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54296A - 干燥装置以及干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干燥装置以及干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54296A CN112154296A CN201980031638.2A CN201980031638A CN112154296A CN 112154296 A CN112154296 A CN 112154296A CN 201980031638 A CN201980031638 A CN 201980031638A CN 112154296 A CN112154296 A CN 1121542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ying
- dried
- drying chambers
- chambers
- he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17/00—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materials in loose, plastic, or fluidised form, e.g. granules, staple fibre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 F26B17/10—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materials in loose, plastic, or fluidised form, e.g. granules, staple fibre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with movement performed by fluid currents, e.g. issuing from a nozzle, e.g. pneumatic, flash, vortex or entrainment dry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3/00—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 F26B3/02—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by convection, i.e. heat being conveyed from a heat source to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by a gas or vapour, e.g. air
- F26B3/06—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by convection, i.e. heat being conveyed from a heat source to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by a gas or vapour, e.g. air the gas or vapour flowing through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 F26B3/08—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by convection, i.e. heat being conveyed from a heat source to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by a gas or vapour, e.g. air the gas or vapour flowing through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so as to loosen them, e.g. to form a fluidised b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3/00—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 F26B3/02—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by convection, i.e. heat being conveyed from a heat source to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by a gas or vapour, e.g. air
- F26B3/06—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by convection, i.e. heat being conveyed from a heat source to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by a gas or vapour, e.g. air the gas or vapour flowing through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 F26B3/08—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by convection, i.e. heat being conveyed from a heat source to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by a gas or vapour, e.g. air the gas or vapour flowing through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so as to loosen them, e.g. to form a fluidised bed
- F26B3/084—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by convection, i.e. heat being conveyed from a heat source to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by a gas or vapour, e.g. air the gas or vapour flowing through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so as to loosen them, e.g. to form a fluidised bed with heat exchange taking place in the fluidised bed, e.g. combined direct and indirect heat exchan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干燥装置以及干燥方法。该干燥装置具备:多个干燥室,沿着被干燥物的输送方向排列配置;分隔件,将在输送方向上相邻的干燥室之间进行划分,通过贯通孔使在输送方向上相邻的干燥室连通;被干燥物供给部,向输送方向的上游端的干燥室内供给被干燥物;直接加热部,通过加热气体直接加热多个干燥室内的被干燥物;间接加热部,间接加热多个干燥室内的被干燥物;检测部,检测被干燥物的温度;以及控制部,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调节间接加热部对多个干燥室内的被干燥物的加热量,控制部调节间接加热部对多个干燥室的加热量,以使多个干燥室内的被干燥物的温度低于温度阈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燥装置以及干燥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8年5月16日在日本提交的特愿2018-094350号并主张优先权,将该内容援用于本申请。
背景技术
近年来,正在研究用于将储藏量较多但水分量较多而发热量较低的褐煤、次烟煤等低品质的煤(被干燥物)(以下,称作低品质煤)高效地用作为燃料的研究。例如,开发出如下方法:在通过流化床式的干燥装置(以下,称作流化床干燥装置)使低品质煤干燥而除去了水分(脱水)之后,在发电设备等中使用该干燥后的低品质煤。
在流化床干燥装置中,为了使低品质煤适当地干燥,重要的是适当地控制低品质煤的滞留时间。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流化床干燥装置内设置分隔板(分隔件),将流化床干燥装置内划分成多个干燥室。在各分隔板上形成有低品质煤能够通过的通过开口部。该通过开口部的面积能够通过调整板进行调整。通过调整通过开口部的面积,来控制低品质煤在各干燥室中滞留的时间。
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流化床干燥装置中,根据由对低品质煤的水分量进行检测的水分量传感器、以及对流化床的层高进行检测的层高传感器检测到的层高信息,调整干燥装置出口的回转阀的转速。由此,对干燥装置内的层高进行调整,以使低品质煤成为适当的水分(滞留时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086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0177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发明人发现了如下情况:即便如专利文献1以及2的干燥装置那样,对低品质煤的滞留时间、流化床的层高进行检测并控制,当煤氧化时,从煤释放挥发气体,煤的材质也有可能变化。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点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干燥装置以及干燥方法,能够抑制被干燥物的材质变化而使被干燥物干燥。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出了以下的手段。
