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
回家的最後一哩路:安寧居家照護中的情感與技能
安寧居家照護的選擇,對家屬而言是一段複雜的心路歷程。這個決定不僅涉及人們對於「壽終正寢」價值觀的期待,還包括自身照護能力的衡量、面對不確定性的恐懼,以及對親人福祉的深切關懷。
陳芳珮《回家》:在社區中好好生活是所有人的基本權利,精神病患也不例外
本書以學術研究為基礎,探討台灣一群從「康復之家」回到社區生活的住民經歷。作者從精神病患、家屬以及康復之家工作人員三方的觀點切入,分析成功回歸社會的人,具備了什麼條件?而無法返家的人,又遭遇了哪些阻礙?本書全面檢視台灣社區精神復健停滯三十年的問題,並提供可能的做法。
當愛已成往事,為孩子留下淨土:別只是物理上離婚,心理上也要離婚
孩子的生命來自父母兩方,要他否認或放棄另一方,將來他對自己生命的感覺通常不會完整。希望帶有孩子將離婚的人,不要只是物理上的離婚,心理上也要離婚,把恩怨做個了結,和平分手,甚至彼此尊重,孩子仍然在愛中,自我成長。
《不存在的母親》:我從未想像過「老年的我」是什麼樣子,為什麼呢?
在韓國備受關注的紀實作家河在英的新作。本書不僅是母女共同回憶錄,同時也是女性社會困境的寫照。河在英以細膩的筆觸刻劃兩人的過去,輪替的章節視角交錯描寫母親的婆家生活、自己的成長過程,並透過性平主義的觀點重新審視母女之間的種種矛盾,以及背後社會因素的影響。
秀茂坪智障兄弟疑不能自理於家中餓死,悲劇惹港人關注
根據香港警方調查,死者住房的冰箱沒有任何食物,兩人被發現時屍體腐爛,體型瘦削,身上沒有表面傷痕,現場沒有打鬥、搜掠及可疑痕跡,懷疑兩人因不能自理而餓死。
台灣「年輕照顧者」困境:仍在求學階段的他們,人生卻被迫按下暫停鍵
伯拉罕中心執行長林依瑩告訴《BBC》,現在台灣人晚婚或較晚生小孩,年輕照顧者的人數可能會攀升。她在社福現場看到,也有父母年紀不大就倒下來的,譬如癌症或意外,家中的小孩都還很年輕。年輕照顧者的比例可能在台灣會越來越多。林依瑩說,台灣一般民眾仍認為,照顧仍然是孝道或家庭責任,比較不願意向外求助。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看似美好,卻成為「高功能憂鬱者」無法停步的枷鎖
「你倒下了那其他人怎麼辦,我才覺得我很受不了」、「看開一點,不要像我一樣,你很不一樣」......這類的人有意無意地會承擔一切。因為他是在他生活周遭最有能力的人了,畢竟「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句話看似很美好,卻成了他無法停步的無情枷鎖。
提升照顧意識感:伊甸基金會「身心障礙者服務計畫」,成為照顧者的支持力量
隨著人口結構老化,台灣約有48萬戶身障家庭正面臨「老老相依」的脆弱處境,其中更有不少照顧者正獨自承受著照顧、經濟、未來規劃等龐大壓力。事實上,照顧者必須培養「照顧意識感」、主動向外尋求支援,才能解決自己與身障家人所面臨的困境。
讓光照亮一個家:伊甸基金會「身心障礙者服務計畫」,看見雙老困境,讓悲劇不再發生
本文透過調查數據與實際案例,帶你看見雙老家庭中,那些局外人看不見、當事人說不出的艱難處境,並呼籲社會大眾和伊甸基金會一起「相挺無礙,陪你到老」,加入支持身障老後的行列。
