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nahoru, domu]

跳转到内容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15个用户的2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简称'''打牲乌拉'''({{man|m=ᠪᡠᡨᡝᡥᠠ ᡠᠯᠠ|v=buteha ula}}),是[[清朝]]在[[吉林省|吉林]]境内设置的专门采集贡品的特殊机构,并与[[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同称为“清朝四大贡品基地”。先后有五位清朝皇帝来此巡阅,并册封乌拉地区为“本朝发祥之地”,并将沿松花江周围方圆560余里,皆划归打牲乌拉辖区,禁止民人擅入。第三十三代打牲乌拉总管[[云生]]曾获[[慈禧太后]]接见,备受恩宠。综上所述,均可看出清朝对打牲乌拉的重视程度。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简称'''打牲乌拉'''({{lang-mnc|ᠪᡠᡨ᠌ᡥᠠ<br /> ᡠᠯᠠ|z=butha ula}}),是[[清朝中央政府|清廷]]在[[吉林省|吉林]]境内设置的专门采集[[贡品]]的特殊机构,其辖区并与[[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同称为“清朝四大贡品基地”。先后有五位清朝皇帝来此巡阅,并册封乌拉地区为“本朝发祥之地”,并将沿松花江周围方圆560余里,皆划归打牲乌拉总管辖区,禁止民人擅入。长官称[[总管]],第三十三代打牲乌拉总管[[云生]]曾获[[慈禧太后]]接见,备受恩宠。综上所述,均可看出清朝对打牲乌拉的重视程度。

清末裁撤[[打牲乌拉总管]],机构改称打牲乌拉翼领衙门、打牲乌拉旗务承办处,至1914年彻底结束<ref name="a1">{{cite journal en
|quotes =
|last =
|first =
|author = 江汉力、姜劼敏
|coauthors =
|date = 2016
|year =
|month =
|title = 《打牲乌拉总管》
|journal = 满族研究
|volume =
|issue = 2016年第1期
|pages =
|publisher = 辽宁省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
|location = 辽宁省沈阳市
|issn = 1006-365X
|pmid =
|doi =
|bibcode =
|oclc =
|id =
|url = http://www.cqvip.com/QK/83303X/201601/669343406.html
|language = Zh-hans
|format =
|accessdate =
|laysummary =
|laysource =
|laydate =
|quote =
|archive-date = 2018-09-08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908092910/http://www.cqvip.com/QK/83303X/201601/669343406.html
|dead-url = no
}}</ref>。总管衙门与清王朝相始终当地的打牲八旗和鹰猎八旗,始终保持满洲人原本的生活习惯,从清朝入关近300年内来看,确属难能可贵。


==历史==
==历史==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之后,在[[乌拉街满族镇|大乌拉城]]设置了“打牲乌拉总管署”。[[顺治]]十四年([[1657]]),改称“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成为清王朝贡品基地。初时隶属于[[内务府]],由朝廷直辖[[康熙]]年间改由朝廷与[[宁古塔将军]](后为[[吉林将军]])共同协理。打牲乌拉总管最初被定为六品,顺治十八年([[1661]])升格为四品,康熙三十七年([[1698]])定为正三品。


初为[[乌拉部]](乌拉国)领地。1613年,[[乌拉城之战]],[[努尔哈赤]]灭乌拉国。之后,努尔哈赤[[大乌拉城]](在[[吉林市]][[龙潭区 (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设置了“打牲乌拉总管署”。[[顺治]]十四年(1657年),改称“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成为清王朝贡品基地。初时隶属于[[内务府]],由朝廷直辖[[康熙]]年间改由朝廷与[[宁古塔将军]](后为[[吉林将军]])共同协理。打牲乌拉总管最初被定为六品,顺治十八年(1661年)升格为四品,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定为[[正三品]]
总管衙门设在乌拉街城里十字街东面路北,依照当时吉林[[副都统]]衙门的式样建造。有大门三间、仪门一座、川堂三间、大堂五间。衙门里有品的官员有69员,其中总管(三品)一员,翼领(即辅堂,四品)两员,按照[[旗人]]习俗分左右两翼,辅助总管署理衙门事务。五品翼领共四员,分管采珠和捕鱼等业务。每翼分四旗,每旗设骁骑校一员,计十六员。领催以下的官兵4276名。其中领催28名,珠轩头目111名,铺副138名,打牲丁3993名。