本发明的干燥装置为,使含有水分的被干燥物干燥,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干燥室,沿着输送上述被干燥物的输送方向排列配置;分隔件,将上述多个干燥室中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之间分别进行划分,并且通过形成于自身的贯通孔使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分别连通;被干燥物供给部,向上述多个干燥室中、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端部的上述干燥室内供给上述被干燥物;直接加热部,通过加热气体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使上述被干燥物流化;间接加热部,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检测部,检测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温度;以及控制部,基于上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调节上述间接加热部对上述多个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的加热量,上述控制部调节上述间接加热部对上述多个干燥室的加热量,以使上述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温度低于温度阈值,该温度阈值是抑制从上述被干燥物产生挥发气体的、预先确定的阈值,上述间接加热部具备:传热管,沿着与上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在内部流动加热介质;以及调节阀,能够通过调节开度来调节在上述传热管内流动的上述加热介质的流量,由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控制部为,将对仅收纳有恒速干燥状态的上述被干燥物的上述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进行加热的上述间接加热部的上述调节阀的开度设为最大,关闭对仅收纳有减速干燥状态的上述被干燥物的上述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进行加热的上述间接加热部的上述调节阀,将对分别收纳有恒速干燥状态的上述被干燥物以及减速干燥状态的上述被干燥物的上述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进行加热的上述间接加热部的上述调节阀调节为规定的开度。
此外,本发明的干燥方法为,使含有水分的被干燥物干燥,其特征在于,向沿着输送上述被干燥物的输送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干燥室且是设置有分隔件的上述多个干燥室中、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端部的上述干燥室内供给上述被干燥物,上述分隔件对上述多个干燥室中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分别进行划分,并且通过形成于自身的贯通孔使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分别连通,通过加热气体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而使上述被干燥物流化,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使用能够调节开度的调节阀来调节对上述被干燥物进行间接加热的加热量,以使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温度低于温度阈值,该温度阈值是抑制从上述被干燥物产生挥发气体的、预先确定的阈值,在对仅收纳有恒速干燥状态的上述被干燥物的上述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进行间接加热时,将上述调节阀的开度设为最大,在对仅收纳有减速干燥状态的上述被干燥物的上述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进行间接加热时,关闭上述调节阀,在对分别收纳有恒速干燥状态的上述被干燥物以及减速干燥状态的上述被干燥物的上述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进行间接加热时,将上述调节阀调节成规定的开度。
根据这些发明,当通过分隔件的贯通孔在多个干燥室之间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被干燥物时,被干燥物通过由加热气体直接加热而流化,并进一步被间接加热。在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干燥室由分隔件划分,因此在各干燥室内将被干燥物的品质分别保持为恒定的同时,对被干燥物进行干燥。
此时,对被干燥物进行间接加热的加热量被调节为,使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被干燥物的温度成为温度阈值以下。因而,能够抑制从被干燥物释放挥发气体,能够抑制被干燥物的材质变化而使被干燥物干燥。
此外,恒速干燥状态的被干燥物为,即便增加加热量,从被干燥物的表面蒸发的水分量也增加而被干燥物的温度难以变高,因此通过以较大的加热量对被干燥物进行加热,能够安全且有效地对被干燥物进行干燥。减速干燥状态的被干燥物为,难以从被干燥物的表面蒸发水分而被干燥物的温度容易变高,因此通过关闭调节阀而停止间接加热部的加热,能够抑制被干燥物的温度上升。在分别收纳有恒速干燥状态的被干燥物以及减速干燥状态的被干燥物的干燥室中,将调节阀调节成规定的开度而适当地加热被干燥物。
由此,能够根据收纳在干燥室内的被干燥物仅为恒速干燥状态的情况、仅为减速干燥状态的情况、恒速干燥状态以及减速干燥状态均存在的情况,有效地间接加热被干燥物。
此外,本发明的其他干燥装置为,使含有水分的被干燥物干燥,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干燥室,沿着输送上述被干燥物的输送方向排列配置;分隔件,对上述多个干燥室中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之间分别进行划分,并且通过形成于自身的贯通孔使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分别连通;被干燥物供给部,向上述多个干燥室中、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端部的上述干燥室内供给上述被干燥物;直接加热部,通过加热气体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使上述被干燥物流化;间接加热部,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检测部,检测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温度;以及控制部,基于上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调节上述间接加热部对上述多个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的加热量,上述控制部调节上述间接加热部对上述多个干燥室的加热量,以使上述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温度低于温度阈值,该温度阈值是抑制从上述被干燥物产生挥发气体的、预先确定的阈值,在上述多个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全部为恒速干燥状态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通过上述间接加热部调节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加热量。
此外,本发明的其他干燥方法为,使含有水分的被干燥物干燥,其特征在于,向沿着输送上述被干燥物的输送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干燥室且是设置有分隔件的上述多个干燥室中、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端部的上述干燥室内供给上述被干燥物,上述分隔件对上述多个干燥室中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分别进行划分,并且通过形成于自身的贯通孔使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分别连通,通过加热气体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而使上述被干燥物流化,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调节对上述被干燥物进行间接加热的加热量,以使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温度低于温度阈值,该温度阈值是抑制从上述被干燥物产生挥发气体的、预先确定的阈值,在上述多个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全部为恒速干燥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对上述被干燥物进行间接加热来调节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加热量。