《癌症心理師的療心錦囊》:陪伴先生就醫這一路以來,太太累積了好多對醫療的怨言與不信任
雖然不確定太太還會說出多少對醫療、對團隊的不滿,但我在心中打定主意不追問她事件的細節,而是著重在詢問她的感受和想法,好讓那背後很深、很深的情感,能稍微浮現出來被她自己看見。
《失智照護》:對待失智者,照顧者要放下「講道理」的執念
如果我們能把感情的重要性放在更前面一點,每次快生氣的時候,先冷靜想想,如何在愛、憤怒、衝突與原則之間拿捏得宜,也許我們跟長輩還有孩子之間,相愛的記憶會更多,擁抱會更多,愛的語言會更多;因為講道理而造成的無心傷害會更少。
如何安慰喪親者:分享自己的感受,也鼓勵他分享
分享自己的感受首先必然能夠去除客套的感覺,並且讓喪親家屬感到你的真摯,因為那些感覺是真實地屬於你自己的。除此之外,當對方知道你與他一樣為死者的逝世難過時,通常都可以讓對方感到安慰和支持,因為透過你的分享,他知道自己並不是唯一哀傷的人,他原來並不孤單。
最美的再見2:病榻旁為病患實現團圓夢,安寧照護也接住家屬需求
在生命最後階段,家庭議題更顯重要;除了確保病患獲得所需照顧,安寧團隊的另一個工作重點,是照顧、接住家屬的需求,因此團隊中除醫師、護理師外,還有社工、心理師,甚至有些團隊還有音樂治療師、靈性關懷師和志工等。
《無人知曉的房間》:親眼看著個案陷入絕境,照護援助專員卻無法預防悲劇的發生
2007到2014年間,日本每八天就有一起照顧殺人案件;根據本書採訪小組調查,兩成照顧者「曾有過殺害家人、共同自殺的想法」,七成照顧者「因長期照護而身心俱疲」。在台灣,則是十年間發生了近百件的照顧殺人慘案,其中許多加害者選擇在殺人後自殺。
《餘命10年》:照顧與被照顧的倒數
《餘命10年》女主角因為患上了「肺動脈高壓症」,終日活在「死亡恐懼」,不敢對將來(事業及愛情)有任何期盼。而家人一直為她的病情擔心難過,日常照顧時想小心翼翼,不想碰到她的「地雷」。時間一長,積聚的矛盾就成為另一個「計時炸彈」⋯⋯
台灣公職男女的調動與升遷現象:看似性別平等,但實際情況沒有想像中的樂觀
台灣的公職體系已推動許多性別友善政策,也致力於讓有能力的女性有公平升遷的管道。但在制定與實行這些政策時,若未考慮如何讓兩性遷調的管道同樣暢通,使有能力的人——不管他們是男是女、已婚未婚——都能有適當的公職歷練與平等的職務選項,那政策成效將因此打折。
諮商對精神疾病當事人或照顧者,有什麼幫助?
諮商能成為當事人在人際互動的衝突或挫折中,所能擁有的空間(或關係)去談論這些挫折經驗,諮商關係的特殊性與穩定性,可以協助當事人將危機化為人生的學習素材,增進壓力因應能力。而對照顧者來說,諮商能不帶批判的涵容因照顧所產生的情緒,提供支持,讓家屬在談話中不只是宣洩,也是看見、整理自己
【漫畫】《我是照顧者》:吸管就這樣越剪越短,越剪越短,就像爸爸的生命
我的爸爸...是我的超級英雄,但現在我的超級英雄,連吞固體食物也辦不到了,只能用吸管吸營養品,因肺功能減弱必須將吸管剪短才能吸到食物,吸管,就這樣越減越短,就像爸爸的生命。
當我擁有一個聽損罕病的弟弟時,我知道,我註定不能當一個平凡的姊姊
作為罕病弟弟的手足,作者自小便習慣於弟弟所帶來的生活不便,但也從弟弟與疾病奮鬥的過程中,看到小小身軀所乘載的勇氣,因此她決定接納弟弟的一切,就像弟弟接納先天罕病所帶來的痛楚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