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略历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2年6月23日) |
公历 | 2024 MMXXIV |
罗马建城纪年 | 2777 |
亚美尼亚历法 | 1473 ԹՎ ՌՆՀԳ |
亚述历 | 6774 |
巴哈伊历法 | 180年-181年 |
巴厘岛萨卡历 | 1945年-1946年 |
孟加拉历 | 1431 |
柏柏尔历 | 2974 |
英国君主在位纪年 | 2 Cha. 3 – 3 Cha. 3 |
佛历 | 2568 |
缅历 | 1386 |
拜占庭历 | 7532年-7533年 |
农历 | 癸卯年 (水 卯) 4721 / 4514 — 至 — 甲辰年 (木 辰) 4722 / 4515 |
科普特历 | 1740年-1741年 |
不调和教历 | 3190 |
埃塞俄比亚历 | 2016年-2017年 |
希伯来历 | 5784年-5785年 |
印度历 | |
- 维克拉姆历 | 2080年-2081年 |
- 萨卡历 | 1945年-1946年 |
- 争斗时 | 5124年-5125年 |
全新世纪年 | 12024 |
伊博历 | 1024年-1025年 |
伊朗历 | 1402年-1403年 |
伊斯兰历 | 1445年-1446年 |
和历 | 令和6年 |
爪哇历 | 1957年-1958年 |
主体历 | 113 |
儒略历 | 格里历减13天 |
檀君纪年 | 4357 |
民国纪年 | 民国113年 |
泰国历 | 2567 |
藏历 | 阴水兔年 2150 / 1769 / 997 — 至 — 阳木龙年 2151 / 1770 / 998 |
UNIX时间 | 1704067200- 1735689599 |
历法 | 今天日期 |
---|---|
格里历 | 2024-11-04 |
儒略历 | 2024-10-22 |
儒略历(英语:Julian calendar)是格里历的前身,由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凯撒采纳埃及托勒密王朝亚历山卓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计算的历法,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取代旧罗马历历法的历法。一年设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闰年于二月底增加一闰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该历法将罗马执政官上任的一日订为一年的开始日,即1月1日。由于累积误差随着时间越来越大,教宗额我略十三世于1582年委托义大利医生兼哲学家阿洛伊修斯·里利乌斯修订历法,钦定后正式颁行,是为格里历。但大英帝国及北美十三州等直到1752年才停用儒略历,改用格里历。如今包括俄罗斯正教会在内的东欧部分东方基督教社群在计算宗教节日时均仍依据传统的儒略历(如20世纪和21世纪的圣诞节在1月7日,因为其对应的正是儒略历的12月25日),除此之外只有苏格兰昔德兰群岛之富拉岛、阿索斯神权共和国和北非的柏柏尔人仍使用儒略历。
月名由来
[编辑]- 一月(Januarius):名字来自古罗马神话的神雅努斯。
- 二月(Februarius):名字来自古罗马的节日Februa。
- 三月(Martius):名字来自古罗马神话的战神玛尔斯。
- 四月(Aprilis):名字来自古罗马的词aperire,意思为“开始”,意味着春天开始。
- 五月(Maius):名字来自古罗马神话的土地女神迈亚,或来自拉丁语词maiores(意为“较年长者”)。
- 六月(Junius):名字来自古罗马神话的女神朱诺,或来自拉丁语词“iuniores”(意为“较年轻者”)。
- 七月(Julius,原名Quintilis):古罗马历只有10个月,这是第五月,原名是“第五”的意思。由于凯撒在该月出生,经元老院一致通过,将此月改为凯撒的名字“儒略”。
- 八月(Augustus,原名Sextilis):原名是“第六”的意思。西元前27年8月,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Augustus)称号。后来罗马皇帝屋大维是死于此月,元老院将此月改为他的称号“奥古斯都”。
- 九月(September):拉丁语“第七”的意思。
- 十月(October):拉丁语“第八”的意思。
- 十一月(November):拉丁语“第九”的意思。
- 十二月(December):拉丁语“第十”的意思。
公元前738年古罗马沿用古希腊历法,1星期=8日,1个月=33或35日(),1年=10个月=338日,加Intercalaris(27日)=365日。
公元前713年古罗马历法,Intercalaris及Mercedinus合并,每两年1个Intercalaris(22日),再两年1个Mercedinus(23日),每年=365.25日。
此处所谓的失闰,是调整公元前713年至公元前46年的历差至365.2455=3日。及至格里历在公元1582年颁行,明明岁差22日,儒略历计365.25,是多计12日,但只是删除10日。其原因是要再公元前713年至公元前46年到365.2425=2日。但始终未能以1月1日成为冬至日,原因是公元前46年颁行儒略历是在Mercedinus后的第一日。
罗马失闰
[编辑]因当时僧侣错误理解“隔三年设置一闰年”,以致每三年设置了一个闰年。奥古斯都为了纠正了以上闰年过多的错误,故取消12年之间三次的闰年,拟补累积误差的天数。此后按儒略历原来的设计,每四年有一次闰年。
然而,此间究竟何年是平年或者闰年,不同学者之间仍然有异说,尚无定论:
学者 | 日期 | 每三年的闰年(公元前) | 闰年重新开始 | 第一儒略日 | 第一调准日 |
---|---|---|---|---|---|
可能正确的候选解读 | |||||
Scaliger[1] | 1583年 | 42, 39, 36, 33, 30, 27, 24, 21, 18, 15, 12, 9 | |||
Bennett[2] | 2003年 | 44, 41, 38, 35, 32, 29, 26, 23, 20, 17, 14, 11, 8 | |||
证实错误的候选解读 | |||||
Bünting[3] | 1590年 | 45, 42, 39, 36, 33, 30, 27, 24, 21, 18, 15, 12 | |||
Christmann[3][4] | 1590年 | 43, 40, 37, 34, 31, 28, 25, 22, 19, 16, 13, 10 | |||
Harriot[3] | 1610年之后 | 43, 40, 37, 34, 31, 28, 25, 22, 19, 16, 13, 10 | |||
Kepler[5] | 1614年 | 43, 40, 37, 34, 31, 28, 25, 22, 19, 16, 13, 10 | |||
Ideler[6] | 1825年 | 45, 42, 39, 36, 33, 30, 27, 24, 21, 18, 15, 12, 9 | |||
