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nahoru, domu]

跳转到内容

九龍寨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20.136.10.44留言2014年12月14日 (日) 10:08 外部連結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915年的香港地圖,右上方(Chinese Town)為九龍城寨,下方為維多利亞城。可見寨城曾為海邊。
展示九龍寨城於19世紀中狀況的模型,藏於香港歷史博物館
展示九龍城寨於清拆前的模型
九龍城寨,攝於1915年
早期居民的生活情況
1989年由飛機上拍攝的九龍城寨
從遠處看九龍城寨(1991年)
九龍城寨(1991年)
改建後的寨城公園

九龍城寨(或稱九龍砦城,俗稱九龍寨城或者九龍城砦;英語:Kowloon Walled City),是在香港殖民地時期位於現今九龍城內的一座由居民獨立自治的圍城。1987年中国政府英國政府達成清拆城寨的協議,1987年和1989年首季分兩期進行調遷,1993年被拆除,1995年8月於城寨遺址建成九龍寨城公園

歷史

九龍寨城城門

建立初期

九龍寨城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宋朝時代的官富場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當局於畢架山上設九龍墩台,康熙廿一年(1682年)改為九龍汛。嘉慶五年(1810年),當局將原守佛堂門的炮台移往九龍汛旁。

香港島自1842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後,清政府於1847年擴建九龍汛為九龍寨,並將原駐守大鵬灣的大鵬營調動於此,與對岸的維多利亞城遙望對峙。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九龍半島與新界成為殖民地,但在清朝外交官員據理力爭下,九龍寨城仍歸清朝駐軍管轄,成為位處英國殖民地的清朝外飛地。寨城是清朝官員辦公的地方,地位約等於現代的領事館。然而,英國人在1899年5月下令入侵寨城,趕走城內的清朝官員,其後寨城一度荒廢,幾乎無人居住。[1]

無人管理

1941年至1945年,日軍香港期間,為了擴建原名龍津河的啟德明渠,拆毀了全部城牆。二戰後,露宿者開始在九龍寨城聚居。1947年時任寶安縣長的林子俠向外交部駐兩廣特派員郭德華建議恢復九龍城設治,並設民選鎮長,同時為承認港九為永久割讓地以向英國示好,在城內設「中華民國駐香港總領事館」,但遭港府拒絕。1947年12月2日,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郭德華與香港總督會談,重申中國管治九龍寨城主權。[2]:846512月5日,中國外交部重申未放棄九龍立場。[2]:8466同年底,在寶安縣政府支持下的「寶安縣九龍城居民福利會」成功抵抗香港政府入城整頓,此事更引起廣州市民發起反英示威,焚毀沙面英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的宋子文與英交涉,拒絕英人在寨城的權利,而廣東省寶安縣縣長王啟俊在1948年1月7日更與縣參議會議長等人親臨城寨巡視,宣示主權[3]。由於香港警察以至香港政府都無權進入,九龍寨城頓成罪惡溫床的貧民區,更有以「三不管地帶」(香港政府不敢管,英國政府不想管,中國政府不能管)[4]來形容當地複雜的管轄問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批難民從華南地區湧入香港,並聚居於九龍城寨,香港政府最終完全撒手不理,城寨沉淪為三合會活躍地帶(當時香港警隊未設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俗稱O記),成為的溫床,最聞名的色情場所、賭檔鴉片煙館、海洛英館、狗肉食堂等四處林立。1959年,城寨發生了一宗命案,中英兩國政府互相推卸處理刑事案件的責任。此外,由於香港政府當時並不承認中國醫生的資格,城寨成為了無牌牙醫中醫診所和冒牌貨販賣點的集中地。

1973-1974年,香港政府派出逾3,000名警察強行進入城寨,剷除城寨內的黑社會勢力。城寨後來「絕地逢生」,鋼筋水泥房屋如雨後春筍般建成,非法擴建、僭建嚴重,街道狹窄如走廊。居民用水來自8條公家的水管或水井。1980年代初期,城寨的建築由於完全未經都市計畫,導致環境衞生惡劣,而罪案率遠比香港平均數字高得多。

