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
研究:32.6億年前隕石撞地球,化身「巨大肥料彈」助早期生命演化
32.6億年前一顆直徑37至58公里的碳質球粒隕石撞擊地球,是恐龍殺手小行星的50到200倍大。這場撞擊可能引發全球海嘯、大氣加熱和海洋沸騰,但它也可能帶來大量的磷和鐵,為微生物提供關鍵養分,促進地球早期生命的演化。
中國天文史(三):為何只有西方能確立「日心說」?中國缺少這三個條件
托勒密地心學說當然是錯誤的。然而,它屬於那種「雖然是錯誤的,但可以引領到正確的」模型理論。此前,筆者在物理篇討論了亞里士多德動力學,在化學篇討論了燃素說,它們都在物理化學領域,扮演了和托勒密地心學說在天文學方面類似的角色。而中國就偏偏缺少這種模型。
《系統思考實作篇》:如果整個地球是一個系統,當你推動「這裡」的時候,「那裡」就會發生一些事情
本書作者丹尼斯・舍伍德(Dennis Sherwood)是系統思考的專家,擔任許多企業的顧問,指導他們如何以系統思考建構競爭優勢。書中詳述如何以精確的常識應用在組織的策略思考中。舍伍德以有趣的方式,告訴讀者如何使用「系統循環圖表」和系統思考技術,將我們熟悉的常識加以精確化、結構化,以一種易於管理和理解的方式來解決複雜的策略問題。
英學者發布「全球臨界點報告」示警人類面臨空前威脅,中研院士籲政府參考規劃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院士王寳貫解釋,氣候異常可能引發地球某個具體系統的崩潰(例如冰凍圈),因而在特定情況之下,某個系統會崩潰,便是氣候學長久以來所關心之事,而那個「特定的情況」就是所謂的臨界點。
NASA揭小行星貝努樣本富含水和碳,有助解開生命起源之謎
《路透社》報導,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樣本科學家葛拉文(Daniel Glavin)表示,初步分析發現,歐塞瑞斯號採集到的樣本似乎「富含有機物」。葛拉文說:「這個樣本是天體生物學家的夢想。」他補充說,還有許多研究工作要做,NASA將把這個樣本與全球各地的實驗室分享,以供進一步研究。
英國研究:「終極盤古大陸」2.5億年後成形,極端高溫恐致人類等哺乳類滅絕
布里斯托大學高級研究員、報告主筆方斯沃斯(Alexander Farnsworth)指出:「新出現的超級大陸將造成三重打擊,包括大陸性(Continentality)效應、更炎熱的陽光以及大氣中更多二氧化碳。」「攝氏40到50度的溫度司空見慣,每日溫度極值甚至更高,再加上高濕度,最終決定了我們的命運,人類與其他許多物種都會因為無法透過汗水散熱來冷卻身體而死亡。」
Disney+《火之鳥:伊甸17》重點整理:「望鄉篇」故事在講什麼?影集版與電影版有什麼不同?
電影版《火之鳥》伊甸之花與影集《火之鳥》伊甸17,都是改編自原作漫畫望鄉篇,主角露美在遙遠的伊甸星球度過千餘年,踏上超時空旅行想要遙望故鄉地球的故事,從預告片看起來故事架構相同畫風也一致但結局會不同。動畫電影版將會在2023年11月3日於日本上映。
【小說】《寧靜海的旅人》選摘:當時人一聽到有機會移民月球都蠢蠢欲動,那個年代的地球已擁擠不堪
2401年,時間旅行的技術已經誕生,「時空研究院」在人類首次登月的地點「寧靜海」成立,負責查緝破壞時空秩序的非法行為、修正時序異常跡象。
加拿大湖泊找到「人類世」證據,科學家:雞骨頭、塑膠微粒、核彈殘渣證明地球生物學巨變
「人類世工作團」今天認定,鄰近加拿大多倫多的克勞福湖證明地球約70年前已因人類活動影響而進入了新的地質篇章「人類世」。而普遍存在的肉雞則是另一個證據,幾乎在地球上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會留下大量雞骨頭。
7月初是地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週,聯合國秘書長:氣候變遷已失控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陸地和海洋氣溫正在打破紀錄,「可能為生態系統和環境帶來毀滅性影響」。世界氣象組織氣候服務主任修伊特(Christopher Hewitt)說:「我們正處於未知領域,隨著聖嬰現象進一步發展,我們可以預期會打破更多紀錄,而這些影響將延續到2024年。這對地球來說是令人憂心的消息。」