根据这些发明,当通过分隔件的贯通孔在多个干燥室之间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被干燥物时,被干燥物通过由加热气体直接加热而流化,并进一步被间接加热。在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干燥室由分隔件划分,因此在各干燥室内将被干燥物的品质分别保持为恒定的同时,对被干燥物进行干燥。
此时,调节对被干燥物进行间接加热的加热量,以使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被干燥物的温度成为温度阈值以下。因而,能够抑制从被干燥物释放挥发气体,能够抑制被干燥物的材质变化而使被干燥物干燥。
此外,由于在多个干燥室内不存在减速干燥状态的被干燥物,因此能够通过间接加热部将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被干燥物的加热量调节成所期望的量。
此外,本发明的其他干燥装置为,使含有水分的被干燥物干燥,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干燥室,沿着输送上述被干燥物的输送方向排列配置;分隔件,将上述多个干燥室中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之间分别进行划分,并且通过形成于自身的贯通孔使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分别连通;被干燥物供给部,向上述多个干燥室中、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端部的上述干燥室内供给上述被干燥物;直接加热部,通过加热气体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使上述被干燥物流化;间接加热部,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检测部,检测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温度;以及控制部,基于上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调节上述间接加热部对上述多个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的加热量,上述控制部调节上述间接加热部对上述多个干燥室的加热量,以使上述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温度低于温度阈值,该温度阈值是抑制从上述被干燥物产生挥发气体的、预先确定的阈值,在上述多个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的一部分为恒速干燥状态、上述多个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的另外一部分为减速干燥状态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通过上述间接加热部来调节减速干燥状态的上述被干燥物的加热量。
此外,本发明的其他干燥方法为,使含有水分的被干燥物干燥,其特征在于,向沿着输送上述被干燥物的输送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干燥室且是设置有分隔件的上述多个干燥室中、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端部的上述干燥室内供给上述被干燥物,上述分隔件对上述多个干燥室中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分别进行划分,并且通过形成于自身的贯通孔使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分别连通,通过加热气体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而使上述被干燥物流化,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调节对上述被干燥物进行间接加热的加热量,以使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温度低于温度阈值,该温度阈值是抑制从上述被干燥物产生挥发气体的、预先确定的阈值,在上述多个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的一部分为恒速干燥状态、上述多个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的另外一部分为减速干燥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对上述被干燥物进行间接加热来调节减速干燥状态的上述被干燥物的加热量。
根据这些发明,当通过分隔件的贯通孔在多个干燥室之间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被干燥物时,被干燥物通过由加热气体直接加热而流化,并进一步被间接加热。在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干燥室由分隔件划分,因此在各干燥室内将被干燥物的品质分别保持为恒定的同时,对被干燥物进行干燥。
此时,调节对被干燥物进行间接加热的加热量,以使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被干燥物的温度成为温度阈值以下。因而,能够抑制从被干燥物释放挥发气体,能够抑制被干燥物的材质变化而使被干燥物干燥。
此外,恒速干燥状态的被干燥物为,即便增加加热量,从被干燥物的表面蒸发的水分量也增加而被干燥物的温度难以变高。由此,例如,以最大加热量对恒速干燥状态的被干燥物进行加热,另一方面,调节减速干燥状态的被干燥物的加热量,能够有效地加热两种被干燥物。
此外,在上述干燥装置中也可以为,上述间接加热部具备:传热管,沿着与上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在内部流动加热介质;以及调节阀,能够通过调节开度来调节在上述传热管内流动的上述加热介质的流量,由上述控制部控制。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传热管以及调节阀来简单地构成间接加热部。
此外,在上述干燥装置中也可以为,上述加热气体的氧浓度低于空气的氧浓度。
根据本发明,与作为加热气体而使用空气的情况相比,被干燥物难以被加热气体氧化。因而,与作为加热气体而使用空气的情况下的温度阈值相比,能够提高温度阈值,干燥装置的控制变得容易。
此外,在上述干燥装置中也可以为,上述检测部具备检测上述被干燥物的水分含有量的水分传感器或者检测上述多个干燥室内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上述检测部基于上述水分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或者上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检测上述被干燥物的温度。
根据本发明,基于水分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或者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检测部能够检测出被干燥物的温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干燥装置以及干燥方法,能够抑制被干燥物的材质变化而使被干燥物干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构成的概要的对一部分进行了剖切的整体图。
图2是表示该干燥装置的各传感器的测定点的纵截面。
图3是表示该干燥装置的各传感器的测定点的与图2不同朝向的纵截面。
图4是表示在实验中使用的流化床干燥装置的构成的概要的整体图。
图5是对通过实验得到的煤的干燥曲线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表示相对于煤的温度的、从煤产生的CO气体的浓度测定结果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的干燥装置的各干燥室中的直接加热部的加热量、间接加热部的交换热量以及煤的温度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的干燥装置的各干燥室中的直接加热部的加热量、间接加热部的交换热量以及煤的温度的测定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8对本发明的干燥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1是用于使含有水分的煤(被干燥物)W1连续式地干燥的装置。煤W1使用褐煤等水分含有比例较高的煤。
干燥装置1具备多个干燥室11A、11B、11C、11D、分隔件16A、16B、16C、煤供给部(被干燥物供给部)21、直接加热部26、间接加热部36、检测部51(参照图2)以及控制部66。
另外,在以下,还将干燥室11A、11B、11C、11D简称为干燥室11A~11D。关于分隔件16A、16B、16C、后述的分散板12A、12B、12C、12D等也相同。在图1中未示出检测部51。
