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璁
避不開的社會性死亡:為何這波#MeToo加害者不誠心道歉?
近期台灣 #MeToo 事件延燒,每天都不斷有性騷事件上新聞版面,而加害者面對指控,大多反駁、少數道歉、更少數會提告,但面對過去犯的錯好好道歉有這麼困難嗎?那是因為這波每個加害者都意識到,一旦自己的錯被攤到公眾視野,就只有社會性死亡,就必須放棄自己建立的人生這點,所以幾乎都拚死抵抗,因為退無死所。
李明璁「師生戀」爭議:不是你情我願就可以,為何美國多所頂尖大學嚴令禁止?
學校老師的首要責任,就是對於學生的責任,要維繫學生對於體系的信心,告訴學生老師們是值得信任的。因此,比如史丹佛大學也在他們的政策中特別強調,既然師生戀可能嚴重影響學生對體系公平性的觀感,甚至實際上真的影響體系的公平性,這樣的關係就是不該接受的,即使雙方都同意。
Me too風暴再延燒:女學生控台大前教師李明璁誘騙其感情;邱臣遠遭控性騷擾,賴香伶回擊是政治鬥爭
她在選課時認識了李明璁,兩人互相交換了MSN帳號,經常在深夜聊天。李明璁以感情挫折難以承受為藉口,頻繁邀約她。兩人經長時間交往後,她才發現有2至5名女學生有跟她相同的遭遇,且所有人都是受「同一套劇本」受騙。在得知李明璁和一名小學妹交往後,她才明白這不是單純的「私領域情感敗壞」,是李明璁利用了師生不對等的關係,巧妙地引導女學生發展出私人感情。
【散文】林楷倫《偽魚販指南》推薦序:強烈而細膩的現場感,產出了台灣第一本「魚販書寫」
說到底,這並不是個讀來純然愉悅或燃燒熱血的職人生命故事,就像市場人生百態,多半笑中有淚卻也是苦中作樂。「身為一名魚販,我很努力,很努力了」作者在第一章的最後這麼寫道,我相信任何人看完也都會有如是感動。
忠泰美術館五週年展《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將藝術帶出美術館,融入於城市、市民與生活
忠泰美術館五週年展《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主題與架構設定,源自於2019年開始,忠泰美術館內部團隊持續定期的研究會議,而共同摸索與凝聚出議題,定為名詞「生/LIFE」與動詞「生/LIVE」的結合《生生LIVES》──聚焦於「生」的複層解讀。
【專訪】百變社會觀察家李明璁:不要輕易說什麼事物「沒有用」,只有不會用的人
李明璁是學者、作者、創業者,也能周遊在電視主持、書刊製作和策展設計;以社會學與人類學作為切入點,他似乎每天都在重新發掘這千奇百變的世界。
【專訪】《我又在市場待了一整天》製作人劉志雄:不要拘泥於場景美醜,「人的表情」是最好看的
製作人劉志雄與我們分享金鐘獎節目《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的幕後製作過程,以及拍攝時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故事。
李明璁《物裡學》:筷子比任何一種餐具更近似手指的擬物、或者延伸
每當我持著修長的杉木筷,無論接下來要吃的是圍爐大餐或孤獨泡麵,都有一種說不出的踏實存在感,透過溫潤的指間觸覺,它好像在告訴我:「要好好地吃,好好地活」。
【關鍵專訪】《我又在市場待了一整天》李明璁: 第二季瞄準職人魂,「流動創生」讓台灣沒有偏鄉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榮獲第55屆金鐘獎三項大獎肯定,第二季推出《我又在市場待了一整天》,透過專訪主持人李明璁,更深入節目核心。
咖啡社交:從《聯覺的角落》進入職人們的感官世界
「妳想到新大道轉角那處新開的咖啡館坐坐。它的店面雖還堆置著施工碎屑,卻已自豪展示出即將完成的風采。這又是家令人目眩神迷的咖啡館。」——波特萊爾,1869。
李明璁《邊讀 邊走》:關於《戀人絮語》的,戀人絮語
Dear, 我寫下了一些斷裂的絮語, 從A到Z, 但是The only thing I “miss” is ─ U / you——是的,是你;因為總在想著你,所以無法說清你。
李明璁不續聘案真的是黑箱嗎?談大學的升等制度和標準
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台灣都有很多個案,我們會聽到八卦說某助理教授在升等的某個環節,因為某些人的運作而被「黑掉」,這些事情的確存在,然而,這並不表示所有升等沒過的案子都是被黑掉的。這應該是最基本的邏輯才是。
日本雜誌用台南街景當封面,卻喚出台灣網友心中各樣「最美的風景」
日本雜誌最新一期的台灣特輯,封面選用台南國華街的街景照片,有網友認為雜誌選用的畫面市容不美觀很丟臉,也有人力挺這就是台灣日常景象,掀起討論。
詹偉雄 X 李明璁:透過閱讀出走,《到遠方》重尋內在力量(下)
回到在台灣這個變動的時局,如果你要當個能改變時局的人,我們每一個讀者、這個社會的相關從業者其實該想一想:自己的生命有可能farther away(到更遠的遠方)的點在哪裡。個人要透過什麼去完成它?
【離線已讀,放不下的書本】李明璁:書本是窺探世界樣貌的一扇窗
勞工家庭出身的李明璁,從小生長的環境中並非全然被書籍所圍繞,但對他來說,書本成為了窺探世界樣貌的一扇窗。原來,填補孩子的幻想與知識是不難的,付出的僅僅是去「推開」那扇窗。
詹偉雄 X 李明璁:透過閱讀出走,《到遠方》重尋內在力量(上)
這本書裡隱含了一個層次。從開篇提醒我們不要再被網路虛擬的遠方滿足,到讀進他人真實的經驗,到最後你也可以到一個真實的遠方。書裡提供了有層次的實踐與練習。
用聲響和臺北培養感情──捷運「聲音地景計畫」到底要搞什麼?
城市跟我們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從捷運作為發端,其他公共空間如區公所、圖書館、醫院等,可以有哪些聲音設計?唯有想像力的精益求精,擺脫將就了事的民族性格,可能性就存在這些生活中的細縫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