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nahoru, domu]

烏什哈達(?—1798年),一作伍什哈達[1]伊爾根覺羅氏[2]滿洲正黃旗[2][3],歷任前鋒、侍衛、都統、領隊大臣等職,從征緬甸金川台灣等地,因戰功賜法福哩巴圖魯勇號,兩次「圖像紫光閣」。嘉慶三年(1798年),參與平定川楚教亂,戰死,贈輕車都尉

烏什哈達
伊爾根覺羅
封爵輕車都尉
旗籍滿洲正黃旗
世居地/穆昆吉林
出生不詳
逝世嘉慶三年(1798年)

生平

編輯

烏什哈達為吉林[2][3],乾隆十九年(1754年),以閒散身份授前鋒[2]。二十七年(1762年),駐防伊犁[2]。次年(1763年),授前鋒藍翎長[2]。二十九年(1764年),升為前鋒校[2]。三十一年(1766年),烏什哈達從征緬甸,三十三年(1768年),以軍功賞法福哩巴圖魯勇號,授三等侍衛[2]。三十五年(1770年),從征金川,次年,攻克巴朗拉西面山樑、卡座[2]。三十七年二月(1772年),先前佔據的山峰被對方攻克,不久,烏什哈達又率軍奪回,並全殲敵軍,乾隆帝以其功過相抵未與追究[2]。三月,攻克資哩寨城,予以敘功[2]。三十九年(1774年),攻克羅博瓦山碉堡,獲荷包、燧囊等賞賜[2]。四十年(1775年),烏什哈達數次於雅瑪朋寨、瓦喇占等處立功,次年凱旋,封騎都尉加一雲騎尉世職,賜銀緞[2],畫像陳列於紫光閣,位列平金川前五十功臣之一[4]

不久,授和田領隊大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烏什哈達與和田辦事大臣德風互相攻訐,經欽差大臣復興調查,發現德風素來輕視東三省出身的烏什哈達,以至於烏什哈達官報私仇以泄憤[2]。德風私吞錢財屬實,依法治罪,但烏什哈達也因誇大德風之罪名而被革職,發往烏什邊卡效力[5]。四十九年(1784年),復授頭等侍衛,虎槍營營長。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烏什哈達改任健銳營翼長,出征台灣,參與平定林爽文之變,與普爾普合兵一處由茅港進發,攻打諸羅等地屯聚的民變勢力,各府縣之間的道路得以被打通,烏什哈達因此被賞還法福哩巴圖魯勇號[5]。五十三年(1788年),由水路擒獲民變頭目莊大田乾隆帝表揚烏什哈達戰功,在聖旨中說道,「官兵直抵瑯嶠時,烏什哈達帶領水師兵丁,順風速檣而至,四面合圍,水陸並進,俾莊大田得以即時獲擒,勇往可嘉!烏什哈達着交部查照功牌議給世職[5]。」凱旋後,再次將其畫像陳列於紫光閣,位列平定台灣後三十功臣之首[6]。乾隆帝命詞臣為其作贊[5],內容為[7]

金川領隊,不畏嶫岌。領水師兵,豈亦所習?連檣海口,合勢圍急。大田就擒,志堅功立。

不久,授吉林副都統,再調齊齊哈爾副都統、熊岳副都統[5]。五十六年(1791年),調任鑲紅旗蒙古副都統[5]。五十九年(1794年),因謊報廓爾喀軍務,被革職發往伊犁[5]

嘉慶元年(1796年),烏什哈達被釋回,派往河南當差。當時恰逢川楚教亂爆發,烏什哈達請求前往湖北軍前效力,賞頭等侍衛,跟隨副都統鄂輝赴襄陽進剿,殲滅各部起事教徒甚多,賞大小荷包[5]。二年二月(1797年),派駐襄陽城西岸,有教徒七八百人在古河口偵查,被烏什哈達擊破,斃者過半[5]。不久,移防四川石砫廳。九月,率領副將達桑阿等由甲溪一路攻至白崖山,攻破第一層木卡,教徒投水而死者五百餘人[5]。三年正月(1798年),教首王三槐等在梁山、墊江一帶騷擾,又由臨江寺至白崖山會合渡江,當時教眾有船數十停靠岸邊,人數不下數千之眾[5]。烏什哈達不顧兵力劣勢出迎抵禦,寡不敵眾而死,清廷加等撫恤,贈輕車都尉世職,由長子圖爾弼善承襲[8]。孫有進士鄂恆

引注

編輯
  1. ^ 中央研究院. 乌什哈达. 中央研究院. [2018-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8).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佚名 & 王鍾翰註解 1987,第2051頁
  3. ^ 3.0 3.1 趙爾巽等 1998,第10991頁
  4. ^ 故宮博物院《紫禁城》編輯部. 紫禁城 (156): 141. 2008.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佚名 & 王鍾翰註解 1987,第2052頁
  6. ^ 廷臣奉敕撰 1788,第313頁
  7. ^ 廷臣奉敕撰 1788,第314頁
  8. ^ 佚名 & 王鍾翰註解 1987,第2053頁

參考資料

編輯
  • 廷臣奉敕撰. 《钦定平定台湾纪略》. 1788. 
  • 佚名; 王鍾翰註解. 《清史列传》. 中華書局. 1987. ISBN 9787101003703. 
  • 趙爾巽等. 《清史稿》. 中華書局. 1998. ISBN 978710100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