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nahoru, domu]

跳至內容

孤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孤拔
Amédée Courbet
出生1827年6月26日
法蘭西王國阿布維爾
逝世1885年6月11日(1885歲—06—11)(57歲)
 大清福建省臺灣府澎湖馬公
效命 法國
軍種法國海軍
服役年份1849–1885
軍銜海軍上將
統率印度支那遠征軍、遠東艦隊
參與戰爭中法戰爭
順安戰役英語Battle of Thuan An
山西戰役英語Son Tay Campaign
馬江海戰
基隆諸役
石浦海戰
鎮海駁火
西仔反
澎湖之役
獲得勳章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大軍官勳位
Médaille militaire法語Médaille militaire
孤拔征服東京
孤拔衣冠塚(澎湖馬公)

阿納托爾-阿梅代-普羅斯珀·孤拔(法語:Anatole-Amédée-Prosper Courbet,1827年6月26日—1885年6月11日),越南史料稱姑陂,19世紀法國海軍將領,曾任法國殖民地新喀里多尼亞行政長官,後率領遠征軍出兵越南阮朝,促成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的建立;又出任遠東艦隊英語Far East Squadron司令,於清法戰爭期間擊敗清帝國南洋水師、一度攻佔台灣基隆,並封鎖台灣海峽及中國東南沿岸,最後攻佔並將所部由台灣方面轉移至澎湖。1885年6月,在《中法新約》簽訂兩天後,病逝於澎湖媽宮(現澎湖縣馬公市)。

生平

[編輯]

孤拔出生於阿布維爾,父親為富裕的紅酒批發商,但於1836年孤拔九歲時去世。孤拔畢業於巴黎理工大學,1849年進入法國海軍,擔任見習士官。1880年官拜海軍少將,前往新喀里多尼亞擔任總督至1882年。

軍事生涯

[編輯]

1883年擔任印度支那艦隊司令,後來入侵越南,率領艦隊前往順化,逼迫阮朝皇帝阮福昇簽訂《順化條約》,使越南成為法國的保護國,他因功升為海軍中將。1884年任遠東艦隊司令,中法戰爭爆發後,孤拔率領遠東艦隊前往中國東南沿海,以威脅清軍海防。

馬江之役

[編輯]

1884年8月22日,孤拔接獲指示,攻擊南洋水師福州一帶的海防設施,8月23日下午孤拔在窩爾達號無防護巡洋艦上下達攻擊令,馬江海戰正式爆發。由於清軍戰艦無論就裝備與訓練皆遠不及法軍,加上孤拔戰術高明,開戰後一個小時法軍已殲滅馬尾港內的多數船艦,並在當天傍晚之前消滅清軍所有的海軍戰力。隨後三日,孤拔指揮法軍擊毀附近的所有砲臺和軍營,直到8月26日為止。

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極小。

進攻台灣、鎮海和澎湖

[編輯]

1884年8月29日,遠東分艦隊與李士卑斯東京灣艦隊英語Tonkin Flotilla完成合併,組成遠東艦隊英語Far East Squadron,由孤拔率領,並被下令攻打基隆,計畫取得當地的煤礦作為船隻燃料,並佔領台灣以威脅清國。9月2日孤拔乘凱旋號裝甲巡洋艦英語French ironclad Triomphante巡視基隆,然後於9月4日又搭船前往馬祖,並發電報告知法國政府,希望能轉而攻打煙台威海衛等地。但9月17日部長回絕其建議,只好繼續攻打基隆。9月30日孤拔集合11艘戰艦,命李士卑斯率領4艘戰艦攻打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自己率領7艘戰艦攻打基隆;在台灣督戰的清國大員劉銘傳放棄基隆、退守臺北。法海軍陸戰隊於10月2日佔領基隆,隨即又以水兵攻滬尾但被清軍擊退;孤拔轉而從10月23日起對台灣實行海上封鎖,企圖切斷對台兵糧支援。

貝亞德號鐵甲艦運送孤拔的棺柩回法

1885年初,法海軍陸戰隊又從基隆向台北進攻而不果。法艦則截擊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清國軍艦,在浙江石浦擊沉其中兩艘,並追擊至鎮海砲台與清軍對峙駁火;據中方紀錄,此役孤拔的座艦遭招寶山炮台開火擊中,孤拔本人則為斷裂的桅杆壓傷但可信度很低,法方記載只斷兩根桅索無一負傷。3月底,法軍攻佔澎湖

孤拔在法國被當成國家英雄;不過兩年前即罹患霍亂,侵蝕其健康,6月11日因腹瀉死於澎湖馬公港內停泊的軍艦Bayard號上[1],遺體直接由Bayard運回法國,於8月27日運抵巴黎。

影響

[編輯]

基隆大沙灣為法軍登陸之地,日治時代改稱為「クールベー濱」,漢文作「孤拔濱」,1909年(明治42年)設立海水浴場。1942年因二戰爆發,日本政府為強化認同,以所在地真砂町改名為「真砂濱」(眞砂ケ濱[2]

昔日在上海天津兩地,均有以其命名的古拔路。上海法租界西部的古拔路,今為富民路;天津法租界的古拔路,今為和平區松江路。

一戰時法國海軍為了紀念他將一型四艘的無畏型戰艦命名為孤拔級戰艦

孤拔病逝,遺體運回法國下葬,留有孤拔紀念碑(當地人俗稱法國將軍墓),位於今日馬公市民生路之縣立羽毛球館旁。

參考文獻

[編輯]
書目
  • Duboc, E., Trente cinq mois de campagne en Chine, au Tonkin (Paris, 1899)
  • Garnot, L'expédition française de Formose, 1884–1885 (Paris, 1894)
  • Loir, M., L'escadre de l'amiral Courbet (Paris, 1886)
  • Lonlay, D. de, L'amiral Courbet et le « Bayard »: récits, souvenirs historiques (Paris, 1886)
  • Lung Chang [龍章], Yueh-nan yu Chung-fa chan-cheng [越南與中法戰爭, Vietnam and the Sino-French War] (Taipei, 1993)
  • Thomazi, A., Histoire militaire de l'Indochine française (Hanoi, 1931)
  • Thomazi, A., La conquête de l'Indochine (Paris, 1934)
  • Biographie de l'Amiral Courbe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法文) Jean-Vincent Brisset Jean-Vincent Brisset法語Jean-Vincent Brisset
引用
  1. ^ 參戰法軍對孤拔的病情有不少記載,都沒有提到任何外傷。Eugène Germain Garnot(1857-1925年)說孤拔死前兩個月有嚴重痢疾並有嚴重貧血,但恢復得很好,6月9日健康開始惡化。Maurice Loir說兩個月前孤拔有腸病,最初好轉,但五月中他不吃船上的罐頭食品,要喝牛奶。Dick de Lonlay說孤拔於4月12日突發膽汁性腹瀉,5月9日完全康復,改吃特殊飲食。Eugène Germain Garnot. L'expédition française de Formose, 1884-1885. Librairie C. Delagrave. 1894年: p. 214 [2020-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6).  Dick de Lonlay (1846-1893). L'amiral Courbet et "le Bayard" : récits, souvenirs historiques. Paris: Garnier frères. 1886年: pp. 18–22 [2020-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3).  Maurice Loir. L'escadre de l'amiral Courbet. Paris. 1886年: p. 282 [2020-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6). 
  2. ^ クルベー濱を眞砂ケ濱と改稱. 臺灣日日新報. 1942-12-30. 

參閱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