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nahoru, domu]

跳转到内容

亲卫队第2师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亲卫队第2师
2. SS-Division 'Das Reich'
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期间的帝国师的虎I型坦克
存在时期1939 - 1945
国家或地区 纳粹德国
部门 武装亲卫队
种类装甲师
格言吾之荣誉即忠诚
参与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
指挥官
著名指挥官保罗·豪塞尔武装亲卫队大将
标识
师徽章[1]

亲卫队第2师“帝国”(德语:2. SS-Division 'Das Reich',或又译为“国家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武装亲卫队的一个装甲师,帝国师在武装亲卫队38个师中被认为属精英单位,其代表符号为“狼之钩”(Wolfsangel)。

帝国师参与了入侵法国的行动,也投入过东线几场主要战斗中,包括在库斯克会战的普罗霍夫卡战役里与苏军的第5近卫战车军团战斗。之后,帝国师被送往西线,投入诺曼第的战斗,并参与了突出部战役,最终于匈牙利和奥地利战斗至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后,纽伦堡法庭视亲卫队为犯罪组织,而国家师也因其于法国格拉讷河畔奥拉杜尔犯下的屠杀行动被起诉。

历史

[编辑]

战争初期

[编辑]

1939年8月,阿道夫·希特勒组建了“阿道夫·希特勒卫队”和亲卫队特务部队(SS-Verfügungstruppe)两支准军事单位,它们皆隶属于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的指挥下。当战争爆发时,德军共有四个团级亲卫队部队,分别为:“希特勒卫队”(Leibstandarte)、“德国”(Deutschland)、“日耳曼尼亚”(Germania)以及自奥地利组建的新团—“元首”团(Der Führer,然而该团并未做好战斗准备)[2]。在波兰战役中,尽管亲卫队部队渴望战斗的热诚并未令人怀疑,但几个事件中仍可看出其战斗效率不高。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报告中指出,亲卫队特务部队常冒著不必要的风险暴露自己的位置、莽撞行事,招致了比陆军还要高的伤亡率。它们同时也表示,亲卫队特务部队训练不扎实,其军官也不适任[2]。对此,亲卫队特务部队则表示自己被国防军命令进行零碎的战斗,令它们无法作为一个完整编队来行动,而装备亦不适当,让它们难以完成被交代的任务[2]。亲卫队最高领导人海因里希·希姆莱坚持亲卫队特务部队应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来编组,并听从自己部门下的指挥官的命令,而最高统帅部则尝试将亲卫队特务部队完全解散[2]。希特勒则不愿同时得罪国防军和希姆莱,他的处置方式是下令亲卫队特务部队组编而自己的师,但仍必须听从陆军的指挥[2]

1939年10月,“德意志”、“日耳曼尼亚”和“元首”等团组成了亲卫队特务师(SS-Verfügungs Division)[2][3],参与了1940年进攻西方国家的战斗。亲卫队师第一项任务是攻击荷兰中部战线和鹿特丹[4],在夺取鹿特丹后,该师连同其他陆军师展开拦截法军的行动,迫使后者往泽兰安特卫普退却,接著扫荡德军占领地中各个被孤立口袋中的敌军部队。亲卫队师接著被转往法国,用于撕裂敌军坚强的运河防线,并参与了攻下巴黎的行动。战役结束时,该师已往西班牙边境进发。

入侵苏联

[编辑]
1941年,东线的国家师

法国战败后,该师被部署于法国境内,准备投入进攻英国的行动。“日耳曼尼亚”团则从该师中调出,作为新组建的亲卫队师—第5师“日耳曼尼亚师”(后改名为“维京师”)的核心,而取代其第3团位置的则是从骷髅总队调来的亲卫队第11团。重组的部队采用了摩托化师的装备,并重新命名为亲卫队摩托化步兵师“国家师”(SS-Infanterie-Division (mot.) Reich)。1941年3月,国家师被调往罗马尼亚参加入侵南斯拉夫希腊的行动。同年4月,国家师在南斯拉夫战役中夺取了南国首都——贝尔格勒[5][6]。 1941年4月12日上午,高级突击队领袖弗里茨·克林根伯格与他的摩托突击连自潘切沃沿著多瑙河沿岸往贝尔格勒前进。强渡该河后,柯林根堡带著仅六名部属继续往贝尔格勒市中心前进。很快地进入该城后,柯林根堡遭遇到20名南军士兵,但不费一枪一弹,后者就投降了。获得些许增援后,“国家师”的分遣部队守住该城、击退南军的反击,之后在该国大使馆上升起了大面的卐字旗,宣告此城已落入德军手中。两小时后,贝尔格勒市长抵达大使馆,向柯林根堡代表本城已投降。隔天,大规模德军抵达该城。由于夺取贝尔格勒的功绩,柯林根堡受获骑士铁十字勋章[7]。 夺取贝尔格勒后,国家师转调到波兰地区,参加即将展开的对苏作战——“巴巴罗萨作战”。东线入侵阶段期间,国家师配属于德国中央集团军下,并参与了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叶利尼亚战役以及进攻莫斯科的行动。尽管德军在对苏战争初期尚算顺利,但对于武装亲卫队来说已经付出了极高昂的代价,国家师已损失了60%的实力,但还是参加了莫斯科会战,在苏军的反攻中受到重创,6月时尚有2,000人实力的“元首”团在现在已减少到35人上下。国家师自看得见苏联首都的位置,因天气、大量的损失和敌军的反攻而被迫后撤[8]