干燥装置1具备4个干燥室11A~11D。干燥室11A~11D沿着在干燥室11A~11D中输送煤W1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列配置。输送方向例如是大致沿着水平面的直线状的方向,且是随着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而逐渐朝向下方的相对于水平面稍微倾斜的方向。另外,输送方向也可以是如围绕规定的轴线的周向等那样弯曲的方向等。
干燥室11A~11D形成为长方体的箱状。干燥室11A是干燥室11A~11D中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端部的干燥室。
干燥室11A~11D的底板分别使用分散板12A、12B、12C、12D。分散板12A~12D作为整体沿着输送方向延伸。在分散板12A~12D上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贯通的连通孔(未图示)。
分隔件16A~16C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具体而言,分隔件16A划分干燥室11A~11D中在输送方向上相邻的干燥室11A与干燥室11B之间。在分隔件16A的下端部形成有贯通孔17A。贯通孔17A的下端达到分隔件16A的下端。贯通孔17A使在输送方向上相邻的干燥室11A与干燥室11B相互连通。
同样,分隔件16B划分在输送方向上相邻的干燥室11B与干燥室11C之间。在分隔件16B的下端部形成的贯通孔17B使在输送方向上相邻的干燥室11B与干燥室11C相互连通。分隔件16C划分在输送方向上相邻的干燥室11C与干燥室11D之间。在分隔件16C的下端部形成的贯通孔17C使在输送方向上相邻的干燥室11C与干燥室11D相互连通。
另外,干燥装置1所具备的干燥室的数量只要是多个则不特别限定。干燥装置1所具备的干燥室的数量可以是2个、3个,也可以是5个以上。
煤供给部21例如形成为轴线沿着上下方向的方筒状。煤供给部21的下端部固定于干燥室11A的与干燥室11B相反侧的侧板。煤供给部21的内部空间与干燥室11A内连通。煤供给部21将配置在煤供给部21的内部空间的煤W1供给到干燥室11A内。
在干燥室11D的与干燥室11C相反侧的侧板上固定有煤排出部22。煤排出部22将在干燥室11D内被干燥后的煤W1即干燥煤(干煤)W2输送到干燥室11D的外部。
在干燥室11A~11D的顶板上分别形成有排气口18A、18B、18C、18D。从排气口18A~18D排出含有后述的空气W6等的废气W9,并通过输送管23输送。
通过输送管23输送的废气W9由袋式过滤器24回收飞散煤W10。被回收了飞散煤W10的废气W9从排气塔25向大气排放。由袋式过滤器24回收的飞散煤W10与从煤排出部22输送到外部的干燥煤W2混合。
直接加热部26具备鼓风机27、预热器28、以及气体室29A、29B、29C、29D。
鼓风机27将干燥装置1外部的空气(加热气体)W6以规定的流速朝向预热器28输送。预热器28通过水蒸气W7等对从预热器28输送的空气W6进行加热。由预热器28加热后的空气W6通过分配管30分别输送到气体室29A~29D内。
气体室29A~29D配置在比干燥室11A~11D靠下方的位置,并分别安装于干燥室11A~11D的分散板12A~12D。输送到气体室29A内的空气W6通过分散板12A的连通孔朝向上方流动,并供给到干燥室11A内。通过供给到干燥室11A内的空气W6使干燥室11A内的煤W1流化。输送到气体室29B~29D内的空气W6也同样被分别供给到干燥室11B~11D内。
直接加热部26通过空气W6直接加热干燥室11A~11D内各自的煤W1而使煤W1流化。通过流化了的煤W1形成流化床。
间接加热部36具备水蒸气供给源37、传热管集合体38A、38B、38C、38D、以及流量调节阀(调节阀)39A、39B、39C、39D。
水蒸气供给源37与主配管41的端部连接。水蒸气供给源37例如将利用了废热的水蒸气(加热介质)供给到主配管41。
传热管集合体38A具备多根传热管42A。多根传热管42A例如分别沿着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且是沿着水平面的方向延伸。
在从多根传热管42A延伸的方向观察时,多根传热管42A呈交错状配置。多根传热管42A的端部彼此例如通过未图示的集管等相互连接。多根传热管42A经由分配管44A而与主配管41连接。从水蒸气供给源37经由主配管41以及分配管44A供给的水蒸气流到多根传热管42A的内部。
传热管集合体38A配置在干燥室11A内的下方部分。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在传热管集合体38A与分散板12A之间几乎未形成间隙,传热管集合体38A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与贯通孔17A的上端在上下方向上相互一致。
另外,如图2所示,在传热管集合体38A与分散板12A之间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形成有间隙。在该例子中,传热管集合体38A的下端部配置在比贯通孔17A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
传热管集合体38A所具备的传热管42A的数量并不限定为多根,也可以是1根。
如图1所示,传热管集合体38B~38D与传热管集合体38A同样地构成、配置。即,传热管集合体38B~38D分别具备多根传热管42B、42C、42D。
多根传热管42B、多根传热管42C、多根传热管42D分别经由分配管44B、分配管44C、分配管44D而与主配管41连接。
流量调节阀39A设置于分配管44A。虽然未图示,但流量调节阀39A例如具备主体以及针阀。
在主体上形成有在内部流动水蒸气的开口。针阀能够相对于该开口以沿着规定方向往复的方式移动。当针阀相对于主体朝规定方向的一侧移动而与主体的开口的周缘部接触时,针阀将开口完全堵塞。此时,流量调节阀39A的开度成为最小,流量调节阀39A成为关闭的状态。在分配管44A内不流动水蒸气。
另一方面,随着针阀相对于主体朝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移动,开口中被针阀堵塞的部分的比例逐渐变小。此时,流量调节阀39A的开度逐渐变大,水蒸气逐渐变得容易在分配管44A内流动。当针阀达到针阀的移动范围内的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时,流量调节阀39A的开度成为最大。
如此,流量调节阀39A通过调节开度,能够调节在多根传热管42A内流动的水蒸气的流量。
流量调节阀39B~39D与流量调节阀39A同样地构成。流量调节阀39B~39D分别设置于分配管44B~44D。
流量调节阀39A~39D通过未图示的缆线等与控制部66连接,由控制部66控制。
间接加热部36经由传热管42A~42D而间接加热干燥室11A~11D内各自的煤W1。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检测部51例如具备第1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52A、52B、52C、52D、第2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53A、53B、53C、53D、第3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54A、54B、54C、54D、第1压力传感器55A、55B、55C、55D、第2压力传感器56A、56B、56C、56D、以及第3压力传感器57A、57B、57C、57D。
第1温度传感器52A、第1压力传感器55A分别检测干燥室11A内的位于传热管集合体38A紧上方的测定点P1A的温度、压力。当在干燥室11A内煤W1流化而形成流化床时,测定点P1A位于该流化床的上端部内。第1温度传感器52A、第1压力传感器55A分别检测测定点P1A处的煤W1的温度(干燥室11A内的温度)、干燥室11A内的压力。
第2温度传感器53A、第2压力传感器56A分别检测位于干燥室11A的顶棚与煤W1的流化床的上端之间的测定点P2A的温度、压力。
第3压力传感器57A测定干燥室11A内的位于传热管集合体38A与分散板12A之间的测定点P3A(参照图3)的压力。第3温度传感器54A测定位于气体室29A内的测定点P4A的温度。
第1温度传感器52B~52D、第1压力传感器55B~55D与第1温度传感器52A、第1压力传感器55A同样地构成,分别检测干燥室11B~11D内的测定点P1B~P1D的温度、压力。通过第1温度传感器52A~52D构成与干燥室11A~11D对应的温度传感器的1个组。
第2温度传感器53B~53D、第2压力传感器56B~56D与第2温度传感器53A、第2压力传感器56A同样地构成,分别检测干燥室11B~11D内的测定点P2B~P2D处的煤W1的温度、干燥室11B~11D内的压力。
第3压力传感器57B~57D与第3压力传感器57A同样地构成,分别检测干燥室11B~11D内的测定点P3B~P3D的压力。第3温度传感器54B~54D与第3温度传感器54A同样地构成,分别检测气体室29A内的测定点P4B~P4D的温度。
检测部51优选进一步具备图2所示的水分传感器59、60。
水分传感器59检测煤供给部21内的煤W1的水分的含有量。水分传感器60检测煤排出部22内的煤W1的水分的含有量。
温度传感器52A~52D、53A~53D、54A~54D以及压力传感器55A~55D、56A~56D、56A~56D(以下,简称为温度传感器52A~52D以及压力传感器55A~55D等)以及水分传感器59、60与控制部66连接,将检测结果发送到控制部66。
虽然未图示,但控制部66具备控制电路、存储器。控制电路具备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等。存储器例如是RAM(Random Access Memory)。在存储器中存储有用于控制控制电路的控制程序、预先确定的温度阈值等。温度阈值是当煤的温度低于该温度时、抑制从煤产生CO气体的温度。温度阈值也可以是当煤的温度低于该温度时、不从煤产生CO气体的温度。
温度阈值与加热气体的氧浓度对应地确定。例如,在加热气体为空气(氧浓度为21%)的情况下,温度阈值为60℃。在加热气体是氧浓度为10%以下的废气的情况下,温度阈值约为90℃。
