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
印尼國父蘇卡諾打造的「建國五原則」,竟與「三民主義」有關?
蘇卡諾深知印尼人民始終無法形成「統一」的建國共識,必須建立一套適合「印尼特色」的政治哲學進行整合,於是參酌孫中山先生的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義」精神,以及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自由、民主與博愛等原則。
用他的眼睛見證國與家的雙重崩落:James Joyce《都柏林人》
「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愛爾蘭要如何推進他們從《都柏林人》開始動盪的政治選擇,正如他們這百年來的迂迴行進,恐怕也唯有愛爾蘭人才能給出他們的答案了吧。
因為被國際「欺壓」,所以須偉大復興:習近平與希特勒話術的異曲同工之妙
中共和納粹都將他們擴張的野心以爭取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都會持有的口吻做包裝。彷彿中華民族是不朽實體,終將會在正確的時機稱霸整個世界,好像德意志帝國是可以簡單收回故土的神秘力量,使用虛構的過去,來合理化不可避免的未來。
從中華四千年歷史,談黃安「中文姓氏者=中國人」的粗暴邏輯
試想下次有人指著你大罵:「你敢說你不是中國人你就不要講中文!去給我姓日本姓!」的時候,你能夠辯才無礙地舉例分別出中文使用者、中文姓氏者、中華民族與中國人的差別嗎?
辛亥革命的多重偉大意義:一場帶有遺憾的民族革命與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是現代第一次思想啓蒙運動(革命宣傳和漢人民族意識的興起)的直接成果,也為第二次思想啓蒙運動(新文化運動)奠定基礎。革命的成功與建國之後的短暫實踐,本身就是一次極好的啓蒙。比如,國家領袖應該是公僕,而不是父母官。
中國「國師」胡鞍鋼的「第二代民族政策」有多不堪?
胡鞍鋼的一系列文章極盡煽動右翼主義之能事,為此後的中國的右翼風氣的不斷增長推波助瀾。雖然,此後「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提法,沒有得到習近平的首肯,但實施的手段卻不無與之契合的特徵。
北大張維迎批中國人怨恨情結:未富先驕,稍強即狂,主權大於人權
北大教授張維迎:中國人民族意識覺醒後,對西方國家帶有怨恨情结,產生了一系列後果,當中包括「未富先驕,稍強即狂」、法治難以形成,不承認資本主義、自由和民主等。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心懷「天下」,國家觀念薄弱的古代中國人
這篇將探討古代中國人的各種觀念及其生活情況,第一是「民族觀念」:考察當時對於蠻、夷、戎、狄的稱呼,則更見當時所謂諸夏與蠻夷的分別,並不純是一種血統上、種姓上的分別。其次是「宗教觀念」,還有「國家觀念」。
《遊牧民的世界史》導讀:這群邊緣人曾經是人類歷史的支柱
近年來,日本蒙古史的著作在海峽兩岸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熱潮,其中又以京都大學東洋史教授杉山正明的著作為主。而開先河的正是這本《遊牧民的世界史》。以下將簡要介紹本書的內容,並梳理相關的學術與大眾討論,最後談談本書對當前臺灣社會與學界可能的啟發及其現實意義。
從販賣婦女到貧窮暴力事件:幾世紀以來,孟加拉灣都是男人的世界
貧窮迫使年輕男性只能到海外尋求致富之道,貧窮也同樣驅使絕望的父母為金錢所惑,決定讓他們的女兒和仲介一起走,所謂的仲介就是「女裁縫」或是鴇母。工作的婦女也是透過類似的掮客和債權人的網絡。在孟加拉灣周遭的移民世界中,男人和比他們少得多的女人之間發展出複雜的關係。
由販賣婦女到貧窮暴力:幾世紀以來,孟加拉灣都是男人的世界
貧窮迫使年輕男性只能到海外尋求致富之道,也使絕望的父母為金錢所惑,讓女兒和仲介一起走:所謂的仲介就是「女裁縫」或是鴇母。孟加拉灣周遭的移民世界中,男人和比他們少得多的女人之間關係複雜。
從販賣婦女到貧窮暴力事件:幾世紀以來,孟加拉灣都是男人的世界
貧窮迫使年輕男性只能到海外尋求致富之道,貧窮也同樣驅使絕望的父母為金錢所惑,決定讓他們的女兒和仲介一起走,所謂的仲介就是「女裁縫」或是鴇母。工作的婦女也是透過類似的掮客和債權人的網絡。在孟加拉灣周遭的移民世界中,男人和比他們少得多的女人之間發展出複雜的關係。
「華人之城」溫哥華,百年前竟有嚴重的種族歧視存在
有時候覺得很難以想像──在幾百年前,這個城市會有嚴重的種族歧視存在。儘管今日溫哥華是個移民眾多、多元族群與文化的城市,但是過去普遍對滿清、中國有著嚴重的種族歧視。而加拿大原住民則被帶有歧視意味的「Indian band」所稱呼,並受到奴役與剝削。
恐懼加拿大聯邦,推動魁北克獨立運動
前總理杜魯道曾說:「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小國家。」對於魁北克人何以主張獨立運動,或可簡要地歸納出兩種態度因素的拉鋸來理解,即對聯邦的「恐懼」和對分離的「信心」。
加拿大認同,一個矛盾的嵌合物:魁北克獨立運動之成因
前總理杜魯道曾說:「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小國家。」對於魁北克人何以主張獨立運動,或可簡要地歸納出兩種態度因素的拉鋸來理解,即對聯邦的「恐懼」和對分離的「信心」。
不是爛片:《愛情昏迷中》雖幽默好笑,背後卻盡是殘酷歷史
8月和9月,先後有兩齣在香港上映的印度、巴基斯坦好戲, 相比猛片《我和我的冠軍女兒》(Dangal),我們或容易忽略了《愛情昏迷中》(The Big Sick)這種溫情小品。
不是爛片:《情人眼裏巴基斯》雖幽默好笑,背後卻盡是殘酷歷史
8月和9月,先後有兩齣在香港上映的印度、巴基斯坦好戲, 相比各方面「夠晒大」的猛片《打死不離三父女》(Dangal),我們或容易忽略了《情人眼裏巴基斯》(The Big Sick)這種溫情小品。
為什麼我們需要從文化深耕、喚起台灣認同的培力行動?
自從太陽花學運後,台灣的民主歷史、地方敘事、社會議題被更多人認識,這都歸功於各個民間團體,將資源花在培力人民民主意識、提升人文思考等。
從地理地名地圖了解世界史:為什麼英語將德國念成「Germany」?
受到匈人的壓迫後,東哥德人、西哥德人、法蘭克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等日耳曼各民族如同擠牙膏般,向著西方、南方移動,遷居到羅馬帝國的領地內。這場日耳曼人的大遷徙,持續了約二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