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nahoru, domu]

跳转到内容

皇明资治通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皇明资治通纪》又名《皇明历朝资治通纪》、《皇明通纪》,或簡稱《通纪》,[1]编年体史书,共四十二卷,明朝陈建著。

《皇明资治通纪》分前、後两编,前编题为《皇明啟運錄》,自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至洪武三十一年。《皇明启运录》刊刻后,好友黄佐又劝其續纂後编,即《革朝靖难纪》,自洪武三十一年始,讫於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2]陳建再將前后兩编同時刻版,总题为《皇明历朝资治通纪》,是明代第一部私修编年体史書。更是明朝士子科举考试时务策最重要的参考书,因此撰续《通纪》者甚多。[3]

岳元声即重新删订此书,增补嘉靖元年至隆庆六年之事,撰成《皇明资治续纪》三十卷。清人馬晉允再补充天启年间事,全书为二十四卷,题为《皇明通纪辑要》,成書在清朝初年。《通纪》及其续补版本众多,沈國元江旭奇卜大有董其昌高汝栻[4]陈龙可、马晋允等人皆曾补修此書。《通纪》“流传宇内,人各操觚,遂成一时风气。”[5]

流傳

[编辑]

《皇明资治通纪》是根据吴朴的《龙飞纪略》基础上改写而成的。陈建對《龙飞纪略》并不满意,於是增删添补,编成《皇明启运录》,此書甫出版即廣泛流傳,被视为“海内宗宝”。很快傳入朝鲜,君臣皆阅读《皇明通纪》,宣祖、肃宗、英祖等朝鲜国王经筵之时,专门与朝臣讨论其内容,后来诸续编本也相继传入。朝鲜英祖国王(1724—1776年在位)曾命大臣将其删改,编成朝鲜版的《皇明通纪辑要》。[6]隆庆五年(1571年)9月,工科给事中李贵和上疏稱《皇明资治通纪》一书“荧惑听众,若不早加禁绝,恐将来以讹传讹,为国是之累非浅也。”於是朝廷列为禁毁书。[7]明清两朝皆曾禁毁此書,但“海内盛行,虽禁亦不泯矣”。[8]台湾国家图书馆藏有“东莞陈氏家刻本”是目前所知最正宗的《通纪》原刻本。

注釋

[编辑]
  1. ^ 详见钱茂伟《陈建〈通纪〉书名与版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 年第 3 期,第 45 - 47 页
  2. ^ 《民国东莞县志》称:“(陈建)乃裒辑洪武以来,迄于正德,为《皇明通纪》三十四卷。其书载录信是非公,文义简畅,号称直笔。”
  3. ^ 孟森说:“此书备科举士人场屋中对时务策之用,故陈建《通纪》以后,撰续《通纪》者甚多。正德以前为陈氏《通纪》,嘉靖以后,诸家续之。”
  4. ^ 高汝拭的《皇明通纪法传录》有言:“予取《典则》、《统宗》、《史料》诸书,增其不足,删其腐冗,则所以扬诩圣明,铺张盛治者,真可法而传矣。嘉隆之盛,东莞无纪补之者,为卜为支,然世宗有四十五年,议大礼,定大制,驱倭逐虏,进贤拔佞,真足为圣子神孙之令范。穆庙嗣服,拔幽登滞,简相容言节俭谨度好生戒杀,又孰非立中正以为法,垂休美而当传。”
  5. ^ 谢国桢编著: 《增订晚明史籍考》,第 38 页。
  6. ^ 参见杨艳秋《《皇明通纪辑要》在朝鲜的流传与重编》
  7. ^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册,卷25《著述》“焚《通纪》”条:“《皇明资治通纪》,嘉靖间广东东莞县人陈建所纂,载国初以至正德事迹,皆采掇野史及四方传闻,往往失实。至隆庆间,给事中李贵和上言:“我朝列圣实录,皆经儒臣纂修,藏在秘府。建以草莽僭拟,已犯自用自专之罪,况时更二百年,地隔万余里,乃以一人闻见,荧惑众听,臧否时贤。若不禁绝,为国是害非浅。乞下礼部追焚原板,仍谕史馆勿得采用。”上从之。”
  8. ^ 叶权撰,凌毅点校: 《贤博编》,中华书局 2008 年版,第 37 页

參考文獻

[编辑]
  • 庄兴亮.明代史家陈建的学术生平及其《皇明通纪》研究述评[J].史学史研究,2013
  • 錢茂偉:< 陳建《通紀》書名與版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 年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