掘地與淘沙者二萬餘人。計每年之金變價約銀五百餘萬。其木多鬆,居民以鬆香為油,耕種甚寡,植物粟米為最,麥、棉、煙葉次之,人參亦間有之。貨罕販運出洋,因洋舶少也。分中部六十二,居民七十三萬八千四百七十口。會城沿奈士河,名喇理。首領一員,參辦七員,議處十數員,參處數十員,書院僅一所(今補)

若治阿部,東界南戈羅裏,南界佛羅裏達,西界阿那麻馬,北界地尼西。地卑濕,又復多山,墨魯峰在境內者,約四百餘丈。紥達湖,支河,由境內發源,而達佛羅裏達入海,長五百里。此外小河尚多。初英國若治阿二世王時,聞南戈羅裏,有因底阿大呂宋與彌利堅新墾之地,故於千七百三十二年雍正十年,遣將率兵並徙國中貧民,至此墾邊,遂以國王之名,而名其部曰若治阿。有大呂宋人在佛羅裏阿者,設兵拒之。至千七百九十八年嘉慶三年,始歸附於彌利堅國。初尚與阿那麻馬,彌斯棲比之西邊小部總為一區。至千八百二年嘉慶七年,始畫出疆界,領小部落二十有八,幅員六萬二千方里,戶五十一萬六千八百二十口。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設總領西業裏勃裏,先特底甫等官。薦舉章程均與戈羅裏相同。各書館歲用銀萬八千七百員。產金、鐵、棉花、稻穀、木料、木器(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濱海之部,以磋治亞部為盡。自雍正十年,始有英吉利百餘人,寄居於此,立一城曰卸番亞。迨雍正十三年,有瑞典與荷蘭二國人至。其時境南有費羅裏大地原屬西班雅,其居人見有英吉利、瑞典、荷蘭等國人至,遂與爭鋒,幹戈數載始息。乾隆十八年,復有英吉利人至,始稱為磋治亞部。東南抵海,東北界南駕羅連,北接典尼西,西連亞喇罷麻,南連費羅裏大。方域如中國直隸省焉。北之押罷拉既俺山,至此而止。又有數河斜下東南洋,東北有卸番亞河,附城有阿結治河,又有亞拉達麻哈河,皆注南洋。地土氣候,皆與駕羅連南部無異。北有石洞,其洞口高數丈,下有水,時人每用小舟浮入,至十五里之深,則有瀑布飛下,不知其源從何而始,不可復進矣。貿易耕種,皆與南駕羅連相同。土產棉花、穀米、煙葉等。省內分為七十六中部,居民五十一萬六千五百六十七口。城之最大者附近卸番亞河,即以河名其城,會城則建於中央,名靡理治。教會三百餘,大書院一所,各鄉小學館百所。土人有二族,其始不諳工作耕種政教,近則延師往教,多文墨之人矣。初費羅裏大地廣人稀,邑多土蠻。嘉慶年間,歐羅巴人與西班雅人爭戰,有美理哥貨船,為西班雅人所劫,國中總領知之,起兵反討於西班雅王,王見我國理直,惟貨已難返,遂以費羅裏大地償之。是以斯地屬美理哥,此乃道光十年事也(今補。西班雅即是班牙,皆呂宋之別稱也)

阿希阿部,東界賓西爾窪尼阿,南界窪治尼阿地尼西,西界因地阿那,北界彌治顏依裏湖。地勢高阜,少大山,多河渠。最長之模士經岩河,亦不過二百里。千七百八十八年乾隆五十三年,有西北方人,始至阿希阿之麻裏達開墾,至千八百年嘉慶五年告成。設官兩載即歸附於彌利堅國。領小部落三十有四,以戈攬模士為首區。幅員四萬五千方里,戶九十三萬七千九百口。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設總領等官如前例。書館二十間,經費由公田撥出。產鐵、煤、鹽、石板、粟、煙葉、稻穀、苧麻、牛、馬、玻璃、棉花等。有河道可達港口,陸地有鐵車路,以達鄰部(原本)

