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
玄参科地黄属植物
地黃(學名:Rehmannia glutinosa),又稱作芐、芑,為列當科地黃屬植物。
地黃 | |
---|---|
地黃的花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類植物 Asterids |
目: | 唇形目 Lamiales |
科: | 列當科 Orobanchaceae |
屬: | 地黃屬 Rehmannia |
種: | 地黃 R. glutinosa
|
二名法 | |
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 Libosch. ex Fisch. & C.A. Mey.
|
地黃在傳統紡織業中用作黃色染料,故得名。地黃的塊根則為傳統中藥之一,最早出典於《神農本草經》,依照炮製方法在藥材上又分為鮮地黃、乾地黃與熟地黃。
原植物
編輯株高15-30厘米,初夏開花,花大數朵,淡紅紫色。
產地
編輯主要產地為中國北方,以河南省焦作市一帶,如溫縣、博愛縣、武陟縣等地最為著名,在朝鮮半島和日本也有分佈。焦作市在古時為懷慶府,因此地區出產的地黃功效最佳而頗負盛名,稱為「懷慶地黃」。
炮製方法
編輯鮮生地即為採集新鮮者,可榨汁用,稱地黃汁。
乾生地為採集完後曬乾者。
熟地黃則是與良酒、砂仁拌炒,並經九次蒸、曬而得。炮製目的可使地黃的副作用(如:味苦、滋膩感、與服用後腸胃不適等情形)明顯的降低。
中醫學用途
編輯按炮製不同,性味、用途也不同。
鮮生地
編輯新鮮地黃稱為鮮地黃或鮮生地。
- 性味
性寒,味甘苦。
- 功效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用於因溫病或熱毒而吐衄、發斑,可以清火、解熱、涼血而止血。
乾生地
編輯經乾燥後的地黃稱為乾地黃或乾生地。
- 性味
性涼,味甘微苦。
- 功效
可以滋陰、涼血,治消渴、溫病入血分。主治陰虛內熱、虛煩不眠、月經過多等症。
《神農本草經》云:「乾地黃,味甘寒,主折跌、絶筋、傷中,逐血痺,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痺。生者尤良,久服輕身不老。」
古方亦用在補腎藥,在《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皆以乾生地入藥,如【腎氣丸】即採用乾生地、桂枝,配黃酒服;而不如後世相近的複方【桂附地黃丸】(又稱【金匱腎氣丸】)是採用熟地黃、肉桂皮。
熟地黃
編輯經加工蒸製後的地黃稱為熟地黃或熟地。
- 性味
性微溫,味甘,歸肝、腎經。。
- 功效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編]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地黃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 《植物名實圖考·地黃》,出自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
外部連結
編輯- (繁體中文)中藥圖鑑--生地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繁體中文)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藥材介紹--生地黃
- 地黃 Dihua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 地黃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 地黃 Di Hua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藥標本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繁體中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