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新村 (香港)
信義新村為一系列由(英語:Lutheran Villages)為「基督教世界信義宗香港社會服務處(現為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1960年代於香港鄉郊地區興建的徙置房屋,用以安置貧困的寮屋居民及艇戶。通常模式係由理民府撥地、由信義宗香港社會服務處向海外國家如紐西蘭及英國籌募建築費、然後由入住的居民組織「改善生活合作社」負責日後的維修保養。
信義新村(馬草壟)
编辑1962年11月29日落成揭幕,落成時共設單層平房60間,分3列12座依山興建,每座由4間至6間連接。依山而建,維持良好通風、採光及景觀。每平房面積13呎9吋x18呎,[1] 全村設水井兩口及男女厠各一座。入伙同日成立「信義新村改善生活合作社」,負責本村的維修保養及將來鋪設水喉等發展項目,每戶每月繳交社費港幣1元及租金5元。當年新村落成的紀念碑至今仍存村旁。
新村安置了馬草壟舊村村民。他們原居於深圳河畔低窪地帶,每遇大雨,深圳河洪水泛濫頻頻。遂由大埔理民府撥出官地及開闢地盤,並由「基督教世界信義宗香港社會服務處」捐助全數建築費用共港幣188000元。[2] [3] [4]
信義新村(馬鞍山)
编辑由「基督教世界信義宗香港社會服務處」所建,1961年11月底全部入伙。一共8座平房,每座供2伙人入住,容納約170人。1962年成立「馬鞍山信義新村改善生活合作社」,負責本村的維修保養及發展。[5]
有資料指興建馬鞍山信義新村是為了收容1962年因颱風溫黛襲港而失去家園的馬鞍山居民,此說法明顯與報章報導不同。
信義新村(長洲)第一村
编辑由「基督教世界信義宗香港社會服務處」興建。原選址為長洲北部小鬼灣(今小貴灣)山上,鄰近今日長利公園一帶。其後更改為「大石口電燈廠後面」(今風帆徑盡頭) [6]。
第一村26間雙層平房共52單位於1967年3月22日揭幕。建築費港幣370500元,由英國「牛津委員會饑荒救濟金」及瑞典捐贈,並由南約理民府撥出官地及鋪設道路街燈。每單位面積23呎x12呎,入伙時每戶已有自來水、電力供應,惟仍須使用公共厠所。居民由長洲鄉事委員會及信義宗香港社會服務處甄選,主要來自長洲東灣、大菜園及大石口之寮屋居民,俱為內地逃港難民。[7][8]
1970年,該村加設「梁志信義村福利中心」,作為附近一帶村民娛樂、進修甚至託兒之用,資金主要源自美國德州達拉斯市公益信託基金會捐贈,並以該基金會長梁志博士命名。
信義新村(長洲)第二村
编辑1968年3月29日入伙。單位36個,其中26個由西德「路德會」捐贈建築費,另外10個由紐西蘭CORSO會捐贈建築費。位於第一村西南面位置[9]。
信義新村(塔門)
编辑正式名稱為「塔門漁民新愛信義新村」,但通稱「塔門漁民新村」。1964年11月24日奠基,1965年11月29日落成入伙,同日「塔門漁民改善生活合作社」成立,負責該村的維修保養。共計雙層平房40間,80個住宅單位,每個面積320平方呎,總共容納80戶。由「基督教世界信義宗香港社會服務處」聯絡「紐西蘭海外救濟會」,後者捐出港幣52萬興建。[10][11]
信義新村(青衣)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阮志. 越界:香港跨境村莊及文化遺產. 香港: 三聯書店. 2016: 48. ISBN 978-962-04-3777-9.
- ^ 華僑日報, 1962-11-29
- ^ 華僑日報, 1962-11-30
- ^ https://today.line.me/hk/pc/article/%E8%A1%97%E7%9F%A5%E5%B7%B7%E8%81%9E%EF%BC%9A%E9%A6%AC%E8%8D%89%E5%A3%9F+%E4%BD%8E%E7%AA%AA%E6%B0%B4%E7%81%BD%E5%81%B7%E6%B8%A1%E6%99%82-pPeRP6
- ^ 華僑日報, 1962-07-21
- ^ 華僑日報, 1964-03-03
- ^ 華僑日報, 1966-11-19
- ^ 華僑日報, 1967-3-23
- ^ 華僑日報, 1968-01-08
- ^ 工商晚報, 1964-11-25
- ^ 華僑日報, 1965-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