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
香港在爭議聲中下調烈酒稅,有助於「夜經濟」再次起飛嗎?
香港政府宣布下調烈酒稅,旨在振興本地經濟和夜生活。但業界人士和醫學界對此意見不一,認為調整幅度有限,且可能對公共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布拉格將禁止導遊夜間帶團「跑酒吧」以吸引「有文化旅客」,過度旅遊讓歐洲各城市紛紛設禁令遏止
捷克首都布拉格通過一項法令,將禁止旅客跟隨導遊在晚間10點至早上6點之間「串酒吧」,此舉是為了解決當地長期以來的噪音與酒醉遊客問題。歐洲「過度旅遊」問題已造成當地居民困擾,許多如阿姆斯特丹、威尼斯、布達佩斯等城市紛紛祭出禁令作為回應。
工程師喝一公升「斷魂百香果」暴斃,業者承諾不再舉辦此活動,父淚:在家不喝
25歲張姓工程師7日晚間與友人到台北市信義區喝酒,挑戰酒吧喝酒活動,飲下一公升「斷魂百香果」後死亡。警方調查,死者無明顯外傷,確切死因仍待法醫進一步解剖釐清。酒吧業者也發聲承諾未來不再舉辦這項活動。
台北的工資、水電、租金都比東京便宜,為何出門聚餐喝酒卻反而更貴?
有一晚,日本朋友帶我去居酒屋吃晚餐,雖然位在惠比壽,但整間店幾乎點不到台幣一百多以上的東西。比較居酒屋、餐酒館、酒吧價位,台北時常都會超過日本甚至是西歐國家,如果說開店的人因此賺飽飽也就算了,但台北餐廳酒吧仍一間一間頂讓歇業。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子?錢都是誰賺走了?
一間1884年成立的馬來西亞私人俱樂部酒吧,139年後「女性止步」政策終於解禁
「皇家雪蘭莪俱樂部」成立之初就會組織包括板球、橄欖球等各種體育運動,也有馬來西亞最古老的板球場,因此很多人會在俱樂部的「長廊酒吧」觀看體育比賽,不過一直以來,長廊酒吧始終禁止女性進入,理由是俱樂部的男性會員,不希望女性看到他們在觀看板球比賽時喝醉且過於興奮的模樣。
這兩位來自英國威爾斯的過客,竟在離家6000多英里外的柬埔寨開了三間威爾斯酒吧
來自北威爾士的羅斯和南威爾斯的路克,因著在柬埔寨酒吧看橄欖球比賽而結識,更決定在柬埔寨金邊開了一間名為「威爾斯大使館」的酒吧。近期一位來自威爾斯的背包客造訪「威爾斯大使館」,驚喜之餘在個人TikTok帳戶上分享了在酒吧的經歷,特別是她旅行了七個月,沒想到能在離家6000多英里外的金邊酒吧內講威爾斯語。
酒吧噪音擾鄰全世界皆然,一個有心的里長或許就是解方
從師大夜市到東區,台北餐酒店家多會面臨居民矛盾,若上升到「慣性投訴」,單純的管理客人已不足夠,但解方又何在?筆者最近接觸到一個酒吧與里長「坐下來談」的案例,或許可成為未來更多店家與居民共好的解方......
