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nahoru, domu]

跳至內容

朗之萬-瓦隆計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法國興起了反思如何進行教育現代化的思潮。這個思潮的發端是因為經過二次世界大戰法國社會「經受了迅速演變和發生了一些根本變化。生產機械化,新能源的利用,運輸與傳遞手段的發展,工業集中,產品增加,女子大量進入經濟生活以及基礎教育的擴展」[1],但是基礎教育領域並沒有回應社會提出的新的挑戰。在1947年由物理學朗之萬兒童心理學瓦隆法語Henri Wallon (1879-1962)先後領導的委員會向教育部提交了新的改革方案,這也就是後來被稱為「朗之萬-瓦隆計劃」的法國戰後經典教育文獻。其主旨精神是體現教育民主化和個性化。

法案提出了六大原則:

  1. 實現社會公正,男女青年不論家庭和社會地位、種族出身如何,都有受適合其自身才能的教育的平等權利。
  2. 各種類型的教育和訓練方式,居於同等地位
  3. 普通教育是一切專門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基礎,學校應該稱為傳播普通文化的中心
  4. 學校教育應該重視學生的才能、興趣、稟賦的發展,並給以學科指導,使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
  5. 建立單一的前後連貫的學校制度,各級教育實現免費
  6. 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地位。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瞿葆奎.教育學文集·法國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