由於九龍城寨是中國的領土,從原則上說是中國在香港境內的內飛地,因此該地設立了一個沒有實際權力的九龍城人民代表大會,意圖跟中國政府靠攏。雖然名義上有中共背景,不過實際上是自治組織,不受中共控制和支配,只是用以強調九龍城砦不是英國的殖民地範圍。

改建公園

九龍寨城公園內的「南門懷古」,遺跡包括城寨城牆殘存的牆基、排水溝、城門石板通道和石板街、戰後樓宇地基,還有刻有「南門」和「九龍寨城」字樣的花崗岩石額。

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是英國和中國政府皆發現城寨越來越難以忍受,儘管報導的罪案率有所下降。1984年12月,中英兩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處理香港問題,1987年兩國共同決定拆掉城寨,遷徙居民。九龍城寨在1990年代清拆前,曾經讓藝人成龍拍攝電影《重案組》,並容許一群日本探索家以一星期時間描繪城寨地圖。1987年1月14日,英國政府與中國政府達成清拆城寨的協議,並於原址改建公園。而公園將盡量保留城寨一些原有的建築物及特色。有指九龍寨城在拆毀之前有33,000多名居民;以城寨面積0.026平方公里推算,城寨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55,000人,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

九龍寨城清拆工程於1994年4月完成,香港政府將原址改建為公園。原本計劃名為「九龍城寨公園」,因為其原稱「九龍寨城」早已完全失傳,但清拆期間得到老居民的指引,古物古蹟辦事處將一些遺跡發掘了出來,並揉合在公園的設計中或予以保存為展品,以供遊人欣賞。整個發掘工作的最大收穫是兩塊於城寨南門(此乃城寨的正門)出土的花崗岩石額,它們分別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字樣。其他的遺跡還包括城寨城牆殘存的牆基、東南兩門的牆基、一條沿城寨內牆建築的排水溝及旁邊的石板街。其餘的文物就有三座炮、石樑、對聯及柱礎等亦被一一保留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民眾為免石額被日軍破壞,將之拆下埋於城寨內泥土中。政府遂將公園改名為九龍寨城公園

公園所謂將盡量保留城寨一些原有的建築物及特色,只是保留了大量重新挖掘出來的清朝和宋朝遺物和建築。九龍城寨原為吸引世界的一面只在公園一小角有所簡介,九龍城寨的香港歷史消失於九龍寨城公園。

地理

九龍寨城原來的面積達70畝地(約0.047平方公里)[5],而其東南部本是九龍灣西北海岸,即今天的太子道東一帶。但隨著其後啟德機場的興建而變成一個內陸地區。在日治時期,因為城牆的拆除,周邊一帶都被劃作英屬香港的發展區,而令寨城的範圍進一步收窄至賈炳達道以北,在衙門一帶約只有2畝半地大的地方,使當地的居民在後期建樓房也只能在該範圍興建。

政治

由於寨城在1898年提出租借新界地區時並沒有把九龍寨城劃入租借範圍,而雖然其後英國曾經對寨城進行過多次進攻,但多次都無功而回。加上滿清政府,以致其後的中華民國政府都沒有表示要放棄寨城主權,因此寨城一直都是中國實際管治領土,也是中國的外飛地。但中共政府為了獲取英國承認其政權對寨城主權不甚理會,而香港政府又多次無法取得寨城管治權,使寨城成為一個儼如私人國家三不管地帶

在寨城重光後,曾設「寶安縣九龍城居民福利會」,隸屬廣東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所有的事務都是由「城砦福利會」管理,而該組織聲稱城寨是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推行的政策幾乎不會對寨城有任何影響。為了表示主權,當地居民長期都有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寨城的政制大致上沿用大清律例,而香港於1971年廢除大清律例後雖然也有跟隨,但也不完全跟隨英式法例,例如食狗肉的管制方面,寨城內是容許的。

隨著1987年中英雙方同意清拆寨城,寨城的「政權」於1993年隨著清拆工程的完成而結束,並劃入香港,屬九龍城區

龍津義學

龍津義學是九龍城寨裡最古老以及最有名的建築之一。義學由九龍司巡檢許文深於清道光廿七年開辦,跟九龍城寨同期建成。其建築結構一如古時的貢院,門前有走廊,兩邊有大石柱,門前有石刻,上面刻有當時新安縣知事王銘鼎所題的「龍津義學」四字,大門兩旁有門聯,每聯第三字嵌有「龍津」二字:

其猶[6],卜他年鯉化蛟騰,盡洗蠻煙[7]
是知[8]!愿從此源尋流溯,平分[9]

最初,義學兼作鄉公所使用,所有九龍司的事務,都在這裡商討。

民國之後,義學被九龍城的居民改成小學,名為「九龍城公立高初兩等義學」,據說是香港第一家新式學校

1940年,由於城寨城牆已塌,香港政府衛生為理由清拆城寨房屋,當時只有廣蔭院和龍津義學沒被清拆,到了七十年代,開始有地產商在城寨發展,龍津義學因而被改建成「義學大樓」。

龍津石橋

龍津石橋在2010年出土的遺蹟

龍津石橋建於1873年,1875年完工落成,全長200米,寬2.6米,分為南、北兩段,以花崗石建成,是當時全港最長和最堅固的石碼頭[10]。橋柱共21條。其後因海泥淤積,1892年以木材加建至300米,橋頭作丁字形,成為九龍寨城東門與海岸連接的登岸碼頭,龍津橋在靠岸一端築有接官亭,以迎接派駐九龍寨城衙門的官員。龍津石橋經歷多次擴建,在香港日佔時期因擴建啟德機場而被埋。2008年,考古專家發掘,終找到1875年龍津橋、上下船平台、碼頭石墩、接官亭墻基基石、上下船平台、1930年代九龍城碼頭水泥墩、木質防撞柱及梯級。政府正研究保育方案。

清拆前城内街道

九龍城寨雖然只有6.5英畝(0.026平方公里)的面積,但是就有多達二三十條街,可以算得上世界上同面積的最多街巷的小城。城寨主要街道分南北同東西兩邊方向的大街大路,在這些大街大路再分很多小路出來。

東西向大路

龍津路

龍津路分別有6條街:龍津後街、龍津一巷、龍津二巷、龍津三巷、龍津尾巷、龍津橫巷。在廣東省有很多城市都有龍津路,所有龍津路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它一定對凖城門口的津樑,因為龍津意思是「聚龍通津」,就是指城門同城門津樑。以前在九龍城寨確實有一個津樑,而且是由風水師看準,找出最好的所謂龍氣位而定。龍津路亦是九龍城寨内,最古老的街道。

龍津道

龍津道是寨城城牆被拆之後,城内居民在原來城基的兩旁建樓,樓與樓的中間就變成一條路,稱作龍津道。它在1951年形成,以前最盛行的色情場所、賭場、毒品分銷中心都聚集在這裡,經營的人希望這條路能聚龍通津,所以就叫這裡為龍津道。

這裡以前還有麻雀館牌九檔、番攤館、狗肉食堂和煙館。

南北向大路

龍城路

龍城路(Lung Shing Road)是和九龍城寨外的東正道平行的一條路,它北面的路口就是對正東頭村道南邊的人行道上,而南面的入口卻十分隱蔽,因為它正好在龍津道和龍津路之間,又夾著益華樓和東南樓,正好在三岔路口上,如果在城寨外望進去,龍城路就正好被龍津路同龍津道隔著。

城寨居民就將這條路稱作龍城路,作為九龍城寨的代表,龍城就是九龍城寨的簡稱。

光明街

光明街以前兩旁都是石屋以及寮屋,由於這裡有很多毒品店鋪,這些店鋪都點很多蠟燭,給吸毒者認路,所以滿街都是點燃的蠟燭,人們就稱這條街為光明街,不過吸毒者就稱這裡為「電台」,因為吸毒者稱吸毒為「充電」,所以這些毒品店鋪就稱爲「電台」。

不過後來這裡已經完全沒有毒品店鋪,全部改為食品生產,其中最大的有好幾間製造魚蛋的工場,另外還有一些做豬紅砵仔糕燒豬燒鴨的工場等。但其食物的衛生情況,不容樂觀。

老人街

老人街(Lo Yan Street)和光明街都是處於龍津道112號和114號之間,這條街大約在1950年代初期形成,因爲20年代有基督教團體把前九龍巡檢司衙門那裏作爲老人院,然後居民圍繞老人院建造很多村屋,所以居民稱這條街為老人街,不過後來老人院改為青少年活動中心。

