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09年1月10日) |
德怀特·大衛·艾森豪威尔 Dwight David Eisenhower | |
---|---|
第34任美國總統 | |
任期 1953年1月20日—1961年1月20日 | |
副总统 | 理查德·尼克松 |
前任 | 哈利·S·杜鲁门 |
继任 | 约翰·F·肯尼迪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1890年10月14日 美国得克萨斯州丹尼森 |
逝世 | 1969年3月28日 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79歲)
政党 | 共和党 |
配偶 | 玛米·艾森豪威尔 |
获奖 | 陆军杰出服役勋装(5枚) Legion of Merit Order of the Southern Cross Order of the Bath Order of Merit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
签名 | |
军事背景 | |
服役 | 美国陆军 |
服役时间 | 1915–1953, 1961–1969[1] |
军衔 | 五星上将 |
指挥 | 欧洲盟军最高统帅 |
参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德怀特·大衛·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是美國陸軍五星上將和第34任总统(1953年-196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負責計劃和執行監督1944年至1945年裡,进攻维希法国和纳粹德国的行動。1951年又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武裝力量最高司令[2],暱稱為艾克(Ike)。
早年生活
艾森豪威尔誕生於德克萨斯州丹尼森一個德國移民後裔的基督教新教再洗禮派門諾會基督徒家庭,青年時毕业于西点军校。
早年軍事生涯
1920年,艾森豪威尔的军衔为少校,1926年曾以第一名的成绩经旅长康纳介绍下赴法国进行战场考察。早年的軍事生涯中,他有幸结识了約翰·潘興和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等美国陆军的名将,1936年,艾森蒙威尔升为中校。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後,他受到陆军总参谋长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的提拔,先后担任过美国驻欧洲战区司令以及盟军远征军最高统帅,在组织协调涉及各种不同国家利益的盟国军队的方面他极具才能,精于计划,处事果断,赢得了广泛的信赖和支持。1942年7月,北非英军及美军接连受挫以及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極力支持,美英决定发动北非战役。8月,艾森豪威爾被任命为实施北非登陆的盟军最高司令。但他之前從未单独指挥过作战,然而這次使命却取得成功,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进展顺利,艾森豪威尔也因此聲名大噪。他于1944年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1945年接替退休的马歇尔任陆军参谋长。
冷戰時期
他还曾一度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48年-1952年)。1950年-1952年出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武装力量最高司令。
總統
1952年他退出军界,代表共和黨竞选总统成功,以压倒性多数当选。并连任两届。他任职期间美国社会经历了战后安定、繁荣的时期,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提出干涉中东地区事务的“艾森豪威尔主义”。继续推行冷战政策,加速发展战略空军,他成为世界冷战格局形成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支持所有反对苏联的政权。1953年访问当时佛郎哥独裁统治下的西班牙。1960年6月18日訪問臺灣台北,成為唯一於任內訪問中華民國的美國總統[3]。他支持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最高法院判決。
退休
艾森豪威尔于1961年1月20日离任總統。1969年3月28日,他因心脏病发作逝世,终年78岁,4月2日,在他的家鄉阿比城下葬,他的遺言在下葬的時侯被宣讀,其中一句是“我始终爱我的夫人!我始终爱我的儿子!我始终爱我的孙子!我始终爱我的祖国!”四个始终的“爱”。
他撰写的回忆录有《远征欧陆》、《白宫岁月》。
名言
“ | 我不能容忍那些把一切與他們見解不同的人都稱作共產黨的極右分子,我也不能容忍那些高呼我們其餘的人都是殘酷的貪財牟利之徒的極左分子。 | ” |
評價
雖艾森豪擔任總統時支持度不高,但自1980年代迄今,艾森豪的歷史評價逐漸升高,他經常被評選為美國最好的總統前十名。他还善于发现人才,所以蒙哥马利、喬治·巴頓、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将,都為他所用。
参考资料
- ^ The Eisenhower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 Homepage. Eisenhower.utexas.edu. [May 3, 2010].
- ^ Dwight D. Eisenhower.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8-05-23].
- ^ http://www.ettoday.com/2003/01/05/810-1396032.htm
外部链接
前任: 哈利·S·杜鲁门 |
美国总统 1953年—1961年 |
繼任: 约翰·肯尼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