西班牙偏鄉酒吧凋零、獨居長者無處可去,政黨提案列入「社會經濟法」以保障其存續
西班牙8131個市鎮當中,共有1435個沒有任何酒吧或餐廳,比例高達17.6%,幾乎都在人口外流和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的「空心西班牙」偏遠地區,其中909個鄉鎮的人口數不到100人。事實上,酒吧的社會功能,在偏遠鄉鎮的重要性遠高於城市。酒吧是鄰居的聚會和社交場所,幫助獨居老人維持心理健康,具有防止長者被社會孤立的關鍵功能。
能源飆原料缺、顧客縮緊荷包,歐洲酒吧陷關門危機,英國6大啤酒業者聯名請政府搶救
酒吧蕭條對歐洲來說還可能是個文化危機。許多饒富歷史的酒吧原已陸續凋零中,如今一波波重擊下難保還有多少倖存者,此外歐洲小型精釀啤酒正在興起,吸引年輕創業者投入,同樣也恐不敵暴增的成本和縮水的消費。
南非小酒館21名青少年離奇死亡、最年輕僅13歲,暴露當地違法販售與未成年酗酒問題
法醫推測造成這21人死亡的原因,應為酒館狹小空間內出現有毒化學氣體、瓦斯外洩或集體食物中毒所導致,並排除踩踏事故的可能性。
【馬力歐陪你喝三杯】在新酒吧點三杯酒,是一種「酒吧式」的彼此尊重
如何當一個酒吧的好客人?除了尊重店家之外,大概還有理性飲酒、結帳爽快。而尊重店家除了包含不要無理的催酒、追酒、凹酒等等之外,對我來說,還有一個點,就是每去一個新酒吧,至少點三杯酒。
可以終身每月換調酒的「紙飛機」NFT:初衷令人感動,但得思考如何真正「永續經營」
綜觀茫茫「公海」的多數NFT專案,台灣團隊FlyingClub.io在其中走出了一條特別的路,其希望持有者「傳家」而非「炒作賣出」的特性,讓它真正回歸到NFT運用的初衷,但Paper Plane這個產品最美好的特質,卻也可能是永續經營的隱憂。
【專訪】亞洲50大酒吧Room by Le Kief主理人:杯子裡的酒只是液體,但杯子外有很多故事
Room by Le Kief沒有特定的基酒,畢竟這個杯子裡的酒就只是個液體,但杯子外其實有很多故事,所以我們不討論酒,而是討論味道,酒的加入也許只是讓人可以喝醉而已,但風味可以引領出故事。
喝酒被下藥的性暴力總被消極應對,歐洲近日發起「揭發你的酒吧」運動
一個月前,布魯塞爾有2名女性揭發遭到酒吧服務人員下藥性侵,然而東窗事發後,酒吧老闆只是把人調離職位,警方與當局對指控也沒採取真正作為。經過醞釀,23歲的梅斯10月中創建「揭發你的酒吧」Instagram頁面,搜集並發表60多名受害者的遭遇自述,許多歐洲城市也開始有民眾上街請願。
停業禁令讓「酒吧」成為尷尬的存在,首先得讓營業項目與「陪侍」脫鉤
當代「酒吧」的緊箍咒,其實是源自於四分之三世紀以來針對色情行業的管制,但若從當代對「酒吧」的認識觀之,定義「酒吧業有陪侍」不僅不符常理,更對業者權益造成侵害,最該先做的改變,就是先將商業登記「J702080酒吧業」更名或廢止,讓「酒吧」一詞回歸民間廣泛使用。
「吳柏毅」和「傅潘達」滿街跑的台灣,什麼時候才會開放外送酒精飲料和處方籤用藥?
酒吧開放外帶是往前進很大一步,但光是開放外帶是沒辦法回應民眾實際需求,也無法根本性解決業者生計問題,主要因為販售酒類的相關法規在21年前制定時,網路尚不成熟,為了避免無法確認年齡驗證,彼時一律禁止線上購買。但2021年的時空背景已經不同。
調酒業是「賣酒」還是「賣服務」:疫情與法規夾擊,內用外帶都違法?
近10年來,台灣調酒文化看似迎向黃金年代,然而,調酒產業不得不面對的是重重的法規的羈絆,這次疫情剛好可以作為國家政策法規與調酒產業的檢視,在未來10年、20年可以成就雙贏的局面嗎?
英國人如何與病毒共存:遵循「六人法則」,以及舉辦不戴口罩的超大型派對?
從讓人搖頭的群體免疫理論,到世界疫苗接種模範生,英國現在進入要人民「學習和病毒共存」的階段,在英國親身經歷這一切的作者眼中,有條件開放餐廳酒吧與「舉辦超大型戶外派對」這類外人看似「佛系防疫」的宣言,背後目的究竟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