控制部66基于检测部51的检测结果,调节流量调节阀39A~39D的开度而调节间接加热部36对干燥室11A~11D内的煤W1的加热量。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干燥装置1不具备流量调节阀39A、39B,控制部66仅调节间接加热部36对干燥室11C、11D内的煤W1的加热量。如此,由间接加热部36调节加热量的对象并不限定于4个干燥室11A~11D内的煤W1,也可以是输送方向下游侧的1个至3个干燥室内的煤W1。
此处,在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干燥方法之前,对预先进行的几个实验结果进行说明。
(实验结果1)
进行了如下实验:求出作为煤而使褐煤即Loy Yang煤(以下,称作LY煤)干燥时的干燥曲线。
1.实验条件
表1示出所使用的煤的性质。
[表1]
另外,表1中的分析以及测定基于以下的规定进行。
·工业分析:JIS M 8812-煤炭类以及焦炭类-工业分析方法
·元素分析:JIS M 8819-煤炭类以及焦炭类-基于设备分析装置的元素分析方法
JIS M 8813-煤炭类以及焦炭类-元素分析方法
·总发热量测定:JIS M 8814-煤炭类以及焦炭类-基于弹式热量计的总发热量的测定方法以及低位热值的计算方法
例如,进行了工业分析的结果,煤的水分含有量(TM)为56.8wt%。
进行了元素分析的结果,煤中的碳(C)含有量为70.2daf wt%。
使用图4所示的分批式的流化床干燥装置101进行了实验。干燥室11的底板使用分散板12。在干燥室11的分散板12上安装有气体室29。在干燥室11内的分散板12的上方配置有具备多根传热管42的传热管集合体38。空气W6由鼓风机27输送,在由预热器28加热之后供给到气体室29内。预热器28是加热器式,将空气W6最大加热至120℃。通过使由鼓风机27输送的空气W6的一部分进行旁通,由此控制向干燥室11内供给的空气W6的流量。
供给到干燥室11内的煤W1由空气W6直接加热,在分散板12上流化并形成流化床。
在油箱102内收纳有作为热介质的油。该油被供给到油泵103,在传热管集合体38的多根传热管42内流动。在分散板12上流化的煤W1经由多根传热管42而被油间接加热。从干燥室11排出的废气W9在通过袋式过滤器24回收了飞散煤W10之后,向大气中释放。
从流化床下部的未图示的取样口定期地取出煤来测定干燥中的煤中的水分含有量。
将流化床干燥装置101对煤的处理量设为6kg/批次。LY煤的干燥所使用的热风的温度为90℃,流量为100Nm3/h,流化床中的热风的流速为1.1m/s。
图5表示求出了煤的干燥曲线的结果。图5的横轴表示煤的干燥时间(min.(分))。左侧的纵轴表示煤的温度(℃)以及煤中的水分含有量(%)。右侧的纵轴表示煤的含水率。含水率的定义为,在煤中,该煤所含的水的质量(kg-H2O)相对于使该煤干燥而成的1kg干燥煤(kg-drycoal)之比。
图例标记为“〇”的线L1表示煤的温度。图例标记为“△”的线L2表示煤中的水分含有量。图例标记为“□”的线L3表示煤的含水率。
LY煤为,由于在煤中的水分含有量成为大约25%之前煤的温度为恒定,因此可知煤中的水分含有量为25%~60%的范围R1的煤为恒速干燥状态。另外,在干燥室为连续式的情况下,干燥室中收纳有恒速干燥状态的煤的范围为恒速干燥区间。恒速干燥状态的煤为,即便增加加热量,从煤的表面蒸发的水分量也增加而煤的温度难以变高,与加热量无关而煤的温度大致恒定。
另一方面,当煤中的水分含有量成为25%以下时,煤的温度逐渐上升,因此可知煤中的水分含有量为25%以下的范围R2的煤为减速干燥状态。另外,在干燥室为连续式的情况下,干燥室中收纳有减速干燥状态的煤的范围为减速干燥区间。减速干燥状态的煤为,即便增加加热量,从煤的表面蒸发的水分量也难以增加,煤的温度容易变高。
恒速干燥状态与减速干燥状态之间的边界的煤的温度也可以为,例如在煤的干燥时间与煤的温度之间的关系中,在相对于干燥开始时的煤的温度超过+10℃而开始温度上升的点、与超过干燥开始时的煤的温度而开始温度上升的点之间设定。
如此,通过检测煤的温度,能够判断通过加热而干燥的煤处于恒速干燥状态以及减速干燥状态中的哪个状态。
(实验结果2)
针对煤的温度,测定了从煤产生的一氧化碳(CO)气体(挥发气体)的量。
1.实验条件
在煤的常温(60℃)~180℃的每隔20℃的规定温度下,对从煤产生的气体进行了组分分析。
(1)在陶瓷制的管内放入25g事先真空干燥了的煤的试样,通过煤棉夹住管的两端。
(2)在将管内用氮气充分清扫之后,一边使空气以100ml/min流动,一边使煤的温度升温至规定温度。采集从煤产生的气体而实施了组分分析。在组分分析中使用了气相色谱法(GC-TCD法)。
(3)关于试样,作为次烟煤而使用了Adaro煤(以下,称为E煤),作为褐煤而使用了LY煤。
2.实验结果
图6示出测定结果。图6的横轴表示煤的温度(℃),横轴表示CO气体的浓度(ppm)。图示标记为“●”的线L6表示E煤的实验结果,图示标记为“◆”凡例的线L7表示LY煤的实验结果。
在LY煤中,可知当煤的温度成为60℃以上时,从煤产生CO气体。在E煤中也同样,当煤的温度成为60℃以上时,从煤产生CO气体。从煤产生气体意味着:在煤中产生热解,煤开始发生氧化反应。
更具体而言,能够将抑制从煤产生CO气体的煤的温度阈值设为在CO气体为5ppm以上20ppm以下检测出的温度,优选设为在5ppm以上15ppm以下检测出的温度,更优选设为在5ppm以上10ppm以下检测出的温度。根据以上,抑制从煤产生CO气体的煤的温度阈值只要在60℃~80℃之间设定即可,在实施例中设定为60℃。
接着,对使煤W1干燥的本实施方式的干燥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供给工序(步骤S1)中,向干燥室11A内供给煤W1。在供给工序S1中,可以使用煤供给部21。当供给工序S1结束时,转移到步骤S3。
接着,在直接加热工序(步骤S3)中,通过空气W6直接加热干燥室11A~11D内各自的煤W1而使煤W1流化。为了向干燥室11A~11D内供给空气W6,例如可以使用作为直接加热部26的鼓风机27、预热器28以及气体室29A~29D。
在干燥室11A内流化了的煤W1,通过分隔件16A的贯通孔17A而输送到干燥室11B。同样,在干燥室11B、11C内流化了的煤W1,通过分隔件16B、16C的贯通孔17B、17C而分别输送到干燥室11C、11D。在干燥室11A~11D内干燥了的煤W1从煤排出部22输送到外部。
检测部51的温度传感器52A~52D以及压力传感器55A~55D等以及水分传感器59、60,将温度、压力以及水分含有量的检测结果定期地发送到控制部66。控制部66例如根据第1温度传感器52A~52D对煤W1的温度的检测结果,判断各干燥室11A~11D处于恒速干燥状态以及减速干燥状态中的哪个状态。
例如,控制部66如以下那样判断了煤W1的恒速干燥状态以及减速干燥状态。即,在干燥室11A内仅收纳有恒速干燥状态的煤W1。在干燥室11B内分别收纳有恒速干燥状态的煤W1以及减速干燥状态的煤W1。并且,在干燥室11C、11D内仅收纳有减速干燥状态的煤W1。
当直接加热工序S3时,转移到步骤S5。
接着,在间接加热工序(步骤S5)中,间接地加热干燥室11A~11D内各自的煤W1。为了间接地加热煤W1,例如可以使用作为间接加热部36的水蒸气供给源37、传热管集合体38A~38D以及流量调节阀39A~39D。当间接加热工序S5结束时,转移到步骤S7。
接着,在加热量调节工序(步骤S7)中,控制部66调节间接加热部36对干燥室11A~11D内的煤W1的加热量,以使干燥室11A~11D内各自的煤W1的温度低于温度阈值。干燥室11A~11D内各自的煤W1的温度,可以使用检测部51的第1温度传感器52A~52D、第2温度传感器53A~53、第3温度传感器54A~54D检测出的值、以及这些值的平均值等任一个值。
在加热量调节工序S7中,控制部66将对干燥室11A内的煤W1进行加热的间接加热部36的流量调节阀39A的开度设为最大。将对干燥室11B内的煤W1进行加热的间接加热部36的流量调节阀39B调节为规定的开度。规定的开度是最大开度与最小开度之间的开度。关闭对干燥室11C、11D内的煤W1进行加热的间接加热部36的流量调节阀39C、39D。
即,在仅收纳有恒速干燥状态的煤W1的干燥室11A中,使用直接加热部26以及间接加热部36的双方,使煤W1一下子干燥。另一方面,在仅收纳有减速干燥状态的煤W1的干燥室11C、11D中,使用直接加热部26,但使间接加热部36的加热量降低而使煤W1的温度低于温度阈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工序S1、直接加热工序S3、间接加热工序S5以及加热量调节工序S7同时进行。
从干燥室11A~11D的排气口18A~18D排出的废气W9由输送管23输送。废气W9由袋式过滤器24回收飞散煤W10,并从排气塔25向大气中释放。由袋式过滤器24回收的飞散煤W10与从煤排出部22输送到外部的干燥煤W2混合。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1以及干燥方法,在通过分隔件16A~16C的贯通孔17A~17C在干燥室11A~11D之间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煤W1时,煤W1通过由空气W6直接加热而流化,并进一步由水蒸气间接地加热。在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干燥室11A~11D由分隔件16A~16C划分,因此在各干燥室11A~11D内将煤W1的品质分别保持为恒定的同时,对煤W1进行干燥。
此时,调节间接加热煤W1的加热量,以使干燥室11A~11D内各自的煤W1的温度成为温度阈值以下。因而,能够抑制从煤W1释放CO气体等挥发气体,抑制煤W1的材质变化。
间接加热部36具备多根传热管42A~42D以及流量调节阀39A~39D、因此能够通过多根传热管42A~42D以及流量调节阀39A~39D来简单地构成间接加热部36。
控制部66将仅收纳有恒速干燥状态的煤W1的干燥室11A的流量调节阀39A的开度设为最大。进而,将对分别收纳有恒速干燥状态的煤W1以及减速干燥状态的煤W1的干燥室11B内的煤W1进行加热的流量调节阀39B调节为规定的开度。关闭对仅收纳有减速干燥状态的煤W1的干燥室11C、11D内的煤W1进行加热的流量调节阀39C、39D。