法国休整

[编辑]

历经一番血腥战斗的国家师于1942年被送往法国整备,编制为装甲掷弹兵,有些兵力留在东线,组成了“奥斯登多夫”战斗群(Kampfgruppe Ostendorf),该战斗群一直到6月才与师部重新会合。

1942年11月,国家师部份士兵执行了合并维希法国的安东方案,并在土伦试图阻止法国海军将其舰队自沉,但任务以失败告终。不久该师再度重新命名,取作亲卫队装甲掷弹兵师“国家”

重返东线

[编辑]
1943年4月,国家师利用缴获苏军的大量T-34,组成了亲卫队第2战车团。

1943年初,国家师调回东线战场,协助重组哈尔科夫一带的中央防线。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后,国家师连同其他数个师被投入于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堡垒行动”,德军将自两方夹击苏军中央突出部,而国家师隶属于南部的部队。行动展开后,国家师推进了突出部南方约64公里,但攻势行动没多久就结束了。不久,苏军展开了“别尔哥罗德-卡尔科夫攻势”,国家师受命阻滞其行动,与骷髅师一起,国家师对苏军两个突破德军防线的战车军团发动反攻。这场战斗中德军亲卫队师摧毁了大量的苏军装甲车辆,约超过800辆战车,但随后苏军获得增援,挡住了德军的反攻。

1943年7月于库斯克,国家师的虎式战车

经过短暂而激烈的战斗后,国家师再度进行重整工作,这时国家师已被转为装甲师,正式全称为“亲卫队装甲师‘国家’”(SS Panzer Division Das Reich)。改编期间,国家师留下其部份单位于东线,名为“国家战斗群”(Kampfgruppe Das Reich),又名为“兰姆丁战斗群”(Kampfgruppe Lammerding)。该师修整期间调往西线,并参加了围剿法国境内游击队的行动,其中还发生了格拉讷河畔奥拉杜尔的屠杀事件。

1943至1944年期间的冬季,苏军对中央战线发动了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包围了众多的德军单位,国家战斗群即为其中一支,亲卫队第2装甲军发动突击,勉强救出了国家战斗群的几支单位。1944年2月,该战斗群转调法国加入该地的国家师,同样地,国家师留下了一支小单位于东线,并命名为“魏丁格尔战斗群”(Kampfgruppe Weidinger),随后撤退至赫梅利尼茨基捷尔诺波尔。国家师的大部份单位转驻于法国南部城镇图卢兹以北的蒙托邦,取得新装备和在当地训练新兵。

调往西线

[编辑]
1944年8月12日,于莫尔坦附近的国家师,部份装备了SdKfz 251半履带车

当国家师接获驶往诺曼底战场的命令后,因为受到英军SOE特种部队和法国地下反抗组织的阻扰而延迟了15天才集结完成,这15天对盟军是否能在诺曼底战役获得胜利颇有影响[9]

在盟军入侵法国诺曼底后,国家师受命阻滞盟军的推进,并于圣洛附近与德军精锐的装甲教导师对抗美军。国家师下的战车车长恩斯特·巴克曼在此役中出名,他在一场小型战斗中摧毁了大量的美军战车,该战地即被称之“巴克曼之角”。国家师收复了莫尔坦(Mortain),但之后又因为盟军欲将该师连同其他德军单位包围于“法莱斯口袋”的企图逐渐明朗化,国家师被迫撤退。有赖于国家师与亲卫队第9师的奋战,许多德军部队才得以逃出口袋、朝东方撤退。

国家师先是跨越塞纳河,接著撤至德国本土的齐格菲防线之后。国家师接著参与了“突出部战役”,将穿越阿登森林,往安特卫普进发,行动自1944年12月16日发起。在通过默兹河37公里后,国家师于12月25日在马奈一带被阻滞,并渐渐被盟军的反攻所击退。

中欧鏖战

[编辑]

