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
《妻子即地獄》:你看過昆汀塔倫提諾的《追殺比爾》嗎?我想,我完全能理解比爾的心情
本書由作者記錄下多為男性的離婚經驗,抱持著「不站隊、不隱藏對採訪者的疑問、誠實記錄、不做說教的結論」,從男性角度去傾聽被社會剝奪話語權的離婚男性,如何進入婚姻到最終離婚。帶領讀者透過「離婚」生活,深刻感受「結婚」生活中笑不出來的現實。
專訪《夜遊》作者房慧真:不只用記憶也用身體,包括性騷擾和體罰,來丈量那個年代
十年記者工作之後,房慧真在《夜遊》當中坦露自己,除了將個人與社會的變化相互揉合之外,還出現了某些不同面向。例如將生命獻給某個理念、投身社會運動的男性,在面對女性採訪者時,仍可能隱微地流露出與性相關的慾望;記者在把自己視為採訪者或協助者時,面對弱勢,仍可能察覺自己認為並不該有的階級意識......
【專訪】馬世芳:閱讀是一個花費低廉而回報非常高的活動
「小時候家裡的書超級多,因為爸爸的關係,而且他從來不會規定我該讀什麼,或者因為成績問題禁止我讀課外書。」馬世芳說,「我爸自己從前幾乎被大人看成不良少年、頑劣、無可救藥的學生,中學轉學好幾次,因為常常蹺課。但你知道他蹺課在幹嘛嗎?他都在圖書館看書。我媽小時候的功課也沒有很好,但因為有比別人更好的條件做節目,所以很早在廣播圈出道了,她也從來不覺得你書唸得好就很了不起。」
疫情後CP值非唯一 ,台灣人「吃好用好」儀式感消費商機爆發
消費者從疫情初期不知如何應變,到疫後覺得要珍惜當下,「吃得好、穿得好的投資越來越多」,包含更重視健康、居家品質、外貌身材等,相關業種業績均維持正成長,今年也觀察到不少消費者送禮時,會選購高級健康食品禮盒。
〈讓我想一想〉凝結住陳綺貞的學生時光,「面對人世間的困惑與徬徨,就算沒有答案也無所謂」
每次在演唱會,當陳綺貞這首〈讓我想一想〉唱到:「我要多一點空間/好讓我再想一想」後,聽眾總是會大聲尖叫,可能會持續一分多鐘。陳綺貞認真地發問:「雖然這好像變成這首歌的一種儀式感,但我真的不大明白,就是要大家好好停下來想一想,為什麼要一直尖叫?可以有人告訴我為什麼嗎?」
已故印尼圖文畫家用繁體字創作:兒子為父親創「漢字術」品牌,人生格言成文青最愛
2019年身為藝術經理的尤里斯,突然有了與當時64歲的父親合作的想法。他建議父親,除了在教會向台灣老師學習書法外,可以結合文字與繪畫創作一系列作品。尤里斯向中央社說:「2018年,有一名插畫家的朋友非常喜歡我爸爸的作品,並訂購了四幅畫,那是第一次有人欣賞我爸爸的作品並願意花錢購買。」
數據看2022台灣旅遊產業(四):觀察社群趨勢,討論度最高與關鍵字熱搜的是什麼?
台灣人旅遊資訊主要參考來源,目前仍然是網路管道,不過不同性別和收入族群的資訊來源仍有一些差異;再看看關於「旅遊」的文字雲,台灣人想到旅行時,都在討論些什麼呢?
瑪莎《昨天的孩子》:羅大佑和李宗盛,就有點像現在熱狗跟蛋堡的狀態
瑪莎第一本音樂自傳式文集,忠於音樂的私密追憶。五月天成軍25週年,華語搖滾樂迷不可錯過的標誌性典藏讀物。中外搖滾樂的青春啟蒙,華語樂團風景的繁茂滋長,流行音樂市場的發展變遷,在瑪莎的娓娓道來中,交織成一篇篇帶著私人記憶與生命熱度的樂章,令人入迷。
【文學刊物斜槓中】《臺灣文藝》的領導者為什麼是張深切,而非大家熟知的賴和、楊逵等人?
1934年,張深切等人召開第一回臺灣全島文藝大會,希望建立一個全臺的文藝組織。遲到的我們,就以《臺灣文藝》2卷1號的大會紀錄,一睹這些文人的風采吧!
《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母親其實不是因為琴弦斷掉而不彈吉他的,我再清楚不過了
謝凱特毫不保留地描寫家族繼承的傷痛,勇於展現孩子任性或心虛的一面。成長過程那些細微敏感卻無以迴避的各種疼痛,透過一筆一畫地剖析自我,一次又一次重新解構與建構,嘗試去理解親情、友情和愛情中愛與被愛的各種面向。
殖民地時代的臺灣文青劉吶鷗,為什麼要去上海當一個「世界人」呢?
殖民地的文青要往何處去?對於文青而言,這幾座東亞都市究竟意味著什麼?是什麼使他們熱血沸騰、又是什麼讓他們躑躅不前?這些都是很有趣的問題。
愛在三部曲25週年:忠實呈現愛情的三態,讓觀者對照自己生命軌跡的變與不變
《愛在黎明破曉時》相遇的青春,九年後成了《愛在日落巴黎時》重逢的故友,而再過九年,傑西與席琳不由自主地變成了他們不想成為的大人。
老、少文青必看的那些電影:20年跨世代片單大調查,王家衛、楊德昌歷久不衰
現在的大學生和二十年前的大學生想像中的文青形象建立於90年代或00年代初的電影之上,不過,現行大學生和當年大學生覺得其中最文青的卻是不太一樣的電影。
敦南誠品、聯合晚報相繼告別,感傷惋惜之後又如何?
「台北人的記憶能代表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嗎?」許多人並不以為然,對於敦南誠品的熄燈,老實說對許多人而言會是無感的。我們避而不談的,是那個資本主義的象徵,還有一個以商業目的的行銷手段、消費符號。
《小時代的日常:一個十七世紀的生活提案》:晚明文青的品味生活
17世紀的文青們努力經營古雅生活的點滴細節,演繹了古代的文人日常,為當代生活美學提供了一個參考提案。每個時代都在不同的時間進程上有其推陳出新、值得借鑑參考的面向,或許生活在流行時尚迅速變換、消費頻繁的21世紀的我們能從此獲得一點啟發。
「後物質主義」時代的文青旅者,把貧窮當成一種浪漫的炫耀
不管嘴上怎麼說,那些人也同意消費主義世界裡以貌取人的道理,但卻不能平白表現資源不足的自己,為了物質只好犧牲食物,圓場的技巧,就是在閒聊旅遊經驗時見縫插針表演「自己有錢不隨便花」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