恒速干燥状态的煤W1为,即便增加加热量,从煤W1的表面蒸发的水分量也增加,煤W1的温度难以变高,因此通过以较大的加热量来加热煤W1,能够在干燥室11A中安全且有效地对煤W1进行干燥。减速干燥状态的煤W1为,难以从煤W1的表面蒸发水分而煤W1的温度容易变高,因此通过关闭流量调节阀39C、39D而停止间接加热部36的加热,能够抑制煤W1的温度上升。在分别收纳有恒速干燥状态的煤W1以及减速干燥状态的煤W1的干燥室11B中,将调节阀调节为规定的开度而对煤W1适当地进行加热。
如此,能够根据收纳在干燥室11A~11D内的煤W1仅为恒速干燥状态的情况、仅为减速干燥状态的情况、恒速干燥状态以及减速干燥状态均存在的情况,通过间接加热部36有效地加热煤W1。
检测部51具备检测干燥室11A~11D内的温度的第1温度传感器52A~52D,检测部51基于第1温度传感器52A的检测结果来检测煤W1的温度。因此,基于第1温度传感器52A~52D的检测结果,检测部51能够检测出煤W1的温度。
本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1、干燥方法能够如以下说明的那样使其构成、工序进行各种变形。
作为加热气体,可以代替空气W6而使用废气W9。废气W9优选是通过煤等物体在空气中燃烧而得到的废气。废气W9的氧浓度低于空气的氧浓度。废气W9的氧浓度例如为10%以下。通过如此构成,与作为加热气体而使用了空气W6的情况相比,煤W1变得难以被加热气体氧化。因此,与作为加热气体而使用了空气的情况下的温度阈值相比,能够提高温度阈值,干燥装置1的控制变得容易。
例如,在“煤的自燃初期现象与空气中的氧浓度之间的关系”(田代让,其他2名,日本矿业会志,1969年)中记载了如下内容:虽然也与煤种类相关,但是CO气体与氧浓度的约0.4~0.6次方成正比例地产生。根据该记载可知,随着加热气体的氧浓度变低,CO气体逐渐变得难以产生,能够提高温度阈值。
在干燥室11A~11D内的煤W1全部为恒速干燥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66也可以通过间接加热部36调节干燥室11A~11D内各自的煤W1的加热量。由于在干燥室11A~11D内不存在减速干燥状态的煤W1,因此能够通过间接加热部36将干燥室11A~11D内各自的煤W1的加热量调节成所期望的量。
在干燥室11A~11D内的煤W1的一部分为恒速干燥状态、干燥室11A~11D内的煤W1的另外一部分为减速干燥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66也可以通过间接加热部36调节减速干燥状态的煤W1的加热量。例如,以最大的加热量对恒速干燥状态的煤W1进行加热,另一方面,将减速干燥状态的煤W1的加热量调节成所期望的量,能够有效地对两种煤W1进行加热。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具体的构成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还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构成的变更、组合、删除等。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检测部51也可以不具备第1压力传感器55A~55D、第2压力传感器56A~56D、第3压力传感器57A~57D。在该情况下,检测部51只要具备第1温度传感器52A~52D、第2温度传感器53A~53D以及第3温度传感器54A~54D这3组温度传感器中的至少1组即可。
干燥装置1也可以代替第1温度传感器52A~52D而在干燥室11A~11D中具备水分传感器,基于这些水分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检测干燥室11A~11D内的煤W1的温度。
虽然将被干燥物设为煤,但被干燥物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污泥等。
以下,具体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在图1所示的干燥装置中,作为煤而使用E煤,煤的处理速度为500kg/h,将加热气体即空气W6的流量设为2300Nm3/h,而进行了实验。
在运转条件1中,将空气W6的温度设为120℃,将传热管42A~42D的温度设为100℃。图7表示干燥装置的干燥室11A~11D内的煤W1的基于直接加热部26的加热量、基于间接加热部36的加热量、以及煤W1的温度的测定结果。图7的横轴表示各干燥室。左侧的纵轴表示直接加热部26以及间接加热部36的加热量,右侧的纵轴表示煤W1的温度。柱状图的下方表示间接加热部36的加热量,其上方累计表示直接加热部26的加热量。图中的折线表示煤W1的温度的测定结果。
另外,在图7中的柱状图的上部示出干燥室11A~11D中的煤W1的水分含有量。
在该例子中,关闭干燥室11C、11D中的流量调节阀39C、39D,而停止间接加热部36的加热。其结果,能够使干燥室11B~11D内的煤W1的温度低于60℃,使煤W1的水分含有量最终为10%以下(7%)。
在运转条件2中,将空气W6的温度设为80℃,将传热管42A、42B的温度设为100℃,将传热管42C、42D的温度设为常温。图8表示干燥装置的干燥室11A~11D的基于直接加热部26的加热量、基于间接加热部36的加热量、以及煤W1的温度的测定结果。
在干燥室11A~11D内煤W1的温度持续上升,但最终在干燥室11D内煤W1的温度低于60℃。
另外,运转条件1以及2为干燥装置的实施例。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以及干燥方法能够良好地用于抑制被干燥物的材质变化而使被干燥物干燥等。
符号的说明
1:干燥装置;11A、11B、11C、11D:干燥室;16A、16B、16C:分隔件;17A、17B、17C:贯通孔;21:煤供给部(被干燥物供给部);26:直接加热部;36:间接加热部;39A、39B、39C、39D:流量调节阀(调节阀);42A、42B、42C、42D:传热管;51:检测部;52A、52B、52C、52D:第1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53A、53B、53C、53D:第2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54A、54B、54C、54D:第3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66:控制部;W1:煤(被干燥物);W6:空气(加热气体)。
Claims (9)
1.一种干燥装置,使含有水分的被干燥物干燥,具备:
多个干燥室,沿着输送上述被干燥物的输送方向排列配置;
分隔件,将上述多个干燥室中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之间分别进行划分,并且通过形成于自身的贯通孔使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分别连通;
被干燥物供给部,向上述多个干燥室中、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端部的上述干燥室内供给上述被干燥物;
直接加热部,通过加热气体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使上述被干燥物流化;
间接加热部,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
检测部,检测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温度;以及
控制部,基于上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调节上述间接加热部对上述多个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的加热量,
上述控制部调节上述间接加热部对上述多个干燥室的加热量,以使上述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温度低于温度阈值,该温度阈值是抑制从上述被干燥物产生挥发气体的、预先确定的阈值,
上述间接加热部具备:
传热管,沿着与上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在内部流动加热介质;以及
调节阀,能够通过调节开度来调节在上述传热管内流动的上述加热介质的流量,由上述控制部控制,
上述控制部为,
将对仅收纳有恒速干燥状态的上述被干燥物的上述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进行加热的上述间接加热部的上述调节阀的开度设为最大,
关闭对仅收纳有减速干燥状态的上述被干燥物的上述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进行加热的上述间接加热部的上述调节阀,
将对分别收纳有恒速干燥状态的上述被干燥物以及减速干燥状态的上述被干燥物的上述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进行加热的上述间接加热部的上述调节阀调节为规定的开度。
2.一种干燥装置,使含有水分的被干燥物干燥,具备:
多个干燥室,沿着输送上述被干燥物的输送方向排列配置;
分隔件,将上述多个干燥室中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之间分别进行划分,并且通过形成于自身的贯通孔使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分别连通;
被干燥物供给部,向上述多个干燥室中、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端部的上述干燥室内供给上述被干燥物;
直接加热部,通过加热气体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使上述被干燥物流化;
间接加热部,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
