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
《人本AI的東方觀點》:如果以下三個條件得以實現,那麼人工智慧將有可能取代人類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自2020年起舉辦多場人文與AI對話論壇,並於2022年6月18日舉辦「人本AI論壇——東方觀點」作為第一次開放性結論,本書為該論壇重要論述之集結,這應是臺灣、華文界甚至全世界第一次關於AI與人文對話並朝向東方觀點之演講集錄。
《資本之道》:多數人沒有能力從一而終地走在迂迴的道路上,這就是奧地利投資法的優勢
本書首度將米塞斯及其奧地利經濟學派理論,濃縮為高效投資法,從辨識股市崩盤的貨幣扭曲和非隨機性,到蔑視高生產率資產,正如榮.保羅在推薦序中所言:「他將奧地利經濟學派,從象牙塔帶到了投資組合中。」透過當今一位偉大投資人的視角,本書提供一種罕見卻易於理解的途徑,帶領你發現市場過程的深沉和諧,這在今日市場,至關重要。
鴿子曾是人類的「天空小狗」,為何如今淪為城市公敵?
戈維特在一個週日午後,跟隨著倫敦鴿子繩足和救援小組一起活動,觀察到了旁觀群眾不同的反應,有人直接走進鴿子群中,彷彿牠們不存在,迫使整個鴿群飛開。也有孩子追著鴿子跑,造成鴿子恐慌地振翅,而其父母似乎認為這是項可以接受的「運動」...
美國研究:人類比其他靈長類活得更久,很可能是因為「母愛」?
「演化並不像人類一樣,會特別去區分什麼樣的行為是『好的』,什麼樣的行為是『壞的』。」吉波爾說。因此,人們也不該假設進化的軌跡中存在的「選擇壓力」,能告訴我們該怎麼「正確地」成為一名好母親、好父親,甚至是好朋友或好伴侶。
人類也要冬眠?研究顯示:冬季褪黑激素增、社會性時差作祟,平均睡眠多1小時
在冬天,不少外溫動物和部分內溫動物會隨著氣溫下降,進入冬眠狀態。然而,身為一年四季都得不斷上學、工作、活動的人類,冬季自然看不大出明顯活動力降低的狀況。但據《CNN》報導,如果在入冬後開始整天覺得昏昏欲睡,或早上想賴床起不來,其實也不是一件很讓人意外的事。
【小說】金寶英《物種源始》選摘:只有極少數人死時能夠保留住人的原貌,而大部分的人只會以野獸或昆蟲的樣子結束生命
繼《我等待著你》的太空環遊,金寶英再次帶來令人深思的故事。在同名短篇〈物種源始〉,她追問若要定義活著,那麼,人類沒有電與電線要怎麼動?沒有晶片如何計算和思考?當科幻小說叩問機器人算不算人,她反過來讓機器人質問:活著是什麼?
荷蘭企業家預先研究「太空性行為」,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人類寶寶在地球以外的地方誕生
相關人員正在模擬的部分重力實驗室條件下從事研究,但艾德布洛克說,已規劃在2024年底將攜有小鼠細胞的飛行器發射升空,至於人類胚胎的第一次升空實驗大約要再等5、6年。但這也只是整套實驗的一小步。在這類胚胎能被植入女性體內、生下第一個在太空受孕的嬰兒之前,還有很大的倫理問題要解決。
英國研究:「終極盤古大陸」2.5億年後成形,極端高溫恐致人類等哺乳類滅絕
布里斯托大學高級研究員、報告主筆方斯沃斯(Alexander Farnsworth)指出:「新出現的超級大陸將造成三重打擊,包括大陸性(Continentality)效應、更炎熱的陽光以及大氣中更多二氧化碳。」「攝氏40到50度的溫度司空見慣,每日溫度極值甚至更高,再加上高濕度,最終決定了我們的命運,人類與其他許多物種都會因為無法透過汗水散熱來冷卻身體而死亡。」
21世紀人類情感關係大圖鑑:站票型戀愛、曖昧蟑螂⋯⋯這些交友模式你遇過幾種?