打牲乌拉总管辖区“南至松花江上游、长白山阴(今吉林省[[通化]]、[[白山市 (吉林省)|白山]]、[[延边]]地区);北至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黑龙江]]、[[瑷珲]];东至[[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珲春]]、[[牡丹江]]流域。”辖区内有22处采贡山场和64处采珠河口,贡品多达三千余种。专门采捕东珠、蜂蜜、鲟鳇、松子等。早贡品中还有人参和貂皮,直到[[乾隆]]年间将这两项贡品免去。

== 驻地、人员 ==

总管衙门设在[[乌拉街]]城里十字街东面路北,依照当时吉林[[副都统]]衙门的式样建造。有大门三间、仪门一座、川堂三间、大堂五间。衙门里有[[秩]]的官员有69员,其中总管([[三品]])一员,翼领(即辅堂,[[四品]])两员,按照[[旗人]]习俗分左右两翼,辅助总管署理衙门事务。五品翼领共四员,分管采珠和捕鱼等业务。每翼分四旗,每旗设骁骑校一员,计十六员。领催以下的官兵4276名。其中领催28名,珠轩头目111名,铺副138名,打牲丁3993名。

== 历任打牲乌拉总管 ==

{{Main|打牲乌拉总管}}

一般认为从首任总管迈图起到末代总管乌音保止,一共三十四任(包括兼理、代理),31名人选。或有不同观点。

== 撤废 ==

一般观点认为,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自顺治十四年(165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帝逊位]]结束。先后持续了264年。


进一步的研究指出,[[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二十五日(1906年10月12日)开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裁撤总管,改为四品翼领,故总管衙门改称打牲乌拉翼领署。[[宣统]]元年(1909年),乌拉翼领拟请合并翼协两署,设立旗务承办处。宣统二年(1910年)八月,已成立打牲乌拉旗务承办处,负责人职位为[[提调]]。清帝逊位后,贡品停办。相关机构于民国三年(1914年)9月,“因贡品已停,捕丁无用,应一应律裁。此外,如主事、仓官、各项笔帖式、驿站、领催已无差可充,应全数停发俸饷”。至此,打牲乌拉的历史正式结束<ref name="a1"/>。
打牲乌拉总管辖区“南至松花江上游、长白山阴(今吉林省[[通化]]、[[白山]]、[[延边]]地区);北至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黑龙江]]、[[瑷珲]];东至[[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珲春]]、[[牡丹江]]流域。”辖区内有22处采贡山场和64处采珠河口,贡品多达三千余种。专门采捕东珠、蜂蜜、鲟鳇、松子等。早贡品中还有人参和貂皮,直到[[乾隆]]年间将这两项贡品免去。


== 注释 ==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自顺治十四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结束,从首任总管迈图起到末代总管乌音保止,一共36任(包括连任),31名人选。先后持续了264年,与清王朝相始终当地的打牲八旗和鹰猎八旗,始终保持满洲人原本的生活习惯,从清朝入关近300年内来看,确属难能可贵。


{{Reflist}}
==参见==
*[[乌拉]]
*[[乌拉街满族镇]]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打牲乌拉志典全书》
*《打牲乌拉志典全书》
*《永吉县文物志》
*《永吉县文物志》
*{{Cite web |url= http://www.lswhc.cn/wcm/res/lswhmzmc/C201005141511069260.shtml |title= 《吉林乌拉街三府的前世今生》 |author= 新文化报 }}
*{{Cite web|url=http://www.lswhc.cn/wcm/res/lswhmzmc/C201005141511069260.shtml|title=《吉林乌拉街三府的前世今生》|author=新文化报}}{{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DEFAULTSORT:D}}
[[category:清朝官制]]
[[Category:清朝衙门]]
[[Category:内务府机构]]
[[Category:吉林將軍]]
[[Category:吉林政治组织]]
[[Category:吉林市组织]]
[[Category:17世纪建立的组织]]
[[Category:1906年解散的組織]]

