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
外观
《薄伽梵谭》(梵语: भगवद् गीता 转写:Bhagavad Gītā),字面意思是“至尊神(Krishna)之谭歌”,学术界认为它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是印度教的重要经典,叙述了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Mahābhārata)”中的一段对话(位于《毗湿摩篇》的23–40),也简称为神之歌(Gītā)。《摩诃婆罗多》中叙述的事件导致了现在的喀历年代的到来,在这个年代的开始--大约五千年前,黑天向他的朋友兼奉献者阿周那讲述了《薄伽梵歌》。它是唯一一本记录神而不是神的代言人或者先知的言论的经典。
《薄伽梵谭》被多数印度教徒视为神圣,虽然是诗史的一部分,却也被视为奥义书之一,总共有700句,分成18章。
形容
《薄伽梵谭》顾名思义是一段诗歌,描述了阿周那与黑天之间在俱卢之野战争前,在战场上的对话。当时的阿周那看见许多亲戚朋友都在敌对阵营,感到难过而困惑,因此向正在充当他马车夫的黑天寻求指导。黑天对阿周那的劝导,采用了许多印度教基本的宗教信念与概念,而且他也向阿周那展现他与宇宙为一体的神身,最终成功说服阿周那参战。
章节概述
《薄伽梵谭》总共由18章组成:
- 阿周那要求黑天将战车停在两军之间。当阿周那看到亲友在敌军中,便失去了勇气而决定不再战斗。
- 黑天告诉阿周那,唯有肉体才会死亡,永恒的自身则是不朽;身为一个战士,应依法担起战争应负的责任。
- 阿周那问,既然知识比行动来的重要,那为何他要参与战斗。黑天强调依法执行责任的重要性;但是不可执著于其结果,才是正确的行动准则。
- 黑天向阿周那揭示,祂已经活了好几世,一直教授著瑜伽,保护虔诚的人,惩罚为恶之人;提示行动或不行动的准则,并告诉阿周那追随灵性导师教导的必要性。
- 阿周那问,到底是行动好还是不行动好。黑天回答,弃绝行动和以奉献精神行动一样能得到解脱,但后者会更容易达到解脱的目的。所谓以奉献精神行动,即是不执著于行动的结果,不为感官与外物接触的快乐或悲伤所惑,譬如莲花之出污泥而不染,只为求自身的清净而行动。
- 黑天描述冥想的正确姿势以及达到三摩地(禅定)的过程。
- 黑天教授知识的道路。
- 黑天定义梵(Brahma)、最高灵性(adhyātma)、业(karma)、 我(ātma)、最高存在(adhibhūta)和最高神灵(adhidaiva)等术语的涵义,并解释如何在死亡之时忆念衪而达到永恒无上的住所。
- 黑天解释何谓万有内在神论(Panentheism),“一切皆在我之中”,以此方式在任何情况下都忆念著衪。
- 黑天描述何以衪是一切物质及精神世界的源头。阿周那接受黑天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因为过去的圣者亦曾如是说过。
- 在阿周那的要求下,黑天向阿周那展现了宇宙的形体--一个“神的示现”,面对各个方向,放射光芒如千万个太阳,并包含了各种生物及物质。
- 黑天描述虔爱瑜伽(Path of Devotion/Bhakti Yoga)之途。
- 黑天描述自性、神我和意识。
- 黑天描述自然物质的三属性:忧、暗和善。
- 黑天描述一棵像征性的树木,根在上叶在下,代表物质的存在。此树必须以利斧砍断,如此对于感官的系着才能切断,而达到无上的住所。
- 黑天说明神圣及邪恶两本性;要达到最高的目的,吾人必须放弃“欲望”、“嫉愤”及“贪婪”。借由觉悟及经典的训示来辨别正确和错误的行动并奉行不悖。
- 黑天说明无论人的信仰、思想、行为,甚至吃东西的习性等等,都与物质三属性相关。
- 最后,黑天要求阿周那放弃其他的信仰,只皈依黑天,他形容这是人生最究竟的完美。
-
阿周那
-
黑天
-
黑天雕像
-
战车
-
俱卢之战图
-
俱卢之战图
-
《薄伽梵歌》19世纪的手稿
延伸阅读
- Davis, Richard H., The "Bhagavad Gita": A Biograph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
- Palshikar, Sanjay. Evil and the Philosophy of Retribution: Modern Commentaries on the Bhagavad-Gita (Routledge, 2015).
外部链接
- 梵语维基文库中与本条目相关的原始文献:भगवद्गीता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The Bhagavad Gita (Arnold translation)
- 开放目录项目中的“Bhagavad Gi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