彌治顏部,地分二區,中隔彌治顏、休倫兩湖交彙之水。其湖北一區,東界英吉利屬地,南抵彌治顏湖,西界威士袞申,北抵蘇比厘阿湖。有波古派大山,高二百丈,域內河皆北流,注蘇比裏阿湖。僅東隅之仙馬裏,有土番八百人居之。餘俱荒曠,地廣人稀,彌利堅亦僅有皮革公司,與土番貿易。雖設墨臘底炮台,尚無人流寓。其湖南一區,東北俱界英屬地方,並休倫湖依裏湖,西抵彌治顏湖,南界阿希阿、因底阿那,三面包湖,惟南面平陸。沙土疏衍隨地可種。有先左色付河,長二百里,通舟楫。其不通河者即有鐵車路,鄰部通衢,故城邑俱建在南區,而北區則尚無城邑也。彌治顏湖,廣約八十里至百里,長約三百六十里。始佛蘭西人於千七百年康熙三十九年墾其地,先築底特律部落,即今首區也。迨各處開辟已成,於千七百六十三年乾隆二十八年為英國所奪,設達厘多裏。至千八百三十五年道光十五年始附於彌利堅國。領小部落三十有九,幅員五萬六千方里,戶八萬七千二百七十口。俗奉波羅特士頓教。設立正副總領,二年一易。判事之人,七年一易。薦舉如各部之例,惟不拘何人,均可出書推薦,與各部不同。又新辟之地未詳土產(原本)

根特機部,東界窪治尼阿,西界依裏內士彌梭裏,南界地尼棲,北界因底阿那阿希阿。厥田惟中,中少大山,有河道,通各部,其最長之甘麻蘭河,六百里。本因底阿土人遊獵之所,時相爭鬥。千七百六十七年乾隆三十二年,有窪治尼阿、北戈羅裏兩處獵戶,至此遊獵,始引白人數十家遷居於此。繈負相望,人煙日盛。千七百九十三年康熙五十七年,遂歸附於彌利堅國。領小部落三十有七,以佛郎賀為首區。幅員四萬五百方里,戶六十八萬七千九百口。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設立正副總領西業等,皆四年一易,裏勃裏先特底甫兩年一易,判事之人即由總領選擇,更易無定期。雖有書館,尚未籌撥經費。產煤、鐵、鹽、洋消、麥、苧麻、煙葉、棉花工作等類(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建大基部,原屬費治彌亞,乾隆三十有三載,有單爺利蓬者,徙居於此,建一舍,四圍皆木。三十有八年,至者漸眾,立一邑,名曰暇律士邑。四十有四年,與費治彌亞,分茅列土,不作附庸。四十六年,則與鄰並立,而屬美理哥國。其地延袤,與中國浙江無異,地居二十六部中央。東連費治彌亞,東北則嗬嘻阿,西北則引底安伊理奈等,西有美蘇裏,南有典尼西。東有押罷拉既俺山,自東南連峰而入,地土稍高,瀑布流注,或南或北,或貫北而西往。東北有阿嘻阿河,自北而西,注於美士細比河,故又與嗬嘻阿、引底安伊理奈等部交界。境內各河,皆注於斯,地居通國中央,故寒暑均平,土地膏腴,五穀果木不可勝用。亦有鐵鉛及煤,水源之鹹者,可以作鹽,有一泉水可作藥用。山中之穴甚多,其大者上半載風從穴外而入,下半載風從穴內而出,竟不知風從何來,亦不知穴之深淺,曾有土人於上半載,以窗門掩其風秉炬而入,見其延袤高下不等,入行一日過五十里,猶不能盡,乃返,又經一日始出,其穴內之廣可知矣。農圃則禾、麻、菽、麥、煙葉、苦墨等,惟麥甲於諸部。不通洋舶,故貨物難運出外,惟用火船在國內貿易而已。分中部落八十三,居民六十八萬八千八百四十四口。其中城市鎮埠,以異士鎮為大。嗬嘻阿河為商賈通津。其次則曆星頓鎮,前此曾為省會,其中房屋工作貿易推為最美。會城在北,介千累士曆星頓二鎮之中,名法蘭富耳,部內兵強將勇。官有首領議處參議等,首領議處,皆以四年為一任,參議幾十人,每年一任,期滿則由民別舉。教會約四五百,大學公堂五所,各處小學館,亦不甚多(今補)

佛羅裏達部,東西南俱界海,北界若治阿,平坦少高山,上夾沙石,卑濕異常。仙讚士河,自境內發源,入阿蘭底海,長二百里。始大呂宋之般士底裏晏,於千五百一十二年(明正德七年墾此,名其地曰佛羅裏達。至千五百六十五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建有歐吳士代部落。千七百六十三年(明嘉靖六十三年),為英人所奪。甫二十年大呂宋旋復奪回。於千八百二十年嘉慶二十五年,遂將全區售與彌利堅國。原居之人皆他適,留此者漁戶農夫而已,近年招復流移,築室日眾。領小部落二十有五,以達那哈西為首區。僅設議事處一所,幅員共五萬五千方里,戶三萬四千七百三十口。尚未設定官府,故不曰士迭,而曰達厘多裏,猶華言不曰部落,而曰地方也。產玳瑁、蜜蠟、棗子、橙、石榴、無花果、甘蔗、棉花、洋藍、牛、馬、豕等,又產裏付和木最堅久(原本)

 卷六十一 ↑返回頂部 卷六十三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