检测部,检测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温度;以及
控制部,基于上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调节上述间接加热部对上述多个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的加热量,
上述控制部调节上述间接加热部对上述多个干燥室的加热量,以使上述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温度低于温度阈值,该温度阈值是抑制从上述被干燥物产生挥发气体的、预先确定的阈值,
在上述多个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全部为恒速干燥状态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通过上述间接加热部调节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加热量。
3.一种干燥装置,使含有水分的被干燥物干燥,具备:
多个干燥室,沿着输送上述被干燥物的输送方向排列配置;
分隔件,将上述多个干燥室中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之间分别进行划分,并且通过形成于自身的贯通孔使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分别连通;
被干燥物供给部,向上述多个干燥室中、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端部的上述干燥室内供给上述被干燥物;
直接加热部,通过加热气体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使上述被干燥物流化;
间接加热部,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
检测部,检测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温度;以及
控制部,基于上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调节上述间接加热部对上述多个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的加热量,
上述控制部调节上述间接加热部对上述多个干燥室的加热量,以使上述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温度低于温度阈值,该温度阈值是抑制从上述被干燥物产生挥发气体的、预先确定的阈值,
在上述多个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的一部分为恒速干燥状态、上述多个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的另外一部分为减速干燥状态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通过上述间接加热部调节减速干燥状态的上述被干燥物的加热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干燥装置,其中,
上述间接加热部具备:
传热管,沿着与上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在内部流动加热介质;以及
调节阀,能够通过调节开度来调节在上述传热管内流动的上述加热介质的流量,由上述控制部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干燥装置,其中,
上述加热气体的氧浓度低于空气的氧浓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干燥装置,其中,
上述检测部具备检测上述被干燥物的水分含有量的水分传感器或者检测上述多个干燥室内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上述检测部基于上述水分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或者上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检测上述被干燥物的温度。
7.一种干燥方法,使含有水分的被干燥物干燥,其中,
向沿着输送上述被干燥物的输送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干燥室、且是设置有分隔件的上述多个干燥室中、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端部的上述干燥室内供给上述被干燥物,上述分隔件将上述多个干燥室中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分别进行划分,并且通过形成于自身的贯通孔使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分别连通,
通过加热气体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使上述被干燥物流化,
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
使用能够调节开度的调节阀来调节对上述被干燥物进行间接加热的加热量,以使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温度低于温度阈值,该温度阈值是抑制从上述被干燥物产生挥发气体的、预先确定的阈值,
在对仅收纳有恒速干燥状态的上述被干燥物的上述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进行间接加热时,将上述调节阀的开度设为最大,
在对仅收纳有减速干燥状态的上述被干燥物的上述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进行间接加热时,关闭上述调节阀,
在对分别收纳有恒速干燥状态的上述被干燥物以及减速干燥状态的上述被干燥物的上述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进行间接加热时,将上述调节阀调节成规定的开度。
8.一种干燥方法,使含有水分的被干燥物干燥,其中,
向沿着输送上述被干燥物的输送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干燥室、且是设置有分隔件的上述多个干燥室中、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端部的上述干燥室内供给上述被干燥物,上述分隔件将上述多个干燥室中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分别进行划分,并且通过形成于自身的贯通孔使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分别连通,
通过加热气体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使上述被干燥物流化,
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
调节对上述被干燥物进行间接加热的加热量,以使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温度低于温度阈值,该温度阈值是抑制从上述被干燥物产生挥发气体的、预先确定的阈值,
在上述多个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全部为恒速干燥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对上述被干燥物进行间接加热来调节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加热量。
9.一种干燥方法,使含有水分的被干燥物干燥,其中,
向沿着输送上述被干燥物的输送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干燥室、且是设置有分隔件的上述多个干燥室中、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端部的上述干燥室内供给上述被干燥物,上述分隔件将上述多个干燥室中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分别进行划分,并且通过形成于自身的贯通孔使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干燥室分别连通,
通过加热气体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使上述被干燥物流化,
间接加热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
调节对上述被干燥物进行间接加热的加热量,以使上述多个干燥室内各自的上述被干燥物的温度低于温度阈值,该温度阈值是抑制从上述被干燥物产生挥发气体的、预先确定的阈值,
在上述多个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的一部分为恒速干燥状态、上述多个干燥室内的上述被干燥物的另外一部分为减速干燥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对上述被干燥物进行间接加热来调节减速干燥状态的上述被干燥物的加热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94350 | 2018-05-16 | ||
JP2018094350A JP6419375B1 (ja) | 2018-05-16 | 2018-05-16 | 乾燥装置及び乾燥方法 |