巨大隕石可能是地球大陸的成因?古澳洲岩石同位素揭秘
大部分今日的海洋地殼至多有2億年的歷史,而它的形成仍在進行中,且對它的產生機制甚為了解:當板塊間出現縫隙時,岩漿湧入縫隙、冷卻並從最初的山脊擴散開來。大陸地殼更是古老許多。今日全世界有四分之三的陸地包含上述的皮柏勒古陸塊皆形成於太古宙。由於大陸已存在如此久的時間,要弄清它們的起源是個挑戰。
首次目擊垂死恆星吞噬行星,天文學家:恐預示地球50億年後命運
研究報告共同執筆人、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博士後研究員麥勞德(Morgan MacLeod)說,迄今在太陽系外發現的數千顆行星中,大多「終會面臨這種命運」。天文學家說,這項發現「說明了我們的存在轉瞬即逝」,在太陽系生命週期經過數十億年後,地球末期「可能會在僅持續幾個月的最後一閃中結束」。
《此時此刻,我們相遇》:若要成功挽救地球上的生命根基,思維方式就必須發生哥白尼式的轉向
儘管如此,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哲學問題,仍然非以下莫屬:我們該如何保衛住人類文明,以及我們自己星球上的這套生命根基?那本我直到一九九一年都還在寫的哲學小說,其中沒有收錄到的就是這個問題。而就在發現這點後,我冒起了冷汗——我怎麼可以這麼盲目輕率哪?
俄烏戰爭、核武威脅與氣候變遷,「末日鐘」距午夜僅90秒為史上最接近滅亡時刻
本次針對末日鐘進行的調整,是2022年2月24日爆發烏俄戰爭以來,所做的首次更動。且隨著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時間拉長,核戰發生的可能也隨之增加。一旦爆發衝突,無法保證核武器擁有國皆能自我克制。
全球人口暴增與氣候變遷,和女性權益又有什麼樣的關係?
人們通常不太願意將人口問題的討論納入氣候教育和宣傳。然而,氣候變遷與人口增長密切相關。正如總部位於英國的慈善機構「人口問題」所總結的那樣:每增加一個人,碳排放量就會增加:富人遠遠超過窮人;人口增加還增加氣候變遷受害者的數量,受害的窮人遠遠超過富人。
天文學家發現新小行星未來有些微機率可能撞上地球,引發數百萬年來前所未見的滅絕事件
受美國政府資助的國家光學紅外線天文研究實驗室(NOIRLab)表示,這顆新發現的小行星「是過去8年來發現可能對地球造成危險的最大物體」。2022 AP7撞上地球的風險很小,但謝柏德說,如果撞上地球,如同我們所知,這種體積的小行星「將對地球生命造成毀滅性衝擊」。
2022年11月15日將達到80億人,我們的地球能養活多少人口?
到底當前世界人口是不足還是過剩?人類主宰全球的未來會是怎樣?迄今關於地球人口的理想規模之爭論一如既往地眾說紛紜,而且比較情緒化,不過無論如何,留待我們人類決定哪一種方案是人口規模最佳趨勢的時日已經無多。
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哺乳動物如何熬過恐龍滅絶後的末日世界?
撞擊發生後,世界上的森林被野火吞噬,天空充斥煙塵,遮天蔽日,看不見陽光,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如布魯薩特所說,地球的生態系統「像紙牌屋」一樣地崩潰掉。哺乳動物要如何才能適應這樣惡劣的環境而延續其物種?
恐龍滅絶之謎:6千萬年前撞擊地球的隕星,其實不只一顆?
過去地球可能遭到一群巨大的星際隕石撞擊的想法,並非今日才有。人們已經在猜測在烏克蘭的波泰士(Boltysh)隕石坑也是由天外衝擊物造成,可能在某種意義上和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相關。兩個隕石坑形成的年代差別並不大。
地球自轉加速打破「最短一天紀錄」,專家:可能與兩極冰川融化有關
地球的寬度略大於高度,因此是一個扁形球體,兩極冰川會對北極和南極的地殼造成壓力。麥卡錫分析,由於氣候危機導致兩極冰川融化,地球頂部和底部的壓力減輕,這會造成地殼向上突出,讓地球變得更圓,而圓形會讓行星的自轉速度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