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nahoru, domu]


Hi,
登出
你還沒有通知

臺灣電影聚落串聯行動

PSL-0000003392-017

小心懷舊:反省臺語片的回顧框架和時代意義(下)

藝文 TNL特稿

中影為了拍健康寫實和健康綜藝等彩色國語片,在1972年就已累積高達2億3763萬的負債總額。相較於那些拍不垮的公營國語片,臺語影人在那時期沒有依賴政府任何輔導補助,仍自力更生找到一套商業模式。

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劇照(台南藝術大學提供)

小心懷舊:反省臺語片的回顧框架和時代意義(上)

藝文 TNL特稿

相較於中影、邵氏、國聯、臺製出品的國語鉅片,一般對「臺語片」有兩種較常見的懷舊框架,一是輔以悲情的「傷感氛圍」,二是喜鬧助陣的「創新思維」。

地獄新娘_Still012

台語片研究的意義(下)

藝文 TNL特稿

台語片有類似「文化食人主義」的傾向,納入來自地方的、國族的、全球的各種影響,將之回收、吞食、消化,以達到一種不純粹、但具有獨特性的表達方式,也就是進行本土化的微調。

危險的青春_banner_02

台語片研究的意義(上)

藝文 TNL特稿

從事台語片研究的首要前提,是回到歷史本身的脈絡,擺脫被二元政治意識形態綁架和利用⋯在經濟考量與政治箝制的前提下,走大眾路線的台語片並沒有客觀條件與空間直接對抗黨國思想,儘管個別導演在片中偷渡了些許的嘲諷與批判。

20160930_台語片60週年影展_露天放映-文夏+滅火器樂團-116

打造專屬社區的非主流電影院

藝文 國家電影中心

電影不只是被動地做為縮影反映現實,電影同時也是影響我們思維的建構力來源⋯看電影可以和地方教育、慶典祭儀、甚至與捐血助人等發生關係,正如在花蓮,社區電影放映的最佳宣傳利器不是社群媒體,而是日日走遍大街小巷的垃圾車,電影是生活的一部分。

《回來安平港》_HD數位修復版_02

修復了影像,然後呢?從台語片字幕談語言的修復

藝文 陳睿穎

退潮後就知道誰沒穿褲子,如果真的沒有中譯字幕,你我理解台語的能力將面臨嚴峻的考驗。台語片的類型非常多樣,即使用的都是同一種語言,仍需要「翻譯」團隊像考古一樣把每一個字追究清楚。

1

電影修復入門:修復的不只是電影,而是時代的靈魂

藝文 鹿鹿桑

在數位修復老電影搖身一變,躍身成商業熱門片的今日,常聽聞片商大肆宣傳大師電影經「4K修復」以絕美高清畫質還原經典風貌。但什麼是2K、4K?甚至更進階的8K電影,這之間的影像差異為何?

01shou_shen_

【時光台灣2018:翻檔案】影人的「聲」與「身」

藝文 全世界的記憶

從【時光台灣2018:翻檔案】的短片,透過畫面拼寫和聲線韻律,捕捉了大異其趣的地域氣氛和成長記憶⋯人們的欲望和行為,也並未如我們想像的那麼不同。或許觀看的轉速變了,但仍舊對未知事物存有好奇、仍舊在尋求愛與家的歸宿。

2017_12大俠遇見梅花鹿_主視覺-cover

開啟國片寶庫:國家電影中心典藏影片與文物的共享

藝文 國家電影中心

近年來國家電影中心對於經典影片數位修復不遺餘力,內部承辦相當多的影展引介給國民,而最近開啟「臺灣電影聚落串聯行動」是一個中心連結地方新型態的放映機制⋯如近年來露天放映風潮興起,在蟾蜍山的在地文史保存團體「好蟾蜍俱樂部」就曾原址放映《尼羅河女兒》(1987),另外高雄巿旗山尊懷活人文協會也讓中心典藏的《香蕉姑娘》(1977)在拍攝後的45年後,重新回到旗山小鎮做原址放映。