2024年7月16日 (二) 02:36的最新版本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简称打牲乌拉满语ᠪᡠᡨ᠌ᡥᠠ
ᡠᠯᠠ
转写butha ula),是清廷在今吉林境内设置的专门采集贡品的特殊机构,其辖区并与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同称为“清朝四大贡品基地”。先后有五位清朝皇帝来此巡阅,并册封乌拉地区为“本朝发祥之地”,并将沿松花江周围方圆560余里,皆划归打牲乌拉总管辖区,禁止民人擅入。长官称总管,第三十三代打牲乌拉总管云生曾获慈禧太后接见,备受恩宠。综上所述,均可看出清朝对打牲乌拉的重视程度。

清末裁撤打牲乌拉总管,机构改称打牲乌拉翼领衙门、打牲乌拉旗务承办处,至1914年彻底结束[1]。总管衙门与清王朝相始终,当地的打牲八旗和鹰猎八旗,始终保持满洲人原本的生活习惯,从清朝入关近300年内来看,确属难能可贵。

历史

[编辑]

初为乌拉部(乌拉国)领地。1613年,乌拉城之战努尔哈赤灭乌拉国。之后,努尔哈赤在大乌拉城(在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设置了“打牲乌拉总管署”。顺治十四年(1657年),改称“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成为清王朝贡品基地。初时隶属于内务府,由朝廷直辖。康熙年间,改由朝廷与宁古塔将军(后为吉林将军)共同协理。打牲乌拉总管最初被定为六品,顺治十八年(1661年)升格为四品,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定为正三品

打牲乌拉总管辖区“南至松花江上游、长白山阴(今吉林省通化白山延边地区);北至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黑龙江瑷珲;东至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珲春牡丹江流域。”辖区内有22处采贡山场和64处采珠河口,贡品多达三千余种。专门采捕东珠、蜂蜜、鲟鳇、松子等。早期贡品中还有人参和貂皮,直到乾隆年间将这两项贡品免去。

驻地、人员

[编辑]

总管衙门设在乌拉街城里十字街东面路北,依照当时吉林副都统衙门的式样建造。有大门三间、仪门一座、川堂三间、大堂五间。衙门里有品秩的官员有69员,其中总管(三品)一员,翼领(即辅堂,四品)两员,按照旗人习俗分左右两翼,辅助总管署理衙门事务。五品翼领共四员,分管采珠和捕鱼等业务。每翼分四旗,每旗设骁骑校一员,计十六员。领催以下的官兵4276名。其中领催28名,珠轩头目111名,铺副138名,打牲丁3993名。

历任打牲乌拉总管

[编辑]

一般认为从首任总管迈图起到末代总管乌音保止,一共三十四任(包括兼理、代理),31名人选。或有不同观点。

撤废

[编辑]

一般观点认为,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自顺治十四年(165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帝逊位结束。先后持续了264年。

进一步的研究指出,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二十五日(1906年10月12日)开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裁撤总管,改为四品翼领,故总管衙门改称打牲乌拉翼领署。宣统元年(1909年),乌拉翼领拟请合并翼协两署,设立旗务承办处。宣统二年(1910年)八月,已成立打牲乌拉旗务承办处,负责人职位为提调。清帝逊位后,贡品停办。相关机构于民国三年(1914年)9月,“因贡品已停,捕丁无用,应一应律裁。此外,如主事、仓官、各项笔帖式、驿站、领催已无差可充,应全数停发俸饷”。至此,打牲乌拉的历史正式结束[1]

注释

[编辑]
  1. ^ 1.0 1.1 江汉力、姜劼敏. 《打牲乌拉总管》. 满族研究 (辽宁省沈阳市: 辽宁省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 2016, (2016年第1期). ISSN 1006-365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8) (简体中文).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