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nahoru, domu]

跳至內容

聖喬治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盧德的聖喬治
Saint George of Lydda
俄羅斯舊拉多加的教堂中
殉道者
出生3世紀後半
羅馬帝國敘利亞巴勒斯坦行省英語Syria Palaestina盧德[1][2]
逝世303年4月20日
羅馬帝國比提尼亞行省尼科米底亞[1][2]
敬禮於羅馬天主教
聖公宗
路德宗
東方正統教會
東正教
主要朝聖地英國溫莎聖喬治教堂英語St George's Chapel
瞻禮4月23日(聖喬治日
象徵英語Saint symbolism身着板甲或者鎖子甲的士兵,常持鑲十字的利矛,騎着白馬,屠龍者的身份。在西方,他常與聖喬治十字一同出現,並以前者為自己的裝甲、盾牌旗幟紋章
主保許多以聖喬治為主保聖人的國家、地區、組織,童軍運動,士兵皮膚病患者,梅毒患者

聖喬治[3]拉丁語Sanctus Georgius希臘語Άγιος Γεώργιος)斯拉夫化稱為聖尤里,著名的基督教殉道聖人英格蘭守護聖者。經常以屠龍英雄的形象出現在西方文學、雕塑、繪畫等領域。

簡介

[編輯]

聖喬治約公元280年(或公元275年)[來源請求]生於巴勒斯坦(也有一說聖喬治原籍卡帕多細亞),為羅馬騎兵軍官,因試圖阻止戴克里先皇帝治下對基督徒的迫害,於303年被殺。494年,為教宗哲拉修一世封聖。1061年,在英格蘭唐卡斯特,有一座教堂獻給他。

自從君士坦丁大帝重建羅馬帝國國內宗教和平後,東西各國都熱烈敬禮聖喬治。聖喬治為英格蘭格魯吉亞莫斯科加泰羅尼亞馬爾他立陶宛衣索比亞童軍運動、士兵保護聖徒

與聖喬治相關的阿拉伯民間故事,聖喬治屠龍與聖喬治救少女,有消滅獸性的壓迫者和拯救無防禦者的概念。他的故事傳達了保護弱者、直面侵略者、犧牲成就聖潔的精神。

中亞東方教會基督徒的宗教狂熱中,聖喬治看來佔有特殊的地位。在一篇譯自敍利亞文粟特文傳奇中,聖喬治斥責佛教中所崇拜的大神王模樣的神靈。在敍利亞原版和其他版本中,被斥責的大神王被定性為「毀滅者」,意即等同《新約·啟示錄》第9章第11節中出現的亞巴頓。在回鶻語文書中,也保存了聖喬治最後受難的故事,這個故事可追溯至一個敍利亞的傳說。其中包括受刑前的祈禱,並聲稱在需要時,只要呼喚他的名字,就能獲得幫助。因此,聖喬治在中亞基督徒心目中的地位,堪比佛教中有求必應的觀世音菩薩[4]

聖喬治在九世紀開始逐漸成為英格蘭文化的重要部分,儘管歷史中他似乎從未去過英格蘭。1222年4月23日,聖喬治日成為公共假日愛德華三世定其為嘉德騎士的保護聖徒,聖喬治十字成為其軍隊的重要紋章莎士比亞在《亨利五世》中寫道:「上帝保佑亨利、英格蘭和聖佐治」。今日,英格蘭國旗為一白底紅色聖喬治十字,通稱「聖喬治旗」。倫敦聖喬治花園St George's Garden),靠近羅素廣場

聖喬治也是加泰羅尼亞文化的一部分。在加泰羅尼亞聖喬治日當天,人們贈送書本給孩子,贈送鮮花予女子。當日書店售書附贈玫瑰

1995年,受加泰羅尼亞聖喬治日風俗啟發[來源請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往後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史學家愛德華·吉朋 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二)中描述另一位亞歷山卓大主教聖喬治,為一殘忍、邪惡、貪婪之人,死於西元361年。吉朋認為這位聖喬治就是英格蘭主保聖人聖喬治,但英格蘭主保聖人聖喬治死於西元303年,應非同一人。

聖喬治屠龍

[編輯]
聖喬治屠龍

「聖喬治屠龍」的故事各地口傳不同,比較完整的版本是:

某日,聖喬治到利底亞去,當地沼澤中的一隻惡龍(可能是類似鱷魚的生物)在水泉旁邊築巢,這水泉是Silene城唯一的水源,市民為了取水,每天都要把兩頭綿羊獻祭給惡龍。到後來,綿羊都吃完了,只好用活人來替代,所以每天抽籤決定何人應選派作犧牲

