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確幸
寧願打工也不升職?不是年輕人有問題,是薪資意圖使人「不努力」
台灣去年才創下史上最高GDP,景氣可說大好,台商回流,熱錢不斷湧入,可為什麼職場前線仍有缺工潮?為什麼人才都想躺平?說白了,是公司賺錢與否都與員工無關,「賣命」完全不合乎理性。
前投資銀行家:擁有精彩人生的幸福密碼,就在於找一份非常、非常無聊的工作
如果我告訴你,過上最佳生活的秘訣,其實是擁有一份無聊的工作呢?聽起來像瘋話,對吧?就像在說:「嘿,想要渡過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嗎?那就去看油漆從你的牆上乾掉吧!」但請聽我解釋。首先,讓我們弄清楚我們所說的「無聊」工作是什麼意思...
不再奢求「成功」:想留住Z世代人才,企業不能只有給願景
對於絕大多數的Z世代來說,工作的目的以排序而言,「自我實現」如今已經被「累積資產」所超越,背後形成的原因大致上不脫離現實面的壓迫,也就是所謂不友善的大環境。也因為這樣,所謂「美好的願景」再職場上已經不能對Z世代產生誘因,提供較高的薪資已是基本,而且不能伴隨不成比例的責任負擔的增加。
台灣人追求「小確幸」,是一場複雜細膩的文化過程與心靈結構的轉換
這麼說來,台灣人缺乏大的格局、缺乏雄心壯志、盡是生活瑣事。但是放在中國不斷升高恐嚇台灣的整體脈絡來看,正因為國家局勢險峻,養成我們以民主制度及追求日常生活的愉悅來面對中國民族主義的大論述。
《中港新感覺》:香港/陽剛 vs. 台灣/陰柔,當性別化的地理想像進入社會集體潛意識
港人紛紛重新凝視這個親近的地緣他者,並毫不保留地抒發愛台灣之情。除了香港近年政治紛擾、經濟發展遲滯、社會流動趨緩的脈絡之外,究竟該如何解釋如此集體想像的變化?這樣的變化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表達?在台港人敘事中愛的政治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劉潤《每個人的商學院・商業基礎》:范伯倫效應&確定效應(風險規避)
有時候,消費者購買某些產品,是為了獲得心理滿足。如果商家能做到讓消費者恰到好處地炫耀、不露聲色地「裝」,那麼商品賣得愈貴,愈有人買。
當代厭世男女救贖:《拉拉熊與小薰》是活脫脫的「成人動畫」
傳統上,故事在主人遇到困境時都會出現一位男性扮演的「天降神兵」,但在這部戲中拉拉熊的角色不是男友,也不是解救公主的王子,但他總在最關鍵的時候,適當的伸出手。
實踐精神生活的「千禧世代」,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千禧世代生長於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新科技時代,也面臨全球經濟困頓衰退的挑戰,被認為與過往世代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型態、價值觀和消費趨向。究竟千禧世代在這些生活樂趣背後追求什麼呢?
交大校長:政府該鼓勵大學製造「產學落差」,別讓教授「小確幸」過頭了
「學界應該要走在產業的前面,如果沒有,這個國家前途何在?」他說政府不能要求所有大學解決產學落差,而是要鼓勵最好的大學製造「學產落差」。
《無腦理財術,小資大翻身!》:請一個月努力存6,000元
一個月存6,000元,乍看之下,或許你認為可以做得到,但看到生活六大需求的分配後,你可能就會在心裡犯嘀咕:「什麼小確幸都不要了嗎?」
《告別菜尾世代》:小確幸與旅行構成的世界觀?
在旅行途中,大部分的時間是快樂的,然而,在當地生活是酸甜苦辣並存,甚至是長時間的苦悶。我們如何能在短暫的時間裡,便斬釘截鐵地說,已經體會到另一個國度的人是如何過日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