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留下生命故事》:如果死前能回到過去,你會希望回到哪一天呢?
有沒有哪一天,你回想起來也感到無比幸福,或意義重大呢?也許那一天,對你來說的意義,並不是你當下就能意識到的。許多的幸福感,在你失去了之後,你才會意識到它有多珍貴與重要。我記得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
《百術不如一誠》:怎樣才能有一顆感受幸福的心?推薦稻盛和夫的三個方法
欲望的滿足能讓人產生一時的幸福感,但是人的欲望沒有止境,「人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如果不懂得抑制過度的欲望,不管物質財富多麼豐厚,不管名譽地位多麼顯赫,人還是很難從內心感覺到幸福。所謂「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這個意思吧。而稻盛認為,幸福的主觀性很強,必須具備一顆能夠感受到幸福的心,人才能感受到幸福。所以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怎樣才能培育一顆能夠感受到幸福的心?在演講中,稻盛歸納了三個培育方法:
《自律即命運》:「存能夠帥氣甩頭走人的錢」只是癡心妄想,你永遠存不到,沒有人存得到
強調自律的重要性,指引讀者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控制欲望和衝動,並重拾內心的平靜與喜悅。透過內在力量和耐心的培養,讀者能在生活中保持平衡,避免被短視行為困擾。這本書挑戰我們反思行動的動機和優先順序,提醒我們不要成為欲望的奴隸,而是實現更有意義和充實的生活。
全球250大幸福城市出爐,台北、桃園、高雄入世界前百,前17名都在歐洲
倫敦「生活品質研究院」近日發布「幸福城市指數」報告,彙整出全球250座最幸福城市,台灣共有3縣市上榜,分別是排名第46的台北市、排名第64的高雄市與排名第88的桃園市。放眼全球,幸福指數排名前17的城市都在歐洲,美國則有10座城市上榜。
全球正向心理學的文化反思,中研院張仁和:超越「趨樂避苦」,邁向「心平氣和,正負均衡」
「就像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心律忽高忽低、大幅震盪,而是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張仁和比喻道,「健康」的快樂情緒就如同運動,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加速心跳,休息後又能順利回到穩定的基線狀態(baseline),有益於心肺適能,但最好別讓心律時時刻刻都居於高點。
新加坡國大公布調查:星國人不比從前快樂,沒那麼享受生活成就感也降低
在調查詢問新加坡人對民主權利的看法,對投票、參與任何類型組織、組織集會、了解政府的工作和職能、言論自由及批評政府這六個權利方面,滿意程度也低於2011年及2016年。其中「批評政府」的權利方面得分最低,滿分為4僅取得2.58分,得分最高的則是「投票權」,得分為3.23。
《人文主義的追尋》:約翰密爾自幼受到功利主義理論薰陶,卻因為憂鬱症而改變看法
密爾跟五個世紀之前的佩脫拉克一樣,深受無感症所苦,無法在任何事情上感到快樂。他因此對幸福的計算產生了質疑,如果由於更深層的原因,你無法感受到這種幸福,那麼去計算幸福有多少又有什麼意義呢?
《致獨特的你》:「把你放出來,溶入我們」,三座通往幸福的明日之橋
有「愛的傳教士」稱號的利奧・巴士卡力博士,將1970至1981年間的重要課堂講座與演講精華,集結成本書。書中以理性觀點洞悉人際糾結,以感性關懷引領人們了解生命真諦。含金量滿載的雋永文句,敲動人心,還曾被媒體譽為台灣「40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
《其實你不用那麼好也沒關係》:和「會說英語」一樣,我們對「幸福」的標準也很嚴格
本書作者「根本裕幸」跟許多讀者(你)一樣,都是嚴以律已、寬以待人的好人代表。本書便是專為如此優秀卻無法自滿的你而寫。根本心理師藉由多年諮商經驗,和自己身體力行的「懶散練習」,終於解開嚴以律己者共有的「心魔」,學會「對自己好一點」,並能張弛有度地過生活。
岸見一郎《從絕望到希望的阿德勒幸福論》:讀哲學系有什麼用?遭遇父母反對時該怎麼辦?
我目前正在找工作,我的父母告訴我應該找份穩定的工作,最好選擇大企業。但這不是我期望的生活,我想成為插畫家,不過無法說服父母這點讓我很困擾。我該怎麼辦?
洋特法則與「hygge」:丹麥精英在充滿庸人的社會中,如何正確的炫富?
論「hygge」的本質,就是用各種手段無微不至地創造出一種溫吞吞、甜膩膩的氣氛,以此換取眾人以波瀾不驚的心態去參與無目的、備感安全和親切的社交場合,藉以打發時光。然而在如此重壓下,反叛hygge文化的精英仍然大有人在......
【港片小酌】《甜蜜蜜》Almost a Love Story:怯懦的愛情才需要奇蹟
《甜蜜蜜》在1996年上映,票房成績大滿貫,黎小軍與李翹輾轉流離異地,漂泊再重遇的愛情,照見97回歸前夕香港人大批離散他方的不安定感。今天重看電影,兩人從內地奔走來香港,再為了討生活流徙至紐約唐人街的劇情線,一起留下來或勞燕分飛的抉擇,今天看來仍然是許多香港人情侶的寫照。
「我沒有女朋友所以不幸福?」這種想法正是讓潛在對象逃跑的原因
如果有個人做的任何事情,都會讓對方感受到散發出「我好想交女朋友」這個意圖,除非你也有相同焦慮,否則你看到這樣的人會不逃跑嗎?所以久了就會變成,我明明這麼好,為什麼我喜歡的人都會跑。
【專訪】張希慈、吳致寧:離開自己創辦多年的NPO,就代表背離了內心的使命嗎?
當NPO創辦人選擇離開自己創立的組織,常會面對社會大眾的質疑。但離開自己創辦的NPO,就代表背離了自己內心的的使命嗎?他們怎麼看待自己的離開?離開後又朝什麼方向前進?
《透光練習》:讓自己的視線,活在一個能持續尋找快樂的顏色之中
我對自己說過「不追逐成功,想要幸福」的想法,這是一份受限的謊言,因為幸不幸福,只有自己最清楚,當世俗定義的生活方式,已無法為生命帶來更多滿足,終於瞭解這樣的生活方式並不適合自己。
連續四年蟬聯「全球最幸福國家」,芬蘭也面臨新生兒不足、人口老化隱憂
芬蘭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約23%,居世界第4位人口嚴重老化的國家,居估算在15年後,也就是2035年時85歲以上的高齡人數將增加一倍以上至30萬人。
《內在獲勝》:戰鬥、逃跑、顫慄或姑息,我們的頭腦如何(及為何)創造恐懼?
葛蘭琪自許為「文化教練」,因為她認為恐懼不僅是一種心態,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要改變恐懼心態,要先破除恐懼迷思,她寫下本書正是希望闡述消除恐懼的方法,讓我們都能重新掌握生活的軌道,找到幸福驅動力的來源。
《扭轉奇蹟》上映21年後,我終於理解看懂「成功」根本不是「幸福」
很多人可能都沒注意到,最重要的事情——高爾夫球是代表什麼呢?是家人、朋友、熱情和健康,其他的事情——小石頭則是車子、工作、房子。無形的關係是高爾夫球、有形的事物則是小石頭。幸福是高爾夫球,成功只是小石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