有一天,當地酋長(或者國王)的女兒被抽中,酋長也沒有辦法,悲痛欲絕。當少女走近水源,正要被惡龍吞吃時,聖喬治趕到,提起利矛對抗惡龍,用十字架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並用腰帶把它束縛住,牽到城裡,對眾人說,如果城裡的所有市民都意皈依基督教,他就把這條龍殺了。市民們被他的義舉感化,都放棄異教,改信天主[5]

殉道

[編輯]
聖喬治的殉道, 保羅·委羅內塞繪, 1564

四世紀初,羅馬皇帝戴克里先掀起迫害基督徒的運動,許多基督徒被捕受刑。聖喬治為了鼓勵信友堅守信德,就跑到廣場上當眾高呼:「外教人的神道乃是虛假。唯有我們的天主,才是創造天地萬物的真主宰。」喬治被捕,被判受棒擊與烙鐵灼燒之刑。其後,總督手下的士兵們先後把聖喬治放在帶尖刺的巨輪中、放在熔化的鉛水桶中,但聖喬治都沒有受傷。

最後總督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決定用甜言蜜語誘騙聖喬治向神像獻祭。於是聖喬治將計就計,故意裝作有些動搖的樣子。神廟裡擠滿了看熱鬧的人群,都想要看這個倔強的教徒屈服。聖喬治在神廟裡向天主祈禱,於是天上降下烈火燒毀了廟宇、神像。總督夫人見此,立即信奉了基督教。而總督仍執迷不悟,遂大怒,下令將聖喬治斬首。據說後來總督在回家路上也被降下的天火燒死。[6][7]

藝術形象

[編輯]
關於更完整的聖喬治藝術形象,參見英文條目: Saint George gallery英語Commons:Saint George structured gallery.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Foakes-Jackson, FJ, A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Cosimo Press: 461, 2005, ISBN 1-59605-452-2 .
  2. ^ 2.0 2.1 Ball, Ann, Encyclopedia of Catholic Devotions and Practices: 568, 2003, ISBN 0-87973-910-X .
  3. ^ George的香港譯名為「佐治」,參見「佐治五世紀念公園」(由香港政府興建)。
  4. ^ Klimkeit, Hans-Joachim. 上篇 第九章:中亞的基督敎文獻. 《達·伽馬以前中亞和東亞的基督敎》. 世界文化叢書 31. 林悟殊/翻譯增訂. 臺北市: 淑馨出版社. 1995年4月10日: pp. 78–79. ISBN 957-531-421-2. 
  5. ^ 摘自《天主教聖人列傳》
  6. ^ Hackwood, Fred, Christ Lore the Legends, Traditions, Myths, Kessinger Publishing: 255, 2003, ISBN 0-7661-3656-6 .
  7. ^ Butler, Alban, Lives of the Saints, 2008, ISBN 1-4375-1281-X :166.

擴展閱讀

[編輯]
  • Brook, E.W., 1925. Acts of Saint George in series Analecta Gorgiana 8 (Gorgias Press).
  • Burgoyne, Michael H. 1976. A Chronological Index to the Muslim Monuments of Jerusalem. In The Architecture of Islamic Jerusalem. Jerusalem: The British School of Archaeology in Jerusalem.
  • Gabidzashvili, Enriko. 1991. Saint George: In Ancient Georgian Literature. Armazi – 89: Tbilisi, Georgia.
  • Good, Jonathan, 2009. The Cult of Saint George in Medieval England (Woodbridge, Suffolk: The Boydell Press).
  • Loomis, C. Grant, 1948. White Magic,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olklore of Christian Legend (Cambridge: Medieval Society of America)
  • Natsheh, Yusuf. 2000. "Architectural survey", in Ottoman Jerusalem: The Living City 1517–1917. Edited by Sylvia Auld and Robert Hillenbrand (London: Altajir World of Islam Trust) pp 893–899.
  • Whatley, E. Gordon, editor, with Anne B. Thompson and Robert K. Upchurch, 2004. St. George and the Dragon in the South English Legendary (East Midland Revision, c. 1400)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Saints' Lives in Middle English Collections (Kalamazoo, Michigan: Medieval Institute Publications) (on-line introduction)
  • George Menachery, Saint Thomas Christian Encyclopaedia of India. Vol.II Trichur – 7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