如果你在這些情境中,發現了自己目前好像正遭受著類似的待遇,希望這些故事可以讓你提高一些警覺。也希望你可以從S的故事中獲得一些啟發,因爲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裡,而你也不需要因為發現自己似乎不適合參與這場飢餓遊戲而感到一絲沮喪。
【書評】《零觸碰親密》:零觸碰是AI建立完美世界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人機配種計畫
《零觸碰親密》並無高超潮起伏的劇情,它吸引人的是細細描寫主角身處其中的感受——在虛擬實境中想要觸摸對方卻只能穿透的失落感;在實體世界中當少年遞傳單給她,指頭輕輕擦過指尖,那樣輕微卻像是碰到熱水;生化人伴侶每日與之配種,她看著同步率數字上升,卻疑惑數字所代表的意義。
《荷馬史詩》:人神同形同性,可是人與神有天壤之別。這是荷馬兩部史詩的文化母題
本書上溯印歐語族群遷徙殖民的歷史,下探歐洲史詩的源起與流變,透過獨樹一幟的史觀,展現別開生面的史識,全面探究荷馬史詩蔚然成學的來龍去脈。作者所見史詩景觀的嬗遞反映文化史的進程,從口傳史詩以實體城牆界定土地認同,經由文人史詩以文化城牆界定族群認同,到基督教史詩以信仰城牆界定宗教認同。
《理性生活》:人類真的是理性的動物嗎?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本書是理情行為療法之父亞伯.艾里斯的經典之作,提供了許多實用的方法、策略和案例,幫助讀者學會以理性思維取代扭曲的想法,釐清「情緒」與「思考」之間的關係,停止將生活中的不如意視為萬劫不復的巨大災難,進而強化心理韌性與應對現實的能力。
《新疆再教育營》推薦序:禁言、炸號、喝茶,在恐懼中,我們因為新疆走到一起
戴倫・拜勒是全球最頂尖的維吾爾族社會與中國監控體系專家,他對新疆地區進行長達十年的研究,透過檢視官方文件及長期深入的訪談,揭露再教育營如何成為新疆的「日常」——超過一百五十萬維吾爾人被迫進入再教育營及其附屬的工廠。
見肉食喜形於色?探討人類喜愛吃肉的因素
人類是靈長類動物,我們的第一個靈長類祖先大約出現在6500至8000萬年前,居住在樹上,以水果和樹葉為主食,那個時期的靈長類體型約一個巴掌大小,只吃水果和樹葉就已經能夠支撐身體的運作了。那為什麼到了現在,牛排、鹽酥雞等肉類美食,對我們的吸引力如此之大?
相較於AI繪圖的作品,其背後的科技再造靈魂之美反倒更貼近「藝術」
我們無法避免AI帶來的衝擊。或許在資本利益至上的現代社會裡,所有職業本就會迎來如此終局。但就如同多數科幻片描寫得一般──這不是AI造成,而是人性使然。畫得更好、更快、更精的大有人在;盜圖、拼貼、置換的也層出不窮,傳統創作者在技藝上的信心早在工業革命就已消失。
科學家發現東非黑猩猩「在樹林而非平原」發展出雙足步行能力,有助解開人類演化最大謎團
有關人類有辦法與一般動物不同,達到具有「雙足步行」(bipedalism)的能力,位於東非坦尚尼亞依薩山谷(Issa Valley, Tanzania)的黑猩猩,提供了科學家一些重要的資訊。生活在依薩山谷的黑猩猩即便周遭有著一片草原,但牠們待在樹上的時間還是比預想的多。在黑猩猩使用手的情境中,有高達85%的機率是在樹林中。
《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生物有辦法分類嗎?蒲公英和蝴蝶和我,有哪裡不一樣?
現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這個小小的單細胞生物演化而來,從這個角度思考,一路演化而來的人類、狗、貓,甚至是蒲公英,彼此間都沒有明確的區別。因此,存在於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也沒有明確的分界,但想想似乎又會覺得有點彆扭,對吧?
天文學家發現新小行星未來有些微機率可能撞上地球,引發數百萬年來前所未見的滅絕事件
受美國政府資助的國家光學紅外線天文研究實驗室(NOIRLab)表示,這顆新發現的小行星「是過去8年來發現可能對地球造成危險的最大物體」。2022 AP7撞上地球的風險很小,但謝柏德說,如果撞上地球,如同我們所知,這種體積的小行星「將對地球生命造成毀滅性衝擊」。
《脆弱也沒關係,好好療傷的溫柔練習》:成天互相傷害,你也有「人類過敏症」嗎?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人類過敏症的症狀,我建議先審視你自己的內心。對人的恐懼越大,背後隱藏的認同需求越大。如果得不到認同,就覺得自己是沒價值的人,這種根深蒂固的錯誤念頭會讓你越來越難建立人際關係。
人類基因體計畫最後一塊拼圖:我們要用誰的基因體來代表全人類?
在上百名科學家的努力之下,端粒到端粒聯盟於去年發表了史上第一個完整的人類基因體(T2T-CHM13),這項成果也於今年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這個新的人類基因體提供極高精確度的端粒、中節、核糖體的DNA 序列,也額外發現了超過1900個基因,更修正了許多先前在人類基因體中的序列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