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成家
同婚專法通過五年後回顧婚姻平權路:時代或許轉了彎,但總有人無法忘懷的過去
2019年5月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可以同婚的國家。許多倡議平權的人都問:「同婚法通過了,然後呢?」作者從作家張蕙菁的作品切入,還原時空脈絡,重新檢視同婚專法通過前後的各方辯論與立場,至今看來又有何等樣貌。
柯文哲到底是挺同還是反同?我將他過去的言論列表,讓我們來一一檢視
2014年時他需要年輕選票而高舉「進步價值」;2018年害怕反同團體與「公投海嘯」吞噬自己,而改為強調「尊重反同」的模糊地帶;2020年因為懼怕2018年公投後的政治效應持續,乾脆走到公開「反對」的立場「以策安全」;而在2024年大選,為了重新鞏固年輕選票,柯文哲又開始「重新詮釋」自己過去的立場......
回不去也走不了,憲法法庭如何看待「有責配偶」的離婚自由?
憲法上的婚姻自由不只是保障成婚的自由,離婚自由也在範圍內。現行的制度法規下,只要有「重大事由」造成無法維持婚姻,就得以離婚,但「有責配偶」(外遇、家暴方)不在保障範圍中。此但書看似保障婚姻受害方,但婚姻並非只存在極端狀況,許多有名無實的夫妻,早已分居兩地,這時提出分居者,在法律中就成為「有責配偶」。究竟如何兼顧維護婚姻公益性與婚姻自由兩者間之衡平,11月15日的憲法法庭辯論後將揭曉。
阿根廷法院裁決一個男孩可以有3個父母,法官引述《哈利波特》對白:強烈的愛提供永遠的保護
阿根廷《民商法典》第558條規定,任何人不得擁有多於兩個父母,但在2020年到2021年期間,阿根廷許多地方都有裁決558條不適用、允許孩子能擁有3個父母的案例。
【書評】《拼裝家庭》:兩個爸爸與兩個女兒的平實生活,為什麼總是被另眼相待?
身為讀者我總理直氣壯的在心裡想著,這個家明明這麼好,為什麼總是被另眼相待?但其實我知道為什麼會被另眼相待,正因為同樣活在台灣,才更知道這樣的家庭可能會受到怎樣的批評。
【性平大事記】從彭婉如、葉永鋕到同婚合法化,台灣性平教育30年艱辛路
因為婚姻平權的落實,很多人認為台灣是亞洲的「性別平等」燈塔。但事實上,在每個階段甚至到今天,校園針對性少數的性霸凌事件依然發生且震驚社會,許多性少數的青少年也還未能抬頭挺胸,以自己最真實的樣貌生活。
日劇《弟之夫》:什麼才是「正確」的家庭形式?
究竟什麼才是「正確」的家庭形式呢?這是作者一直透過主角彌一來詢問讀者的問題。是一定要有「一對父母」才是正確的家庭形式?還是「只要有愛」就是正確的家庭形式?
【舊片重溫】《幸福湯屋》:母愛真偉大,你是否也吞食了母親?
《幸福湯屋》是一家庭通俗劇的恐怖硬芯,導演以黑色喜劇去敲碎。片末母親一如預期的死去了;結尾的告別式固然溫馨,但卻隱隱暗含了一種「食人」的象徵儀式⋯隱喻層次上,家人一起充滿了愛地吃了母親。
反同的逆襲:同婚選戰策略如何影響政黨選情?
婚姻平權理應是超越政治傾向、跨越政黨色彩的人權議題,這可見於年輕世代中,不論政治傾向,反同比例在 2012 與 2015 年一律低於兩成。然而,由 2012 年迄今,對婚姻平權議題的討論,卻可能因選舉或政治動員的因素,而產生質變。
婚姻平權與「酷兒反婚」再思考:同志要對抗的不僅是異性戀霸權
我質疑美國因同志婚姻合法化、接納同志伴侶移民,化身為進步文明的代表,粉紅刷洗國內對於有色、移民酷兒的壓迫。美國諷刺地從排斥有色同志移民的國家,變成擁抱同志移民的模範生。
「轉大人」的艱難與希望:專訪《花甲大人轉男孩》導演瞿友寧、編劇楊璧瑩
從「花甲男孩」看男女主角的成長與愛情 VS. 周邊配角的敲邊鼓大亂鬥,電影版以「穿越劇」形式讓鄭花甲回到十五年前,遭遇「陌生的家人」,釐清家人們多年以來各自擁抱的「遺憾」當初是如何成形而沉澱的⋯雖然花甲系列許多人物屬於這個世代的「魯蛇」或「厭世」,也有上一代的「撿角」(比如蔡振南飾演的花甲父親),但這部電影終歸希望給予觀眾一個希望──也是給予正在「轉大人」的台灣電影圈一個希望。
德國10月起同婚合法 愛情長跑38年男同志搶頭香
德國社會對同性伴侶的觀感開始有明顯改變,尤其在大城市,同志手牽手逛街和在街上親吻,逐漸不再遭受異樣眼光,已登記的同性伴侶保險、所得稅和繼承等權利,與異性戀婚姻沒有差別。
德國10月起同婚合法,愛情長跑38年男同志搶頭香登記結婚
德國社會對同性伴侶的觀感開始有明顯改變,尤其在大城市,同志手牽手逛街和在街上親吻,逐漸不再遭受異樣眼光,已登記的同性伴侶保險、所得稅和繼承等權利,與異性戀婚姻沒有差別。
《字嗨探險隊》:上路去!婚姻平權遊行中的各種字型
字嗨社團天天在臉書上解答這是什麼字型,現在要直接出動到街道上囉!街頭上充滿著各種字型,你有研究過它們嗎?在第二回,我們走到了街頭上的遊行現場。
「毛骨悚然」不是指婚姻平權?吳敦義:我支持另訂專法,不算是轉彎
吳敦義表示,如果要朝同婚方向開放,應另訂專法或在不影響既有民法架構下,立民法專章。同運先鋒祁家威批評,吳敦義說一堆花言巧語,是為了選票。
外媒高度關注同婚釋憲,但台灣是「國家」或「地方」讓BBC一改再改
英美主流媒體報導,台灣大法官做出支持同性婚姻的裁決,在亞洲跑第一,並稱此舉很可能在區域間引起迴響,包括南韓和日本等好幾個亞洲國家都要求婚姻平權。
台灣是「國家」或「地方」?BBC一改再改
英美主流媒體報導,台灣大法官做出支持同性婚姻的裁決,在亞洲跑第一,並稱此舉很可能在區域間引起迴響,包括南韓和日本等好幾個亞洲國家都要求婚姻平權。
另一種潛在文本:《少年金釵男孟母》的踢婆美學
當然,在此揣測誰踢誰婆並不重要,然而這一對形似女同性戀伴侶的角色,在整齣戲中,持續擾亂原本的南風設定,使得《少年金釵男孟母》出現非常有意思的複數想像詮釋。
沒有配備夠好的原生家庭,多元成家至少能包容一些「不被接住」的人
無論我們到底有沒有配備夠好的原生家庭(通常沒有),我們就是需要從家庭裡汲取安全跟認同感。既然如此,為何不讓我們更精確地選擇家人?讓我們跟周遭的人產生更深刻的連結,織出更細密的網絡。讓少一點人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