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修訂間差異
無編輯摘要 |
补救0个来源,并将1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1.6.4) |
||
第17行: | 第17行: | ||
*《打牲乌拉志典全书》 |
*《打牲乌拉志典全书》 |
||
*《永吉县文物志》 |
*《永吉县文物志》 |
||
*{{Cite web |
*{{Cite web|url=http://www.lswhc.cn/wcm/res/lswhmzmc/C201005141511069260.shtml|title=《吉林乌拉街三府的前世今生》|author=新文化报}}{{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
||
[[Category:衙門]] |
[[Category:衙門]] |
於 2018年3月2日 (五) 13:45 的修訂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簡稱打牲烏拉(滿語:ᠪᡠᡨᡥᠠ
ᡠᠯᠠ,轉寫:butha ula),是清朝政府在今吉林境內設置的專門採集貢品的特殊機構,其轄區並與江寧織造、蘇州織造、杭州織造同稱為「清朝四大貢品基地」。先後有五位清朝皇帝來此巡閱,並冊封烏拉地區為「本朝發祥之地」,並將沿松花江周圍方圓560餘里,皆劃歸打牲烏拉轄區,禁止民人擅入。第三十三代打牲烏拉總管趙雲生曾獲慈禧太后接見,備受恩寵。綜上所述,均可看出清朝對打牲烏拉的重視程度。
歷史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之後,在大烏拉城(在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滿族鎮)設置了「打牲烏拉總管署」。順治十四年(1657年),改稱「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成為清王朝貢品基地。初時隸屬於內務府,由朝廷直轄,康熙年間改由朝廷與寧古塔將軍(後為吉林將軍)共同協理。打牲烏拉總管最初被定為六品,順治十八年(1661年)升格為四品,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定為正三品。
總管衙門設在烏拉街城裡十字街東面路北,依照當時吉林副都統衙門的式樣建造。有大門三間、儀門一座、川堂三間、大堂五間。衙門裡有品節的官員有69員,其中總管(三品)一員,翼領(即輔堂,四品)兩員,按照旗人習俗分左右兩翼,輔助總管署理衙門事務。五品翼領共四員,分管採珠和捕魚等業務。每翼分四旗,每旗設驍騎校一員,計十六員。領催以下的官兵4276名。其中領催28名,珠軒頭目111名,鋪副138名,打牲丁3993名。
打牲烏拉總管轄區「南至松花江上游、長白山陰(今吉林省通化、白山、延邊地區);北至三姓(今黑龍江省依蘭縣)、黑龍江、璦琿;東至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縣)、琿春、牡丹江流域。」轄區內有22處采貢山場和64處採珠河口,貢品多達三千餘種。專門采捕東珠、蜂蜜、鱘鰉、松子等。早起貢品中還有人參和貂皮,直到乾隆年間將這兩項貢品免去。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自順治十四年,至宣統三年清帝遜位結束,從首任總管邁圖起到末代總管烏音保止,一共36任(包括連任),31名人選。先後持續了264年,與清王朝相始終。當地的打牲八旗和鷹獵八旗,始終保持滿洲人原本的生活習慣,從清朝入關近300年內來看,確屬難能可貴。
參見
參考資料
- 《打牲烏拉志典全書》
- 《永吉縣文物志》
- 新文化報. 《吉林乌拉街三府的前世今生》.[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