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國立
林昭庚《做人做事做學問》:「易經理財」逐步實現財富自由,依據〈否卦〉和〈泰卦〉逆勢操作
第一位台灣中醫針灸學博士暨教育部審定的中醫學教授。第一位台灣受邀在世界衛生組織發表針灸主題演講,暨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傳統醫學主題演講的學者。第一位台灣本土中西醫結合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想講述的是個人一生磨練自己,用以安身立命的信念和態度,期能啟發年輕學子不自我設限,胸懷大志、勇於開創人生夢想。
《華人壯陽史》:從前只有本省人愛吃的蚵仔,1970年已普遍成為一般家庭的「生猛」佳餚
以虛弱、慾望、疾病和藥品為核心,作者皮國立教授爬梳醫學典籍至廣告圖像等各式材料,探討性與身體的關係;此外更點出近代社會、文化之時代特性與風尚,細緻地勾勒出一段新式情感成形、知識系統變遷,乃至國族、社會、文化想像改變的歷程。
皮國立《最「潮」中醫史》:豬事大吉——豬肉的補養與飲食史
本書寫作題材包羅萬象,上至神醫華佗、針灸穴道,下至民俗食療、刮痧放血,沒有生僻冷硬的歷史,只有你想像不到的各種有趣故事!不僅內容極具延伸研究價值和閱讀趣味性,同時收錄了醫療史研究方法及總體視野的文章,是一本既符合大眾史學寫作精神,卻又不失嚴謹學術性的醫療史讀本。
《華人大補史》:對日抗戰初期,中國士兵每日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不及日軍的5%
日本陸軍為了準備對華作戰,一九三八年四月公布《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提高了日軍兵食的質量標準。規定中除了米與麥飯等主食總量的增加外,蔬菜肉類質量改進也一應俱全。除了多種口糧搭配外,動物性蛋白質的需求,始終維持牛肉三百五十克或四百克的沙丁魚的標準。
《華人大補史》:味素在日治時期銷入台灣大受歡迎,但仿冒情況比日本還要猖獗
一九一九年三月六日的《臺灣日日新報》顯示,有衛生官員出差調查食用品,在中南街臺灣人開的雜貨店中,查獲仿冒的味素。其包裝與原裝無異,經檢驗,發現是芋片、粟粉,另外還混雜了一九一六年案例中所沒有的魚類骨粉及鹽。有的則是用小蘇打粉混合,所以色彩相當接近。
《跟史家一起創作》:遲些成名最好!嚴耕望從師錢穆與習史的故事
很多人學問做得不錯,那不過是基本要件而已;但其出身(讀什麼學校)、師承(指導教授是誰),大概都是影響一個人工作與前途的重要因素,能不戒慎恐懼乎?
《虛弱史》:長期存在於華人健康概念中,害怕虛弱、失精的身體觀
這本書,探索近代人們的心態史,甚至釐清自己年少時的困惑,並解釋當代的一些社會、文化現象,接下來將要展開的是隱藏版的歷史,鮮為人知的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