PCT/JP2019/005595 WO2019220720A1 (ja) | 2018-05-16 | 2019-02-15 | 乾燥装置及び乾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54296A true CN112154296A (zh) | 2020-12-29 |
CN112154296B CN112154296B (zh) | 2022-06-24 |
Family
ID=64098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31638.2A Active CN112154296B (zh) | 2018-05-16 | 2019-02-15 | 干燥装置以及干燥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419375B1 (zh) |
CN (1) | CN112154296B (zh) |
AU (1) | AU2019268089B2 (zh) |
WO (1) | WO2019220720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45069A (zh) * | 2021-09-15 | 2022-01-18 | 朱双权 | 一种生物制药用振动干燥机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10173836A1 (en) * | 2008-08-12 | 2011-07-21 | Schwing Bioset | Closed loop drying system and method |
JP2013108699A (ja) * | 2011-11-22 | 2013-06-06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流動層乾燥装置 |
CN104662136A (zh) * | 2012-07-20 | 2015-05-27 |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 煤改性方法和煤改性装置 |
JP2016023280A (ja) * | 2014-07-23 | 2016-02-08 | 新日鉄住金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改質石炭の製造方法及び改質石炭の製造装置 |
JP2016044829A (ja) * | 2014-08-20 | 2016-04-04 | 株式会社Ihi | 乾燥装置及び含水物の乾燥方法 |
CN105546965A (zh) * | 2015-12-21 | 2016-05-04 | 江苏牧羊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分区带式干燥机 |
JP2016211807A (ja) * | 2015-05-12 | 2016-12-15 | 株式会社Ihi | 乾燥システム |
JP2017058036A (ja) * | 2015-09-14 | 2017-03-23 | 株式会社Ihi | 乾燥システム |
-
2018
- 2018-05-16 JP JP2018094350A patent/JP6419375B1/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2-15 WO PCT/JP2019/005595 patent/WO201922072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2-15 AU AU2019268089A patent/AU2019268089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2-15 CN CN201980031638.2A patent/CN11215429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10173836A1 (en) * | 2008-08-12 | 2011-07-21 | Schwing Bioset | Closed loop drying system and method |
JP2013108699A (ja) * | 2011-11-22 | 2013-06-06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流動層乾燥装置 |
CN104662136A (zh) * | 2012-07-20 | 2015-05-27 |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 煤改性方法和煤改性装置 |
JP2016023280A (ja) * | 2014-07-23 | 2016-02-08 | 新日鉄住金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改質石炭の製造方法及び改質石炭の製造装置 |
JP2016044829A (ja) * | 2014-08-20 | 2016-04-04 | 株式会社Ihi | 乾燥装置及び含水物の乾燥方法 |
JP2016211807A (ja) * | 2015-05-12 | 2016-12-15 | 株式会社Ihi | 乾燥システム |
JP2017058036A (ja) * | 2015-09-14 | 2017-03-23 | 株式会社Ihi | 乾燥システム |
CN105546965A (zh) * | 2015-12-21 | 2016-05-04 | 江苏牧羊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分区带式干燥机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45069A (zh) * | 2021-09-15 | 2022-01-18 | 朱双权 | 一种生物制药用振动干燥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419375B1 (ja) | 2018-11-07 |
AU2019268089B2 (en) | 2020-04-09 |
WO2019220720A1 (ja) | 2019-11-21 |
CN112154296B (zh) | 2022-06-24 |
AU2019268089A1 (en) | 2019-12-12 |
JP2019199988A (ja) | 2019-1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046932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hibiting pitch formation in the wet seal exhaust duct of a veneer dryer | |
AU2013358366B2 (en) | Coal deactiv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equipment for producing modified coal using same | |
CN112154296B (zh) | 干燥装置以及干燥方法 | |
TW201231900A (en) | Biomass torrefaction system and method | |
US5788481A (en) | Carbon reactivation apparatus | |
US9163879B2 (en) | Partially-reduced iron producing apparatus | |
FI125541B (en) | Torrefieringsanordning | |
US4102635A (en) | Method of and an arrangement for pre-heating coking coal | |
FI100550B (fi) | Menetelmä ja laitteisto kasvisperäisen rouhemaisen polttoaineen poltta miseksi | |
CN102563666A (zh) | 污泥焚烧方法和污泥焚烧设备 | |
CN114846288A (zh) | 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煅烧装置 | |
RU2373467C1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рециркуляции агента сушки | |
CN111727347A (zh) | 改进基于固体燃料燃烧过程的反馈控制的动态热释放计算 | |
JP4770435B2 (ja) | 廃棄物熱分解チャーの冷却方法及び装置 | |
JP2019037914A (ja) | 懸濁液からの懸濁物回収装置及び回収方法 | |
JPS62158784A (ja) | コ−クス用原料炭の乾燥方法 | |
JP5364810B2 (ja) | 有機性廃棄物の処理装置、有機性廃棄物の処理方法、および制御装置 | |
KR20000048325A (ko) | 습윤재 건조 방법 | |
CN108463540B (zh) | 气化炉以及气化炉的运转方法 | |
WO2009072998A1 (fr) | Installation et procédé de refroidissement à sec du coke | |
US1764460A (en) | Tunnel kiln | |
JPS62158783A (ja) | コ−クス原料炭の乾燥方法 | |
JP2022079966A (ja) | 処理システム及び処理方法 | |
JP2933775B2 (ja) | 予熱乾燥処理時における石炭ダスト加湿処理装置 | |
Mininni et al. | Influence of sludge cake concentration on the operating variables in incineration by different types of furnac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