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中
美11名議員推抗中法案 外交經濟軍事面強化對台支持
美國11名參議員19日提出法案,以確保在與中國競爭中取勝,內容包含從經濟、外交及軍事層面支持台灣,包括停止將台灣政府稱為「當局」的過時做法,AIT處長職稱改為代表,且任命程序須比照大使,獲參院同意。
從炸北京到「保護費」,專家分析川普對台立場反覆仍是「利益至上」
專家認為,有些人考量到台灣的戰略位置、經濟重要性,以及如果美國不保衛台灣,將對國際秩序及美國與盟友關係造成的影響等,而認為美國應該出更多力阻止中國對台灣的侵略,並在嚇阻失敗的情況下保衛台灣,「然而,川普不太可能認為這樣的論點有說服力」。
歐洲議會大選在即,台灣外交部如何擊破「一中政策」緊箍咒,提升與歐盟各國的關係?
歐洲議會黨團間的團結,是各國屬性類似政黨的跨國連結,例如立場中間偏右的歐洲人民黨團(EPP),就包括德國的基民黨、法國的共和黨、西班牙的人民黨等組成單位,因而受制於單一國家政策的色彩較淡。透過這種橫向、價值取向的連結,議員們可以討論「打高空」 議題。半導體領軍科技和經濟投資計畫、援助烏克蘭與其他難民方案,都是台灣政府可以遞出的橄欖枝。
「一帶一路」窮途末路?西方對中國觀感日漸低落,考驗北京建立的「意識之秩序」
中國開始收緊發展中國家的貸款,並且更務實的關注自身地緣政治的需要,並非以當地國家的發展為優先考量,也讓部份「一帶一路」國家產生疑慮,面對品質不一的基礎建設和永續發展的犧牲,中國更難凸顯有別於西方的發展價值。中國即將面對的不只是意識與價值的相互理解,能否持續保有高度經濟成長,並且驅動國際發展,恐怕也是其他國家於10月份再探「一帶一路」虛實的考量。
稱台灣是國際議題,尹錫悅為何「重拾抗中初心」大談台海問題?
尹錫悅為何會突然提及「臺灣問題」?除了因為現今韓美日正屬於軍演現況,三國關係正屬交洽熱烈之際,尹錫悅也將以「國賓」身份出訪美國,故在行程之前,大表親美之姿。從言談之中,可以體會到他身為12年後,以「國賓」重登美國領土訪問之事十分自豪,發言大剌剌陳述親美「國際現況」,然而此強硬立場,事後能否保持一貫,仍值得我們關注。
【專訪】捷克眾議院議長艾達莫娃友台立場鮮明,25日將率史上最大訪團來台
捷克眾院議長艾達莫娃指出,雖然捷克跟台灣地理距離很遠,她有信心兩國人民彼此能互相了解,因為捷克被強權佔領過,知道如何爭取自由和民主,雙方歷史有許多相似之處。針對北京要求取消台灣行,艾達莫娃回應說,「捷克是民主國家,有自己的外交政策,沒人可以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拜登投書回顧今年經濟成果,提及台積電赴美設廠;布林肯盤點外交成果,聯合盟友抗中維護台海和平
布林肯說,美國今年團結盟友,致力維繫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針對中國危害新疆與西藏人權、侵蝕香港言論與新聞自由等作為,美國也聯合盟友持續關切,採取共同行動。拜登政府去年1月上任以來,積極把台海安全議題國際化,拉攏他國共同關切台海和平與穩定。
【黑域計畫】4:《三體》的設定,剛好可以推導出台灣抗中的三個選項
台灣目前的的選擇,同等於自動給予中國「開戰合法性」,而「黑域計畫」的防禦方式是進攻,是發動文化戰爭,是利用瓦解中國共產黨統治合法性的方式來保衛台灣,從而使其武統台灣的理由受到質疑。
學者分析:北京企圖干預2024台灣總統大選,但台灣社會面對假訊息抵抗力愈來愈強
紐約艾德菲大學(Adelphi University)文理學院院長王維正表示,北京向來被視為台灣選舉的影武者,可能偏愛中國國民黨。但鑑於香港近年局勢、習近平限縮九二共識定義,國民黨很難維持支持兩岸統一的立場,台灣政壇將只剩「親現狀」政黨。