Matzat[7] | 1883年 | 44, 41, 38, 35, 32, 29, 26, 23, 20, 17, 14, 11 | |||
Soltau[8] | 1889年 | 45, 41, 38, 35, 32, 29, 26, 23, 20, 17, 14, 11 | |||
Radke[9] | 1960年 | 45, 42, 39, 36, 33, 30, 27, 24, 21, 18, 15, 12 |
格里历与儒略历的日期差距
[编辑]- 1582年:
- 1583年-1699年:格里历日期减10日等于儒略历日期。
- 1700年(格里历没有闰日,但儒略历有):
- 1701年-1799年:格里历日期减11日等于儒略历日期。
- 1800年(格里历没有闰日,但儒略历有):
- 1801年-1899年:格里历日期减12日等于儒略历日期。
- 1900年(格里历没有闰日,但儒略历有):
- 1901年-2099年:格里历日期减13日等于儒略历日期。
- 2100年(格里历没有闰日,但儒略历有):
- 2101年-2199年:格里历日期减14日等于儒略历日期。
参考文献
[编辑]- ^ J. J. Scaliger, De emendatione temporum (Paris, 1583), 159, 238.
- ^ C. J. Bennett, "The Early Augustan Calendars in Rome and Egypt", Zeitschrift fűr Papyrologie und Epigraphik 142 (2003) 221-240 and "The Early Augustan Calendars in Rome and Egypt: Addenda et Corrigenda", Zeitschrift fűr Papyrologie und Epigraphik 147 (2004) 165-168; see also Chris Bennett, A.U.C. 730 = 24 B.C. (Egyptian papyr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3.0 3.1 3.2 For Bünting, Christmann and Harriot see Harriot's comparative table reproduced by Simon Cassid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ig. 6).
- ^ J. Christmann Muhamedis Alfragani arabis chronologica et astronomica element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ankfurt, 1590), 173. His argument proposed that Caesar had intended leap years to be accounted from 46 BC, the year of Caesar's decree, and not 45 BC.
- ^ J. Kepler, De Vero Anno Quo Æternus Dei Filius Humanan Naturam in Utero Benedictæ Virginis Mariæ Assumpsit (Frankfurt, 1614) Cap. V, repub. in F. Hammer (ed.), Johannes Keplers Gesammelte Werke (Berlin, 1938) V 28.
- ^ C. L. Ideler, Handbuch der mathematischen und technischen Chronologi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erlin, 1825) II 130-131. He argued that Caesar would have enforced the bissextile day by introducing it in his first reformed year. T. E. Mommsen, Die Römische Chronologie bis auf Caesa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erlin, 1859) 282-299, provided additional circumstantial arguments.
- ^ H. Matzat, Römische Chronologie 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erlin, 1883), 13-18. His argument rested on Dio Cassius 48.33.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hich mentions a leap day inserted in 41 BC, "contrary to the (i.e. Caesar's) rule", in order to avoid having a market day on the first day of 40 BC. Dio stated that this leap day was compensated "later". Matzat proposed this was done by omitting a scheduled leap day in 40 BC, rather than by omitting a day from an ordinary year.
- ^ W. Soltau, Römische Chronologi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eiburg, 1889) 170-173. He accepted Matzat's phase of the triennial cycle but argued that it was absurd to suppose that Caesar would have made the second Julian year a leap year and that the 36 years had to be accounted from 45 BC.
- ^ G. Radke, "Die falsche Schaltung nach Caesars Tod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heinisches Museum für Philologie, Geschichte und griechische Philosophie 103 (1960) 178-185. He proposed that Augustus initiated the reform when he became pontifex maximus in 12 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