由於老人院是由衙門改建,所以老人街有很多古蹟,其中兩尊嘉慶七年的古炮最具有代表性,老人院建築風格亦可以看得出有衙門的特色。這條老人街亦是城寨内唯一能看到太陽的地方。那間老人院是在1993年政府清拆城寨時唯一保留的建築,後來作爲前九龍巡檢司衙門,而被列作法定古蹟。

大井街

大井街(Tai Chang Street)算得上城寨内其中一條最老的街,還沒有城寨的時候就已經有這條街。大井街因為有一個大井而得名,而這個井在以前是整個城寨最主要的食水來源。不過到了1920-30年代,因為霍亂肆虐,而又是有最多霍亂菌的地方之一,因此全港很多的都要封掉,不過大井街的那個就要到1950年代才被封,然後開始改為用城外的八條水管供水。

西城路

西城路(West City Road)是城寨内唯一一條用意思翻譯成為英文名稱的道路。顧名思義,西城路之所以稱爲西城,是因為這裡是城寨内最西的地方。這裡有很多僭建寮屋,很多人去到九龍城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些建築。

人口

九龍寨城早期人口只在零和幾百之間波動,但人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後卻穩步增長。然而,此後大部分的寨城人口信息並沒有被準確地記錄。政府人口普查估計寨城的人口在1971年有10,004和在1981年有14,617,但這些數字被普遍認為是太低。在另一方面,非正式的估計,經常誤將鄰近的西頭村木屋村計入寨城人口中。但許多報導稱,寨城擁有高達50,000人。

政府在1987年做的一個徹底的調查得出更清晰的畫面:估計有33,000人在寨城居住。根據本次調查,城寨約有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55,000人。

影響和文化描寫

九龍城寨的建築、文化和社會現象為散見於世界各地的作品和記述。有Warehouse遊樂場、《攻殼機動隊》、《銀翼殺手》、《閃靈奪還屋》、《莎木II》、《師父·明白了》、《City of Darkness》、Vertical City建築概念。

Warehouse

位於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日進町一座名為Warehouse的室內遊樂場的設計布局仿照了九龍城寨,樓宇外圍標示「城寨Style」的骯髒甩色牆紙,入口大門標示「歡迎光臨」的繁體字,旁邊則有幾個塊海報的展示牌。內裡則重新建造殘舊不堪的街道與密密麻麻的建築物,設於一及二樓,不但設有破爛的舊式招牌,還有生鏽捲閘和電梯門,廁所牆壁亦有剝落,加上配以廣東話街市喧鬧背景音樂。場內設有1990年代的舊式遊戲機扭蛋等不同遊樂設施。三樓至五樓的環境則回復「正常」,設有現代化網吧漫畫店按摩椅[11]

參見

註釋

  1. ^ 《九龍城區風物志》
  2. ^ 2.0 2.1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全十二卷,共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
  3. ^ 《國共香江諜戰》,鄭義編著,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4. ^ 《九龍城寨史話》,三聯書店(香港)ISBN 9620406826
  5. ^ 香港電台 ﹣ 鏗鏘集 ﹣ 城寨何存
  6. ^ 指高深莫測,語出《史記》,原本是孔丘老聃的讚歎
  7. ^ 「蛋」這裡通「蜑家」的「蜑」,「蠻煙雨」,這裡泛指當時文化水平較低的南方人。前人興學義舉,總是抱著普及教化的善良夙愿,希望傳統的典籍學問,能夠培養出一些德才兼備、思學俱擅的精進后學,登入人文堂奧,光于前而裕于后。
  8. ^ 語出《論語》,是讚許孔子既為聖人,知道行事門徑
  9. ^ 是指像蘇軾和韓愈一樣文采出眾。下聯全聯是比喻學子學有所成,媲美古時聖賢。
  10. ^ 吴偉鴻. 九龍龍津橋考古發現. [2012-11-12]. 
  11. ^ 日人情意結 複製九龍城寨25元有得睇 《晴報》 2013年3月25日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