攻势终止后,国家师转调回德国重整,接著又参与了德军的新攻势——康拉德行动,以突破苏军对布达佩斯城的包围。这攻势同样也被遏止,国家师又被迫西撤,于3月中加入巴拉顿湖的攻势。攻势又遭失败,国家师也继续连续征战数星期,边打边退,从维也纳撤退至林兹以北,最后于当地在1945年5月时向美军投降。

功勋

[编辑]
奥托·魏丁格尔

国家师成员共有69位骑士铁十字勋章、151位金质德意志十字勋章和29位荣誉勋饰获得者。其中有3位是宝剑级、10位是橡叶级骑士铁十字勋章拥有者。随著时间过去,该单位越来越多的更高级的勋奖获得者,令该师超过其他武装亲卫队师。

该师的战车团(亲卫队第2战车团)在111星期的战斗中诞生了20名骑士铁十字勋章、17名金质德意志十字勋章获得者,以损失500辆战车的代价,摧毁了敌军1,730辆战车与突击炮[10]。该单位在其战斗全期共摧毁敌军超过2,000辆战车,超过其他所有的德军野战师[11]。前元首团团长、亦是第2战车团最后一任团长奥托·魏丁格尔(Otto Weidinger)也撰写了5册国家师的战史,并加以出版。

战争罪行

[编辑]
奥拉杜尔大屠杀遗迹

国家师于1944年6月10日在法国利穆赞地区屠杀了642位格拉讷河畔奥拉杜尔的村民。指挥该师第4装甲掷弹兵“元首”团第1营的亲卫队少校阿道夫·戴克曼在本次屠杀中附有主要责任,他表示这是对蒂勒附近的法国游击队公正的报复,后者还绑架了亲卫队少校海尔穆特·坎普菲(Helmut Kämpfe),即便当时德国已因为马基(Maquis,法国于二战组建的反纳粹游击队)造成40名士兵伤亡而在“蒂勒屠杀案”中杀害了99名法国人。德国当局曾有意见要将戴克曼因屠杀案而起诉,但在那之前该人即于战斗中阵亡。1953年1月12日,此案于波尔多召开军事法庭审理,审理当时曾参与的200人中、现今亦存活的65人。仅21人到场,其中7人为德国人,另外14人为阿尔萨斯的法籍德裔人。2月11日,20名被告被宣判有罪。2011年12月,德国警察动身前往该师六位前成员(皆85或86岁)的家中,以确认当时这些人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12]

指挥官

[编辑]

战斗序列

[编辑]

1941–1942

[编辑]
  • “德意志”亲卫队步兵团
  • “元首”亲卫队步兵团
  • 第11亲卫队步兵团
  • 第2亲卫队炮兵团
  • 第2亲卫队突击炮
  • 第2亲卫队摩托化营
  • 第2亲卫队侦搜营
  • 第2亲卫队战车猎兵
  • 第2亲卫队工兵营
  • 第2亲卫队信号营
  • 第2亲卫队火箭炮营
  • 第2亲卫队补给营
  • 第2亲卫队医护营
  • 第2亲卫队后备营

1944–1945

[编辑]
  • 第2亲卫队战车团
  • 第3亲卫队装甲掷弹兵团“德意志”
  • 第4亲卫队装甲掷弹兵团“元首”
  • 第2亲卫队装甲炮兵团
  • 第2亲卫队摩托化营
  • 第2亲卫队侦搜营
  • 第2亲卫队战车猎兵营
  • 第2亲卫队突击炮营
  • 第2亲卫队高射炮营
  • 第2亲卫队工兵营
  • 第2亲卫队信号营
  • 第2亲卫队火箭炮营
  • 第2亲卫队补给营
  • 第2亲卫队整备营
  • 第2亲卫队医护营[14]

资料来源

[编辑]
  1. ^ 狼之钩”标志
  2. ^ 2.0 2.1 2.2 2.3 2.4 2.5 Flaherty, p 149.
  3. ^ Windrow, pp 7-8.
  4. ^ Flaherty, p 152.
  5. ^ Flaherty, p 163.
  6. ^ Blau (1953), 5–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Greece, History of. Encyclopaedia "The Helios". 
    • Svolopoulos (1997), 288
  7. ^ Heaton, Colin D. Invasion of Yugoslavia: Waffen SS Captain Fritz Klingenberg and the Capture of Belgrade During World War II. World War II Magazine. [17 March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5). 
  8. ^ Flaherty, p. 168.
  9. ^ 参见Vickers的著作
  10. ^ Fey p351.
  11. ^ Weidinger, Otto: Division Das Reich, Munin Verlag.
  12. ^ Ex-SS soldiers face massacre charges. [201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13. ^ dasreich. [201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8). 
  14. ^ feldgrau. [2019-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5). 

参考书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