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台灣影史上最大規模的失蹤案。千餘部的台語片竟然就這樣集體離奇失蹤,杳無音訊。
文:陳亭聿
這是台灣影史上最大規模的失蹤案。
從1956年《薛平貴與王寶釧》上映開始,台語片的產量連年皆凌駕國語片之上,國語片在政府扶植之下直到1966年方才逆轉頹勢。1960年代台語片全盛期年產百部,二十多年總量逾千片,使得台灣電影產量高居世界前段班。
然而,千餘部的台語片竟然就這樣集體離奇失蹤,杳無音訊。
電影圈盛傳各種流言,有一說是大量膠卷遭賤價變賣湧入裁縫店,製成草帽邊緣或塞進襯衫衣領;斥責此說無稽或認為轉作衣飾配件只是冰山一角者,紛說台語膠卷之所以值錢,是因為可以從中提煉出銀,另作他用。也有戲院端的知情者透露,因有規定拿到戲院的拷貝放完後就要註銷影片,還有人成為職業的膠卷屠夫,忍痛斧起斧落,斲斷所有從膠卷屍骸中再去拼組影像生機的可能。李泉溪導演甚至曾自言姻親作木屐生意,曾將一卡車的膠卷送他,熔製成木屐塗料…….
而那些尚未被支解熔毀為斷簡殘編的台語電影,如今卻也無從找起,許多小規模或投資失敗的一片公司早已收山,負責人不知去向,即使留存至今的大批舊片,也多因保存不善而報廢,從此再無法登台做戲。膠卷的失蹤或滅屍毀跡一案,其實事出有因,台語片保存與修復觀念的匱乏,以及最根本的,對台語片的漠視。
誰又能料到,台語片的老闆們一窩蜂地跟風搶拍、鬼才導演們縱情新媒材的影音實驗,製作盛況猶一場場不計明天身在何處的狂歡,散場後居然淪落為無人聞問,終於當我們想起,卻已和太多回憶永遠失散。
1989年,一場名為「如何保存台灣電影文化的資產」的座談會,召集眾多台語片時代的關鍵證人到場。談到關於台語片何以沒落,彼此眾說紛紜。發行人戴傳李指出,電視台的打擊影響最大;台語片導演林福地,則認為叫好叫座的國語片奪走了觀眾的眼球;李泉溪導演更直指,即使並未明文限制或打壓台語片,政府對國語片的偏愛,消極地放任台語片自生自滅,也多少造成台語片的失勢。
然而,再去追究台語片被淡忘的原委,或許不如從現在開始用力追憶。而這也應該是那場座談會召集人-井迎瑞發起會議的真正目的。
今天不蒐集,明天就會後悔,明天的我們又得去搶救,天天生活在搶救的夢魘之中。
我們對自己陌生,對自己疏離,正如鸚鵡不知自己的語言,知識份子活像豆芽菜,它不沾一點土。
關於那場座談會,以及其後台語片小組的成立,我們得將時間倒轉至1989年初。
當時的金馬獎還由國家電影中心的前身-電影圖書館來辦理,時任策展人的學者張昌彥、影評人李幼新(李幼鸚鵡鵪鶉)有意將「台語片」單元列入架構,孰料才提出構想,問題隨之而來,想辦展,但片都沒有,該怎麼辦?
就這樣,台語片集體失蹤的懸案再度浮上檯面。眼見調查時機已然成熟,當時的館長井迎瑞於1989年夏季正式召集關鍵證人與會,更大規模的搜查行動隨之啟動。留美海歸的李泳泉當仁不讓自薦為主持人,帶領一群義工投入前置作業,為小組的成立打下堅實基礎。
1990年6月,台語片特蒐小組正式成軍。
照小組成員之一黃秀如的說法,這是一群「或有志於此,或瞎打誤撞湊合出來的烏合之眾」,因此,團隊成軍之初的亢奮之情,很快便被雜牌軍無頭蒼蠅、進度掛蛋的挫折焦慮感滅頂。幸虧邱坤良教授適時現身,傳授小組田野訪談研究秘笈,加上多位關鍵證人,如導演何基明與林福地、出版過各種電影叢書的大記者黃仁等義氣相挺,提供線索與擔任電影知識的諮詢顧問,始打通了團隊的任督二脈。
偵查計畫擬定,頓挫後再次上路的爆發力驚人。這群由多位文藝青年組成的團隊成員,可說一位比一位積極,一個比一個來勁。排定追看既存台語片單之外,明知濟緩不濟急,仍舊求好心切,為拉近與資深影人的距離惡補日文。他們一聽聞任何風聲,就兵分各路趕向現場,不願錯失尋得任一線索、找到膠卷活口,或發現其他關鍵證物及重要證人的機會。
幾次重要的出擊與斬獲,包括重訪諸多當時還保留舊日景觀的湖山片廠,或者已拆遷的片廠舊址,像是華興、金山片廠等,從源頭端還原、勾勒與重建當年台語片產製的現場。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行動之一,是經由何基明導演引薦,在出資拍攝《薛平貴與王寶釧》的麥寮拱樂社負責人陳澄三位在太平鄉的別墅裡,蒐集到拱樂社的劇本、海報與劇照,以及包括《舊情綿綿》、《流浪三兄妹》等五部底片。
除了蒐集影片與文物,特蒐小組也積極密集地四處訪談,從小組成軍至1991年為止,尋訪對象高達160人次,累積下了大量口述歷史資料。另一方面,他們則須從荒煙漫草般的文獻資料(包括專書、政府檔案、報章雜誌、舊書攤等)當中披荊斬棘,試圖辨明與揭露那段成謎的「台語片時代」原貌。
雖說團隊已無所不用其極地將觸角伸向各處,連當時專門批發廟口放電影者也未曾放過,尋獲的台語片仍舊相當有限。即便如此,在台語片影人開始陸續凋零之際,他們地毯式的蒐集與訪問、編目與建檔,已為我們留下彌足珍貴的檔案與線索。
下回待續......
活動訊息
名稱:台語片60週年影展
時間:2016/09/17-10/29
地點:全台皆有放映點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