日澳時隔15年簽「新安保宣言」協力抗中,澳洲預算增加國防與太平洋外交支出
在與北京關係惡化的情況下,坎培拉和華盛頓已在兩個多邊集團內結成夥伴來對抗中國的影響,分別是包括日本和印度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以及包括英國的「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
【黑域計畫】1:回答「台灣該不該獨立」之前,必須先解釋「綠島該不該獨立」
我們必須找到一個理由,來說明為什麼在綠島可以獨立建國的情況下,它不需要獨立建國。唯有如此,很多已經被完全卡死的理論困局才有解方。只有把故事說清楚了,台灣才有機會不滅國。
從支持一帶一路到否決中資,義大利首位女性總理梅洛尼持續「抗中挺台」路線
梅洛尼表示,鑑於義大利當前政治形勢,如果她成為總理,看不出有跟中國在2024年續簽一帶一路備忘錄的條件。這項備忘錄以5年為期,如果兩方不採取任何動作,效期就會自動延續,但梅洛尼這番談話代表她的政府將提出廢止備忘錄的提議。
【關鍵眼中盯】跟尚書大人一樣機靈的英國「抗中首相」特拉斯,隨時再來個髮夾彎也不意外
對歐美政治人物來說,口號反中是獲得正面公關的廉價又有效辦法,但綜觀英國國內經濟困境,以及新任首相特拉斯長久以來缺乏中心思想、不斷髮夾彎的表現,「抗中」恐怕只是為了市場需求而喊出的口號。
特拉斯外相轉首相:無論「抗中」姿態是否改變,台英關係有機會更上一層樓
部分觀察人士指出,特拉斯有「先追求媒體效果,再考慮政策內涵」、「大處著眼,但疏於小處著手」的傾向,且專業能力與強烈的個人意志不全然相稱。
若真要「抗中」,裴洛西該直飛北京與習近平硬碰硬
有另一派的人認為,裴洛西訪台並非必要。除象徵意義上的友台宣示外,實際上並未帶給台灣實質上的利益。再者,訪台一事很可能台海緊張局勢進一步升高,使美、中、台三方可能出現「戰略誤判」,引發衝突。
世界各國對於中美兩國的態度,只有「挺中反美」或「挺美反中」兩極化發展嗎?
這第二群國家代表的意義很有趣。對這些國家來說,對美國跟對中國的態度之間不是全然對立的。對他們(至少他們的受訪者)來說,喜歡美國不等於要討厭中國,而喜歡中國也不代表要討厭美國。
【國際大風吹】左手大買俄羅斯石油,右手跟歐美緊密合作,印度憑什麼踩穩「中立路線」?
白宮兩度表態,勸印度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但自俄烏戰爭開打以來,印度始終沒有點名譴責莫斯科,也持續購買俄國能源。看似與西方不同調,卻又獲歐美積極合作。背後其實有歷史淵源與戰略利益的綜合考量。
蔣經國跟民進黨看起來都是「反共保台」,但兩者可以相提並論嗎?
許多人都在質問「國民黨怎麽不反共」,仿佛民進黨已成「反共」的代表,但民進黨如今所謂的「反共」和過去蔣經國的「反共」是一回事嗎?而只要反共,就代表「蔡總統始終跟著經國先生走」嗎?
拜登「中國政策」大多延續川普作法,差異只在更積極與盟國合作
拜登政府上任以來對中國政策,不僅大多延續川普作法,在部分議題更提高相關制裁。最為關鍵者,乃美國積極與盟國攜手合作,為拜登政府與前朝政府對中政策之最大差異。
首次拜習會前夕,美國務卿布林肯表態:「中國若侵台,將採取行動」
自1月拜登上任以來,美中元首僅通電過2次,第一次通話是在2月,在2小時的會談後,拜登稱這是個愉快的對話:「這是一次很好的談話,我很了解他,在我擔任副總統的這些年裡,我們在一起度過了很多時光。但是你知道,如果我們不行動,他們就會把我們的午餐拿去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